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ㄉㄜˊ

彳部 共15画 左右结构 U+5FB7
汉语字典

彳部

15画

12画

左右结构

de

形声字

TFLN

HOJWP

OIAW

24231

1795

2134

5FB7

[332122522114544] 撇、撇、竖、横、撇、竖、横折、竖、竖、横、横、点、斜钩、点、点

德字概述

折叠展开

〔德〕字拼音是dé 部首是彳, 总笔画是15画。

〔德〕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火。

〔德〕字仓颉码是HOJWP 五笔是TFLN 四角号码是24231 郑码是OIAW 中文电码是1795 区位码是2134

〔德〕字的UNICODE是5FB7。 十进制为24503,UTF-32:00005fb7,UTF-8:E5 BE B7。

〔德〕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汉字

〔德〕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常用字

〔德〕字的反义字是

〔德〕字的异体字是

德的笔顺

折叠展开

德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ㄉㄜˊ

基本解释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姓。

详细解释

动词

1.形声。从彳( chì ),惪( dé )声。从“”,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2.同本义ascend

德,升也。 —— 《说文》君子德车。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3.感激be grateful

然则德我乎。 —— 《左传·成公三年》

4.通“”。取得,获得get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老子·四十九章》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 —— 《墨子·节用上》

名词

1.道德,品行virtue; moral character; integrity

德,德行。 —— 《篇海类编》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 《周礼·地官》注德何如可以王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 —— 《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 《荀子·王制》

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2.恩惠;恩德kindness; favor

是不敢倍德畔施。 —— 《战国策·秦策》。注:“恩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史记·项羽本纪》

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3.仁爱;善行 kindheartedness。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4.心意 heart; mind。如:同心同德。

5.happy

百姓之德也。 —— 《礼记·哀公问》

ㄉㄜˊ

详细解释

1.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

《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2.品行、作风。

《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恩泽、恩惠。

《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4.心意、信念。

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简称。

6.姓。如汉代西域有德若国,后人以国为姓,简姓德。

感激、感恩。

《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主人闻而德之,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好的、善的。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恂恂德心,汪汪轨度。”

德政、德誉。

ㄉㄜˊ

详细解释

1.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

道德、公德、四维八德。

2.品行。

品德、德行、德望、德育。

3.恩泽;恩惠。

德恩、以德报怨、感恩戴德。

4.美好;美善。

德政、德治、德誉。

5.心意;信念。

一心一德、离心离德。

6.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英Germany)

德语、德文。

7.〈书〉性质;属性。

金性虽质,处剑即凶;水德虽平,经风即险(南朝梁‧庾信〈拟连珠诗〉三十六首之二十一)。

8.姓。

德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下 部首:彳部

武英殿刻本: 第887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371頁,第8

標點整理本: 第316頁,第31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𡘋登人聲。
廣韻》:德行也。
集韻》:德行之得也。
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
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
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書・大禹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𥳑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又,〈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德,惠也。
書・盤庚》:施實德于民。
詩・小雅》:既飽以德。

又,善敎也。
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又,感恩曰德。
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
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又,《說文》:升也。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
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填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註〕德星,既填星也。

又,《韻會》亦作悳。
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又,州名。
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又,叶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

又,叶得各切,當入聲。
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

注解

〔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下,康熙部首是彳部

〔德〕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彳、𢛳,五行属

〔德〕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彳( chì ),惪( dé )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是登高,攀登。

〔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é] ⑴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⑵ 心意,信念⑶ 恩惠⑷ 姓。

德的康熙字典解释由89窗口网整理。德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德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頁碼56頁,第7

德升也。从彳㥁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四反切多則反頁碼161頁,第6行,第1

德升也。從彳惪聲。

鍇注臣鍇曰:「内得於心曰德,升聞曰德。《尚書》曰:『玄德升聞。』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01頁,第2許惟賢135頁,第2

德𦫵也。

段注𦫵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一部與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

从彳。𢛳聲。

段注多則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登也。《公羊》「德來」作「登來」。

道德當作𢛳

登也。《公羊》「德(?)來」作「登來」。道𢛳

𢛳

白话解释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行、直聲或從彳、直聲。「行」本是道路,引申而有走路的意思;「彳」是「行」的省形,也是道路。「直」是眼睛直視向前,引申而為正道,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行(彳)直相合,以示遵行正道之意。金文的字形有的仍從彳、直聲,有的將「彳」改作「辵」,並於「直」下增加「心」形而成「惪」,是為從辵、惪聲。「辵」和「彳」同義,而加「心」形,當是強調心理精神層次的正道規範。戰國文字依據金文構形,只是「惪」字略有變形而已。篆文則據金文作從彳、惪聲的字形,隸書、楷書與篆文同形。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德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08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61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133頁
4說文校箋第76頁,第13字
5說文考正第71頁,第3字
6說文今釋第247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42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1076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373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44頁,第14字
11標注說文第77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582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592頁【補遺】第16374頁
14通訓定聲第874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62頁【崇文】第645頁
16說文句讀第220頁
17章授筆記第88頁,第1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47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205頁,第15字

德字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ethics, morality, virtue
  2. Kraft (S)​, Tugend (S)​, Tugendkraft (S)

德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德(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德(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德(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德(金文·西周·西周) 西周 金文 西周

德(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德(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德(金文·春秋·春秋) 春秋 金文 春秋

德(玉书·春秋·侯马盟书) 春秋 玉书 侯马盟书

德(金文·战国·战国早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早期

德(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德(简·汉·张家山) 张家山

德(石经·汉·熹平石经) 石经 熹平石经

德(石经·魏·三体石经) 石经 三体石经

德(石经·唐·开成石经) 石经 开成石经

德(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德(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德(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德(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德(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德(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德(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