《咏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刘基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上的各位帝王,表达了对历史演变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咏史(二十一首)》
隋帝易广勇,
天命以不长。
唐宗昧治恪,
本支竟摧笺。
圣人有达节,
变通亦何常。
禹汤不同迹,
万古皆明王。
译文:
隋朝的帝王易广勇,
天命注定不会长久。
唐朝的皇帝昧治恪,
血脉终究被抹去。
圣人都有他们的高尚品德,
但是变通也是常态。
尽管禹和汤有不同的功迹,
但在万古间都是明君。
诗意: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点出隋、唐两朝帝王的得失和遭遇,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更迭的思考。作者以历史上的圣人和明君作对比,旨在探讨君主的品德和治国之道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诗中透露出对于历史的敬仰和对于人事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通过对隋、唐两朝帝王的描述,展示了历史的起伏和兴衰。第一句提到隋朝的帝王易广勇,暗示了他的勇猛和权力的短暂。第二句则指出唐朝的皇帝昧治恪,暗示了他的统治无能以及血脉的消亡。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圣人的高尚品德和变通的智慧,在变通中体现出常态。最后两句以禹和汤为例,强调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卓越成就,同时也暗示了历史上明君的价值和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对比呈现了明君的理想形象,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人事的无常。在这种对比中,作者传达了对于历史和人事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示了历史的厚重和人事的变幻,引发读者对于历史命运和人事变迁的思索。
“变通亦何常”出自明代刘基的《咏史(二十一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iàn tōng yì hé chá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