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食蚁兽还有一种靠吃蚂蚁为生的动物叫什么

植物种植013

除了食蚁兽还有一种靠吃蚂蚁为生的动物叫什么,第1张

除了食蚁兽还有一种靠吃蚂蚁为生的动物叫什么
导读:  穿山甲  简单介绍: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

  穿山甲

  简单介绍:

  穿山甲(拉丁学名:Manis), 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

  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

  体型特征

  穿山甲穿山甲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

  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 *** 合,似成束状。雌体有 *** 1对。

  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穿山甲的肝脏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统弱,属于单室胃,胃中披着角质膜,胃腺部的黏膜处密布许多呈"S"型的皱襞,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肠管表面平滑,小肠长(2 253±38166)mm。

  生活习性

  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般多栖息于山麓、丘陵或灌丛杂树林、小石混杂泥地等较潮湿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洞道较长,末端有巢。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行动活跃,能爬树。遇敌或受惊时常蜷成球状。其主要食物为白蚁,此外也食蚁及其幼虫、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虫幼虫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穿山甲

  穿山甲在我国仅有一属,分布于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我国邻近之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地亦有。

  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坚硬的硬壳令猛兽难以咬碎或下咽,穿山甲的外壳是由被称作角蛋白的有机骨骼结构组成,它大约占穿山甲总体重的20%。当狮子等大型食肉动物试图去咬缩成一团的穿山甲时,穿山甲也会利用肌肉让鳞片进行切割运动,割破敌人的嘴巴,试图吃掉穿山甲的动物会被割成重伤。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蚁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吻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 *** 期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纳500克白蚁。据科学家观察,在250亩林地中,只要有一只成年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可见穿山甲在保护森林、堤坝,维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2]

  穿山甲平时独居于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对生活。与洞穴生活相适应,穿山甲有爱清洁的习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边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个5—10厘米深的坑,将粪便排入坑中以后,再用松土覆盖。洞穴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常常随着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有两种主要形式:穿山甲

  一种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进雨水,洞内隧道较短,大约为30厘米左右,里面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筑于背风向阳,地势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内结构比较复杂,隧道弯弯曲曲,形似葫芦,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墙,长度可达10余米,还经过二、三个白蚁的巢,成为其冬季的“粮仓”,洞的尽头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凹穴,里面铺垫着细软的杂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卧室”,也用作“育婴室”。

  穿山甲是胎生动物,其 *** 交配时间以4~5月为主, *** 期雌雄同居,交配后便分开,分娩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5~6个月左右,雄性穿山甲 *** 持续时间较长,雄性 *** 期一直 *** ,不呈现周期性;雌性 *** 期有2~5个 *** 周期, *** 周期12~25天。雌性受孕后不再 *** 。雄性 *** 期到处寻找雌性, *** 交配期雌雄同居,交配后分开。穿山甲每年1胎,在人工饲养条件下,2年时间可产3胎。初生仔穿山甲体重为90~13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色,半月龄开眼;1个月以后增重200~500克,鳞片渐次角化,多为黑褐色;2个月后可随母穿山甲外出觅食;6个月仔兽体重可达1500~2000克,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

近年来,穿山甲成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焦点,人们为它独特的形态而着迷,同时也为它濒临绝种的命运而感到惋惜。然而,对于穿山甲的生物学特性,大多数人仍知之甚少。本文将揭示穿山甲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特点。

穿山甲,隶属于爬行动物的鳞甲目,是鲮鲤科动物的总称。它们的形态奇特,外表覆盖着鳞片,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鱼类或爬行动物。实际上,穿山甲是货真价实的哺乳动物,且属于先进的有胎盘类,与人类、老鼠、蝙蝠、牛和大象等同属真兽下纲。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穿山甲的系统发育位置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在博物学时代,多数学者认为穿山甲与贫齿目动物关系接近,因为它们没有牙齿,以蚁为食,与犰狳、食蚁兽等动物有相似之处。然而,分子遗传学兴起后,穿山甲与食肉目的关联不断被证实。现在,学术界公认,穿山甲所在的鳞甲目,属于由食肉目领衔的猛兽大目。这个大目现仅存两个目,在地质史上还曾有个鬣齿兽目(肉齿类),是穿山甲类的姐妹群。

穿山甲家族的成员曾遍布欧亚非三大洲,种类繁多。然而,如今鳞甲目仅存一科、三属、八种动物,分布局限于亚洲东南部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已知的最早穿山甲,产于德国梅塞尔组的欧食蚁穿山甲(欧食蚁兽)和始穿山甲,距今约有4900万年。与现代穿山甲一样,它们也是尖头、无齿,硕大的爪子可以挖开蚁丘。欧食蚁穿山甲身上还长着硬毛,始穿山甲也已经披鳞带甲了。

穿山甲的进化非常保守,今天仅存的八种穿山甲可以称得上是活化石了。现生八种穿山甲中,穿山甲属的四种都生活在华南和东南亚。我国产该属中华种、印度种和马来种,而除云南以外,广大华南地区所产皆为中华种碧尘。印度种主要分布在南亚,而马来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该属还有个菲律宾种,仅见于巴拉望岛。

穿山甲没有牙齿,也没有颧弓,因此它的嘴没有咀嚼能力。然而,穿山甲取食蚂蚁和白蚁,靠的是鼻子、爪子、舌头和胃的团结协作。穿山甲挖开蚁丘,舔食蚂蚁。一旦把蚁丘撕开了一道口子,穿山甲长长的舌头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把长舌头伸进蚁丘错综复杂的孔道中,将蚂蚁粘出来。

穿山甲的鳞甲在防御掠食者方面非常有效,当受到威胁时,它蜷缩成一个球,就像松球一样,护住自己柔软的腹部,用尾巴盖住脸。同时将鳞片外翻,鳞片边缘很锋利,若掠食者强行下嘴,很容易被割伤嘴巴。南非穿山甲的防御姿势

穿山甲是独居动物,雄、雌穿山甲只有在交配季节才结伴而行,当两雄看上了同一雌,就会用尾巴作为武器一决胜负。据报道,南非穿山甲在遭遇敌害时不仅会蜷缩成一个球,还会将尾巴像鞭子一样抽打,并发出威胁性的嘶嘶声。

穿山甲家族的进化史上,鳞甲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欧食蚁穿山甲没有鳞的,始穿山甲只有背上披着鳞,而所有现生种类背、身体两侧、四肢外侧和整个尾巴都覆盖有鳞片。这说明厚重的鳞甲对穿山甲来说绝不是累赘,而是对其生活有重大意义。

穿山甲还有一招,就是肛腺分泌恶臭难闻的**液体,把掠食者熏跑。总而言之,穿山甲肉少,喜欢钻洞,咬不动,还动不动“放臭屁”,通常不是掠食者感兴趣的对象。

由于穿山甲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寿命相对其体型而言是比较长的,可以活到19岁。然而,由于人类滥捕滥杀,穿山甲的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到了濒危的地步。穿山甲的鳞片在传统中医药中被认为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成为了非法贸易的主要对象。

为了保护穿山甲,我国在2016年将八种穿山甲全部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一切未经许可的进出口都被严格禁止。然而,穿山甲在我国仍只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力度远远不够。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保护穿山甲的重要性,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种神奇的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应对穿山甲产品说不。

穿山甲吃昆虫。

穿山甲以长舌舐食白蚁、蚁、蜜蜂或其他昆虫。穿山甲视力不佳,但不依赖于视觉,而是依靠气味来寻找猎物。它们利用其强大的前爪打破白蚁或蚂蚁巢,然后用它长而粘的舌头将昆虫舀进嘴里。

在进食时,穿山甲可以闭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虫蜂拥而生,而厚厚的眼睑可以遮挡眼睛。因为它们缺乏牙齿,所以它们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扩展资料:

中华穿山甲在亚洲被广泛猎杀,以作为食物及传统药物使用。该物种在其原生栖地均大幅减少。根据国际公约中华穿山甲在任何从野外捕猎的商业用途均被禁止。

在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均禁止出口及贸易,包括孟加拉、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及越南等禁止捕杀和食用。在中国,非法捕杀、走私或贩卖,可被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严重更高可判处无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