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海

孔北海朗读

孔北海,辟一隅。
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
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
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
言不听,何取诛?孔北海,儒亦迂。
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孔北海译文及注释

《孔北海》是元代杨维桢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孔北海为题材,通过描绘孔北海的场景和表达作者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孔子思想和文化的崇敬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孔北海,辟一隅。
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
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
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
言不听,何取诛?
孔北海,儒亦迂。
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孔北海的景观的描绘和思考。孔北海是指孔子的陵墓所在地,被视为圣地。诗词开篇以孔北海为背景,将其描绘为一个宁静而神圣的角落,暗示着孔子的伟大和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诗中提到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这句表达了在孔北海的庙堂中,有许多人在高谈阔论,探讨各种未曾听闻的思想和庙堂的策略。这里展示了孔子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在后世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学者和座客前来探讨。

接着,诗中提到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这句表达了作者自谦的态度,他自称是一个孤独的士人,承受着过去的罪恶和错误。这里的罪书指的是私下写的一些不当言论或观点,作者感到这些错误的言论和观点给自己带来了负担。

然后,诗中提到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这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承袭了祖先的清俊品质的自豪,但他认为自己对国家的建设和献策尚未尽力。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自身的期许和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最后,诗中提到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郑玄的赞美和自己的人生反思。郑玄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他以学问和品德著称。诗中提到郑玄尊敬自己的家乡,而作者则感慨自己的家庭已经属于官僚集团,他在外奔波,但仍不忘学习和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孔北海的描绘和对自身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思想和文化的敬仰,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身的期许和对学问的追求。它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味。

孔北海读音参考

kǒng běi hǎi
孔北海

kǒng běi hǎi, pì yī yú.
孔北海,辟一隅。
zuò kè rì gāo tán, lùn wèi wén, tán miào mó.
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
mí shēng běn dú shì, zuì shū kōng lèi yǔ.
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
zài shēng chéng zǔ yì qīng jùn, xiàn cè wèi wèi shū.
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
yán bù tīng, hé qǔ zhū? kǒng běi hǎi, rú yì yū.
言不听,何取诛?孔北海,儒亦迂。
zhèng xuán hé qǔ zūn xiāng lǘ, qī nú yǐ shǔ qīng zhōu mù, liú shǐ jǐ qián yóu dú shū.
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杨维桢诗文推荐

世疑狄文惠,不知娄师德。娄公吾不贤,此意人未识。古来嫌忌间,吾道忧比迹。

要离爇妻子,大盗空古名。峨峨南文山,光焰日月青。妇义总一醮,臣道无改更。宁戴一天死,不载二地生。尚怜广西弟,有愧颜家兄。

郑州跛男子,识者惟客师。深沉有容量,不为同列知。唾面戒其弟,俯世一何卑。君看白水涧,沫额宣驽资。

韩信卜母地,旁置万人庐。郭公卜邻水,长洲偶成墟。千秋杨子窆,投弃同江鱼。裸发何为者,厌魅开遽条。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

郭历精术数,知晋必亡秦。逃秦远归晋,追兵杀亡臣。洛阳牛背叟,读书孝其亲。凉州未经破,先归忽如归。术人不灵己,哲士固全身。

任安与田仁,周仕将军门。厮养恶啮马,实坐贫失身。发忿骑奴席,拔刀徒自分。不会赵少府,何时别奴群。乃知圣贤仕,端不与贱贫。

尝疑王孝子,素履朴且庄。门生服县役,径行想不扬。孝子躬馌具,罄折在道旁。门生役已脱,诡道由此行。

严家儿,八岁杀父姬,严家父称奇。养成虎豺恶,腐儒弄虎髭。嗟吁豺虎天早毙,七十慈母免官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