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译文及注释

泗州僧伽塔朗读

《泗州僧伽塔》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我曾南行舟击汴,
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
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
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
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
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
告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
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
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
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
一看云山绕淮甸。

诗词的中文译文:
我曾经南下乘船击打汴京,
逆风吹面三天沙尘满面。
船上的人们一起劝我祷告灵塔,
但香火未熄旗帜却转向。

回头一瞬间失去了长桥,
却来到了龟山还未吃早饭。
真正的智者无所求何厚何薄,
我自己心怀私欢所自便。

耕田者期待雨水、割禾者盼望晴天,
离去时顺风而来的人却埋怨。
如果每个人的祈祷都会如愿,
万物的变化就应该每日千变。

我现在的身世漫长而悠远,
离去时无所追求,来时无所留恋。
既然得以行走,愿意停留而不厌倦,
每次到达有所求的地方,神灵也感到厌倦。

退隐之地曾被形容为三百尺的云,
但现在澄观所倚仗的已经改变。
不嫌弃俗人污染红色的阶梯,
一瞥云山环绕的淮河地。

诗意和赏析:
《泗州僧伽塔》这首诗词以苏轼的自述方式表达了他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自己南行的经历,表达了在逆境中坚持祈祷和寻求庇护的心情。他感叹自己的努力却常常遭遇逆风和挫折,世事难以如愿,人们的祷告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苏轼对于生活的态度是豁达和淡泊的,他认为真正的智者无需追求名利和物质的厚重,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对于世事的变幻和人们的欲望也产生了厌倦之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对于退隐之地的向往和对于自然山水之美的赞赏。他并不嫌弃普通人所污染的红色阶梯,而是欣赏云山环绕的淮河地,表现出他对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苏轼自身的经历和感悟为主线,通过描写旅途中的困难和挫折、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幻的领悟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这首诗词既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内心的境遇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退隐之地的向往。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通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富有哲理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内心追求的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作为文人士子的独立思想和豁达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触动。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