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团里 布鲁克斯 石膏线 生活家 电信业务 调制解调器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套种技术  无花果种植莲藕种植野菜种植太子参种植羊肚菌栽培猕猴桃种植香菇种植金针菇种植银耳栽培木耳种植

各种气候类型所能适宜种植的经济农作物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2-19   来源:ssss   标签:冬至 谚语 小麦 节气 夏至 点击:3
内容提要: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作物的结构、熟制和配置泛称作物布局, 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作物种植的种类、比例、一个地区或田间内的安排、一年中种植的次数和先后顺序。种植方式包括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

各种气候类型所能适宜种植的经济农作物是什么,第1张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作物的结构、熟制和配置泛称作物布局, 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作物种植的种类、比例、一个地区或田间内的安排、一年中种植的次数和先后顺序。种植方式包括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等。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有利於土地、劳力等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取得当地当时条件下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有利於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自给性作物与商品性作物之间、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之间、用地作物与养地作物之间等的关系,促进种植业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村工副业等的全面发展。

类型 世界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种植制度类型的多样性。除反映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各种耕作制度如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集约耕作制等外,还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种植作物的种类划分的类型,有以一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如以谷物或经济作物或饲料作物或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类型;也有混合型的种植制度,如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有的、牧草与大田作物混合的、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间套作的类型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以粮食作物为主;北美、欧洲多为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新西兰、丹麦等则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侧重於发展某种经济作物的国家有以甘蔗为主的古巴和以橡胶为主的马来西亚等。

按土壤、水分条件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划分的种植制度有:半乾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於非洲半乾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 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於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 ,还包括喜湿润作物, 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於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於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种植制度还常以熟制或轮作命名。如麦-稻二熟制、麦套棉二熟制、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二年三熟制,油菜-稻-稻一年三熟制等。以轮作命名的种植制度常见的有草田轮作制,粮食、饲料作物轮作制,水旱轮作制,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制等。

中国种植制度的特点 中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达151%(1978),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同时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也十分突出。总的是单作与间、混、套作因地制宜,轮作与连作交叉分布,轮作中尤以换茬轮作的比重较大。从作物构成看,粮食与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 而饲料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所占比例甚低。

中国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也各有特点。

东北平原地区 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140~170天,≥10℃积温1300~3700℃, 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粟和春小麦为主, 实行玉米→大豆→小麦等形式的轮作,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地区 中国最大的平原。有耕地26亿亩,气候温暖,无霜期177~220天,≥10℃积温3400~4700℃,年降水量500~950毫米,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的50%,是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黄河以北旱地因水分限制以一年一熟为主,水浇地上则普遍实行一年二熟制,并广泛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无论是旱地还是水浇地均以一年二熟为主。棉花则以一熟制为主,麦棉套种多在南部地区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 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210~280天,≥10℃积温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并有广阔的水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华南地区 已进入南亚热带和热带范围。气候暖热,无霜期330~360天,≥10℃积温6500~9300℃,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水分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土壤多为砖红壤和红壤, 沿海则多冲积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冬季除小麦外,南部还可种水稻、甘薯或玉米,多一年三熟 ;还有种植甘蔗、橡胶树、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等的独特条件。

西南高原盆地地区 海拔200~3000米,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其间穿插著丘陵盆地和平坝,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气候属亚热带类型,无霜期210~340天,≥10℃ 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800~1600毫米。种植制度十分复杂,在同一局部地区位於底部的河川谷地或平坝主要是水田,以麦-稻、油菜-稻、蚕豆- 稻等一年二熟制为主;而位於较高处的旱坡地则主要种植单季稻或甘薯、玉米等,实行一年一熟或麦-玉米(甘薯、玉米)旱作二熟制。其中,成都盆地水分和热量条件均较优越,得天独厚,水田以麦-稻二熟为主,旱丘地则多行麦、玉米、甘薯套种的一年三熟或二熟制。

西北高原地区 海拔一般高达500~3000米,气候温凉乾旱,无霜期100~220天,≥10℃积温2000~4500℃,农区的年降水量约为250~600毫米。主要以种植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以及喜凉的马铃薯、麦等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并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地。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则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少量棉花、甜菜;南疆气候温暖,多实行一年二熟。

青藏高原地区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海拔1000~4700米的河谷地带,无霜期100~180天,≥10℃积温1000~3000℃,年降雨量300~800毫米,主要种植青稞、小麦 、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等作物。一年一熟, 多轮荒。

不是,这是二十字节气民谚,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这句是山东(简称鲁)的民间谚语,不是鲁迅写的。

其他还有类似的

立春节气谚语: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雨水节气谚语

  ◆ 有关雨水节气的天气谚语很多,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和江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有:

  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赣)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长江流域及江南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也有不少,例如: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回春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 雨水节气时,雨下在早晨和晚上可以预兆出未来不同的天气,这方面的谚语有: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惊蛰期间的谚语

  ◇ 惊蛰至,雷声起

  ◇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 冷惊蜇,暖春分

  ◇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 惊蛰不藏牛

  ◇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春分节气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无雨划耕田”

  “春分有雨是丰年”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风夏至雨”

  “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清明节气谚语

  ◆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谷雨-农谚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满薯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

  谷雨种棉家家忙

  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谷雨下秧,大致无妨

  苞米下种谷雨天

  谷雨天,忙种烟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前结蛋,谷雨后拉蔓

  谷雨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

  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谷雨前后见家吉(鱼)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

  立夏节气谚语

  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豫、湘)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云)

  立夏雨少,立冬雪好(苏)

  立夏落雨,谷米如雨(湘)

  立夏日下雨,夏至少雨(闽)

  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粤)

  立夏雨,涨大水(湘)

  立夏下雨,九场大水(浙)

  立夏晴,雨淋淋(赣)

  立夏日晴,必有旱情(湘)

  ◆ 雷

  立夏雷,六月旱(湘)

  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桂)

  ◆ 温度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浙)

  立夏到夏至,热必有暴雨(鲁)

  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鲁)

  ◆ 其他

  立夏汗湿身,当日大雨淋(粤)

  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陕)

  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云)

  立夏小满,江河水满(赣)

  立夏见夏,立秋见秋(晋)

  小满节气谚语

  ◆ 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 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 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 江南地区:“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

  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此时,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ong)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田里的农活自然不能耽误

  芒种节气谚语

  ◆ 芒种和夏至节气天气相关性较好,所以关于这两个节气的气象谚语很多,例如:

  ◇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鄂、湘、桂)

  ◇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辽、闽、赣)

  ◇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贵)

  ◇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苏、桂、湘)

  ◇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赣)

  ◆ 长江中下游的黄梅天多半是从芒种节气后期开始的农民对芒种节气的雨水很关心,故流传下来的气象谚语很多如下:

  ◇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贵)〔指阴雨天多,行路容易滑倒〕

  ◆ 芒种闻雷,对农业生产好坏及未来天气均有一定的预示意义,反映在气象谚语中:

  ◇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桂)

  ◇ 芒种打雷是旱年(湘、豫)

  ◇ 芒种打雷年成好(湘)

  ◇ 芒种闻雷美自然(陕)

  ◆ 芒种节气的风和气温与未来天气有一定的预示意义,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湘)

  ◇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皖)

  ◇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苏、冀)

  ◇ 芒种刮北风,旱情会发生(湘)

  ◇ 芒种热得很,八月冷得早(湘)

  ◇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浙)

  夏至节气气象谚语

  ◆夏至节正处梅雨期间,雨量大,雨日多,常造成较大的洪涝各地谚语有不同的说法如下:

  ◇ 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浙)

  ◇ 夏至落雨,九场大水 (鄂)

  ◇ 夏至下雨十八河 (湘、贵)

  ◇ 夏至落大雨,八月涨大水 (湘)

  ◆有时遇到反常年份,夏至天气炎热,预示后期天气既旱且热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无雨三伏热 (川)

  ◇ 夏至无雨干断河 (贵)

  ◇ 夏至无雨六月旱 (湘)

  ◇ 夏至不雨天要旱 (皖)

  ◇ 夏至无云三伏烧 (陕)

  ◆夏至是否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 夏至不打雷,大水连天起 (闽)

  ◇ 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湘)

  ◇ 夏至有雷,要烂杆围;夏至无雷,百日无雨 (粤)

  ◇ 夏至鸣雷旱三伏 (桂)

  ◇ 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浙)

  ◇ 夏至雷响天多晴 (鲁)

  ◆ 夏至时,冷热程度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关联这方面的谚语也有一些如下:

  ◇ 夏至不热,冬至不冷 (陕、赣)

  ◇ 夏至未到莫道热,冬至未到莫道寒 (赣、川、鄂、冀)

  ◇ 夏至闷热汛来早 (冀)

  ◆ 有关夏至的气象谚语还有不少,如下:

  ◇ 吃了夏至饭(面),一天短一线 (赣、冀、晋)

  ◇ 夏至端午近,麦子满仓囤;夏至端午远,年景必有闪 (鲁)

  ◇ 夏至加端阳,田里不打粮 (陕)

  ◇ 五月夏至头,担水救禾苗;五月夏至中,多雨又多风;五月夏至末,大水溢塘坡 (赣)

  小暑节气气象谚语

  小暑到来,标志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农谚语有“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的说法但小暑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故农谚又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暴雨也时常在小暑节气光顾我国的大部分由于这段时间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经验总结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署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 小暑节气下雨对未来天气有何指示性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

  ◆ 小暑节气打雷对未来天气有何预示意义请看下列气象谚语:

  小暑节气的打雷与梅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上海地区,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也流传了不少气象谚语“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如果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省还流传有:“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之说

  ◆ 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节气谚语--早晨立秋和夜里立秋对未来天气的变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到头(苏、鄂、川等)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湘、甘、宁)

  早晨立了秋,下午冷飕飕(鄂、川)

  早晨秋,着衣秋;夜里秋,脱衣秋;中午秋,赤膊秋(苏)

  节气谚语--六月立秋或七月立秋

  六月六秋,早收晚丢(冀)

  六月秋,提前冷;七月秋,推迟冷(新)

  六月秋,及早收;七月秋,慢慢收(苏)

  六月秋,丢的丢,收的收;七月秋,全部收(新)

  立秋在六月,初雾来得早,影响秋季收成;

  立秋在七月,初霜来得晚,秋季收成好(新)

  六月立秋,早收晚丢;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晋)

  七月立秋,早迟都收;六月立秋,早收迟丢(陕)

  节气谚语--立秋的雨和雾,与未来的寒暖、旱涝均有密切关系

  立秋有雨倒春寒(桂)

  秋日落雨秋飕飕(浙)

  打霜立秋,干断河沟(贵)

  立秋雾,地枯枯(湘)

  立秋节日雾,长河做大路(鲁)

  早秋凉飕飕,晚秋晒死牛(苏、桂、川)

  秋来伏,热得哭(贵)

  节气谚语--立秋节气的晴好与未来天气的关系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浙、鄂)

  立秋晴,八月雨;立秋雨,八月旱(桂)

  立秋晴天秋天旱(鄂)

  立秋晴,秋雨少(赣)

  立秋无雨人发愁,庄稼顶多一半收(皖)

  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鄂)

  立秋无雨对天求,田中万物尽歉收(苏、鄂、川)

  立秋无雨水,白露雨来淋(湘)

  立秋不落,寒露不冷(桂)

  立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川)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皖、鲁、鄂等)

  立秋下雨件件丢,处暑下雨件件收(冀)

  立秋下雨秋雨多,立秋无雨秋雨少(鲁)

  立秋大雨,百日见雪(冀)

  立秋有雨一秋吊,吊不起来就要涝(苏)

  处暑节气气象谚语

  “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等

  处暑前后正是秋种大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雨水少的北方地区来说,

  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

  “处暑罗卜白露菜”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

  “处暑下雨,五谷生芽”

  “处暑下雨多灾害”

  “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

  白露节气气象谚语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白露三候是:“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黄河流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节气的谚语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秋分有雨来年丰”等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寒露节气的谚语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寒露脚不露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霜降节气的谚语

  「霜降风台跑去藏」,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

  云南更有“霜降无霜,碓头无糠”的说法

  “霜降露凝霜,树叶飘地层,蛰虫归屋去,准备过一冬”

  立冬节气的谚语

  “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补冬,补嘴空”

  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

  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

  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

  ◇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

  大雪节气气象谚语(2)

  ◆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均预兆来年丰收比如: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

  ◇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

  ◇大雪纷纷是丰年(川)

  ◆在山东和吉林有这样一句谚语:“雪落高山,霜打洼地”,类似的谚语在安徽、江西、广西、河北、河南等盛区均有

  其他有关雪的谚语还有:

  ◇先下大片无大雪,先下小雪有大片(豫)

  ◇先下小雪有大片,先下大片后晴天(鲁)

  ◇沙雪打了底,大雪蓬蓬起(赣)

  ◇落雪是个名,融雪冻死人(赣)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晋)

  ◆其他有关“冬雪”的气象谚语还有:

  ◇今冬大雪落得早,定主来年收成收(川)

  ◇冬雪回暖迟,春雪回暖早(浙)

  ◇冬季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粤)

  ◇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苏)

  ◇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苏、晋、粤、贵)

  冬至节气谚语一

  ◆ 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台湾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 晴冬至,年必雨(鄂)

  ◇ 冬至晴,春节阴(辽)

  ◇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节气谚语二

  ◆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 冬至雨,小寒见霜冻(湘、桂)

  ◇ 一年雨水看冬至(浙)

  ◇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冬至节气谚语三

  ◆ 根据“冬至日”在月头、月中、月尾的位置,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 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贵)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桂)

  ◇冬至在月中,无雪又无霜;冬至在月底,寒冷正二月(苏)

  ◇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桂)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甘)

  小寒节气谚语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根据小寒的冷暖情况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不少如“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等

  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了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天气对应关系如湖南省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山东省的“小寒无雨,小暑必旱”等

  大寒节气谚语(1)

  ◆ “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预示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也预示以后的天气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 其它

  ◇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

  ◇ “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大寒节气谚语

  ◆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不冻,冷到芒种”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延长,来年春分时节的天气也会寒冷

  ◆ “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 “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吹南风,天气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引用了一个别人的文章,您看看,我觉得会有启示

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稻田养鱼为例

徐旺生

一、环境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也成为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石油武装起来的,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迅速获得巨大的效益。尽管因为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大量使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因为迅速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却触目惊心,如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动植物品种单一化和种质资源流失等等。增施化肥和农药不仅污染土壤环境和作物,最后富集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产生的合成物质,地球难以自净,土壤难以消化,特别是它超过了河流中水的自我修复阈值,使得污染无处不在。基因工程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等作物体内,使其具有抗病虫害和杂草的能力,似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农药污染问题,但是无法预见它们在长期大规模推广以后,将会带来那些负作用?DDT残留的为害是普遍使用数十年后才发现,停止生产和使用几十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可持续问题尤其需要人们给予关注。

  实际上,早在此前的1962年,美国人卡逊陈述了一个可怕现实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虽然卡逊指出的现象并非完全是由农业造成的,但是农业应该占住其主要成分。此后的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论断。

  更早的是在美国,19世纪初由于严重的地力衰退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找解决办法。自18世纪初开始,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肆砍伐森林。独立后的美国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农业粗放式经营的特点,劳动力的匮乏和土地无限富裕的矛盾加剧了这种粗放经营。农民一味地耕种和收获,认为可开垦的土壤无边无际,不关心如何保持土壤的肥力。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说:“人们不愿施肥,因为买一英亩新地比为一英亩土地施肥还要便宜”[1]。由于那时的人口基数低,农业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很突出。然而到了20世纪初,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间,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用地与养地不当造成的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关注到中国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得多,可持续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于是在1909年联邦政府派遣了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Franklin Hiram King)到中国寻找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金以一个农业土壤学家的锐利目光,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次,对中国农业和农村进行了认真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书中介绍了中国4000年来悠久的农业成就,独特的精耕细作、农作物轮作和水土保持的思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值得美国农民借鉴,提出了最初的有机农业思想[2]。该著作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东方农业没有全面认识的背景下,引起了美国农业界和农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对包括英国霍华德和美国罗代尔在内的后来从事有机农业的学者产生了影响和启示[3]。

  然而该书的出版并未解决业已存在的环境问题。美国到1933年至少有5000万英亩土地成了不毛之地,12500万英亩因侵蚀而地力倍减。1934年一次灾难性的黑风暴圈走了3亿吨的土壤,使(小麦)当年冬小麦减产102亿斤[4]。1935年大尘暴卷土而来,此后出现连续3年的大干旱。

  20世纪美国情况确实不好。但是在中国,问题出现得更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类似的环境问题。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用和养平衡的办法是“数罟(过密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很合乎生态平衡的原理,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管子》,《荀子》,《淮南子》中都有较孟子更详细的论述和主张,这是局部地区的滥砍滥伐,滥捕滥捉所受自然的报复以后,所得出的深刻教训。其中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过密的渔网)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区,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

(二)生态脆弱型

  在环境依赖型的背后,同时还存在较严重的生态脆弱。这不仅表现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西南山区,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重心的江南一带。

  由于在土地利用方面就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于是西南山区大量被开垦,东南一带也出现了梯田,水土流失不可避免。宋元时期为了 缓解人口压力,还出现了柜田、葑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形式,都是利用各种可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国家经济赖以维持的江南地区,由于圩田在宋元时期不断扩大,与水争田的结果是破坏了水系,造成了水害,常常致灾。宋代农民不断有“复湖”和“废田”的呼吁,宋孝宗曾经说过:“浙西自有围田,即有水患。”南宋时曾经多次下令禁止围田和复田为湖,但因为权贵所梗而不能行。清代魏源在《湖广水利书》中说,由于圩田和围田的不断扩张,结束了“历代以来有河(黄河)患而无江(长江)患”的历史,长江开始成灾。

  更加直接的描述可从民谚中看到,说明程度和范围并不小。在前述的“湖广熟,天下足”流行的同时,有“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要收一年顶十年收”之谚流行。平原地区肥沃的土地“一年要顶十年收”,但是这种经济类型非常脆弱,常常是“十年九不收。”因为大量围垦湿地,一旦洪水来临,无处行洪,成灾绝收。中国历史上灾荒严重,自宋代开始即有救灾著述问世,明清时期更多。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稻作的发展,相对于旱地的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来说要小很多,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引起水土流失。而南方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山地旱作所为,特别是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后,对西南山区环境的破坏。能够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湿地,本身水源较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所以稻作支撑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明的进步,并延续至今,它的高产养活了东南一带稠密的人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稻作文明支撑了中华帝国文明后期的发展。

  在南方,生态脆弱性的体现与北方性质完全不同,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山区由于旱作而不是稻作引起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其二是湖区对湿地的围垦,导致洪水时无法泄洪,引发灾害,主要表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如果不是古代的人们发明了种植水稻,中国的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将会是何种情形。

  环境破坏是农业历史的主流,然而在人类破坏的主旋律之外,还有一些回旋,延缓主流的破坏程度,那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出现了一些积极地应对,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有许多措施被发明和运用,其中著名的就有北方的间作套种,南方的“稻田养鱼”和“桑基鱼塘”。这些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解决了土地不足的矛盾,缓解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

(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

  关于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代以来的“间作”“套种”

  单一种植结构,局部地区的人口过剩,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在所必然。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出现了轮作复种,《管子 · 治国》有“四种五获”。《荀子 · 富国》上记有“一岁再获之。”这些在中国农学史上被视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创举。西汉时期稻麦一年二熟已经出现,间作套种也开始萌芽。[14]到了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开始盛行,与明清之际东南地区自隋唐以来北方向南方移民已经无地可垦,人地关系紧张有关。当时有“稻豆间作套种”,“麦豆间套和混播”,“棉麦套种”,“粮肥套种”,“粮草混种”,“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陕西兴平有“一岁数收”与“二年收十三料之法”。总之,在狭窄的土地上,当人口无法向外移民时,只有向空间寻求发展机会[15]。

  2、明代的“养鸭治蝗”

  “养鸭治蝗”类似于“稻田养鱼”,初见于明代。明代陈经纶在他的《治蝗笔记》中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发明养鸭治虫的经过。陈经纶曾经从菲律宾的吕宋岛,把甘薯引种到福建进行试种,以后他和他的子孙们又积极致力于在各地推广甘薯种植,甘薯成为普通大众的食粮,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经纶和他们一家,由于甘薯较广的适应性,缓解了当时东南一带乃至全国很多地区食物缺乏的危机。据学者研究,养鸭治蝗是陈经纶在推广甘薯种植的过程中发明的。后来,这种方法果然成为江南地区治蝗的重要办法之一,不少的治蝗专书中也都提到了这种治蝗办法。

  3、清代“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最早的文献记载于《广东新语》,它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在珠江三角洲的养蚕区,布满着“桑基鱼塘”,这种生产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培桑”,即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屎饲鱼),实现了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措施不仅可以很好地缓和人地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些措施的发明,既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经验科学领先于世界的继续,同时也是环境恶化后的一种有效应对。

  4、西汉的“饭稻羹鱼”、东汉以来“稻田养鱼”稻鱼共生及稻鱼鸭共生

  “稻田养鱼”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的“套种”,也就是稻和鱼的套种和套养,它也是江南地区因为人地关系紧张而节约土地的新发明。“稻田养鱼”可以远溯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楚越之地的“饭稻羹鱼”传统,向安强对有学者根据东汉的考古发现和魏武《四时食制》一书中有鱼“出稻田”,而认定东汉开始出现“稻田养鱼”的观点提出质疑。[16]但是我们认为,东南一带延续越人的“饭稻羹鱼”传统完全有可能,只是没有相应的文献佐证而已。游修龄先生指出:“浙江永嘉山区的老农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这个口述历史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贵州,侗、苗族也有“稻田养鱼”的习惯。

  正如游修龄所言,古代的山越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鱼食只限于山溪水涧里的少量鱼类,实在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最后成为今天著名的“瓯江彩鲤[17]。”“稻田养鱼”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即良好的民风,如果养于稻田的鱼在主人没有收获之前,就有人偷走,那这种传统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空间上进行了立体的“套种”,是明清以来由于人地关系紧张,在种植业之间套种之外的另一种套种形式,只是将前者作物中的一种换成了养鱼而已。稻鱼共生,种养结合,利用了空间,节约了土地,同时还减少了中耕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可谓一举多得。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种植业的民族,劳动所得到多是一些植物性食物,食物结构单一,品质欠佳。而“稻田养鱼”则在收获水稻的同时,得到动物蛋白质,弥补了农耕民族食物中动物蛋白质不足的缺陷。

  “稻田养鱼”将种稻和养鱼有机地结合起来,稻田养鱼的生态好处多多,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搅糊泥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氧气,促进水稻生长。田鱼吃了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叶蝉等害虫,免去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田鱼的排泄物等于给稻田施加有机肥料,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动植物蛋白质齐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8]。

  可能是文化或者其它方面原因,大米从来都没有在欧洲吸引过西方的消费者,它只是日常食物的一种多功能和便宜的替代品或补足品。它主要被用于喂饱游民群体——士兵,孤儿,海员,监狱犯人,穷人等等,补缺或替换更合口的食物。大米还有其它用途,它常常被用来喂养动物,还具有多种工业用途,但大米从来没有被视为赖以生活的物品[19]。

  但是在中国,水稻则被视为细粮,至少不比小麦地位低其贡献无法计算的。水稻自大约一万年前被驯化种植以后,就是东方世界的主要食物,它不仅养活了众多的人口,而且还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农业必定破坏环境的定律,因为种植水稻并不必然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它支撑了南方稠密的人口,也支撑了明清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

  是因为水稻,这一唯一的高产的水生粮食作物,并利用了低湿地,才会使中华文明在隋唐以后的时代继续,不像有些文明那样因为生态的原因而中断。试想一下,如果东方的中国,没有种植水稻,情况会如何呢?小麦只能种植于旱地,小米的产量远不如大米,它们无法养活如此多的古代中国人,玉米、土豆、马铃薯只是明清时期才从美洲引进,但都无法替代大米的作用。只有水稻,产量高,还能够保持水土,支撑中华文明后期发展的功臣主要是水稻。所以,我们要感谢上苍给中国人赐以水稻,高产的水稻支撑了庞大的人口,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全部。

  利用水稻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贡献,而在稻田中养鱼,形成稻鱼共生系统,则是将稻作文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地。稻鱼共生,既收获了高产的水稻;同时也收获了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弥补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单一种植业结构所形成的素食食物结构的缺陷;第三,它是一种空间上进行立体 “套种”形式,节约了土地,缓和了长期以来历史上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第四,由于稻鱼共生,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提升了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杂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它对于因为化学、石油农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够起到抑制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6、“稻田养鱼”及“稻田养鸭”及其现代意义

  稻作农业尽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并不存在加剧的作用,稻作,即使是梯田,也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南方水田的开垦只是占住了洪水来临时的几何空间,使其无法渲泻洪水,造成水害。在化肥与农药没有大量使用时,它也不会造成水的污染。但是,在今天由于化肥与农药的大量使用,稻田生态系统被破坏,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只是长期驻留其中,而在稻田水生环境下,则大量向河流中渗流,对整个环境造成大的污染,破坏性极大。

  关于稻田养鱼与养鸭的生态效果,学者们做过较多的研究。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病害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病害导致全世界9.9%的水稻产量损失。纹枯病(Thanatephprus cucumeris)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表明,稻田物种多样性增加可明显控制纹枯病的发生。肖筱成等报道稻田养鱼系统中,鱼类食用水田中的纹枯病菌核和菌丝,从而减少了病菌浸染来源;同时纹枯病多从水稻基部叶鞘开始发病,鱼类争食带有病斑的易腐烂叶鞘,可及时清除病源,延缓病情的扩展;而鱼在田间窜行活动,不但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气状况,而且可增加水体的溶氧,促进稻株的根茎生长,增加抗病能力,养鱼田纹枯病病情指数比未养鱼田平均少1.87。稻田养鸭系统对纹枯病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刘小燕等报道,稻鸭复合系统中养鸭对纹枯病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鸭子可以啄食部分菌核,减少菌源;鸭子的跑动啄食可使大部分萌发的菌丝受到创伤,从而失去浸染能力;对已感病的植株,鸭子还能啄食禾苗下部入水的病叶,阻碍病情的蔓延。另外,鸭子还具有除草、清理病残叶片以及减少无效分蘖的功能,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使纹枯病菌丝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减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与非放鸭试验区相比,在中稻田和晚稻田中,放鸭区的病株率分别降低了27.29% (中稻)和8.21%(晚稻) 。王成豹等 、杨治平等和章家恩等的研究也表明,稻田养鸭可延缓水稻纹枯病的发展,对病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纹枯病的发病程度减轻了50.0%左右.当然,也有不同的试验结果,禹盛苗等研究认为,稻田养鸭对纹枯病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此两个时期稻鸭试验区的纹枯病发病率比不养鸭区分别降低了67.1% 和52.5%。而从水稻的整个生育期看,稻田养鸭纹枯病平均丛发病率比不养鸭高,其原因可能是鸭子的活动损伤了植株的茎叶,使纹枯病菌丝更易侵染植株;另一方面,鸭子还可能成为菌丝的载体,将菌丝带到不同的地方,使稻丛发病率升高[20]。

注释:

[1] David Grig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West Blackwell 1992 P40

[2] F H King,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1911

[3] 刘晓霞:《美国有机农业发展之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 李方正、李幼霞:《国外有机农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1。

[5] 徐旺生:《从间作套种到稻田养鱼、养鸭——中国环境历史演变过程中两个不计成本下的生态应对》,《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6] 阎守诚:《自然进入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1期。

[7]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3期。

[8] 钱林清:《黄土高原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9]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宋史·食货志》。

[11]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2] 谢丰斋:《宋元时期中西方的耕作农业》,《中国农史》,2001年3期。

[13] 李根蟠:《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

[14]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104页。

[15]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390~393页。

[16] 向安强:《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质疑》,《中国农史》,1996年4期。

[17]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8] 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见《中国经济史论坛》

[19] [美]彼得·考克莱尼斯:《农业的全球化:大米贸易的警示》,陈意新译,《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20] 王 寒、唐建军、谢 坚、陈 欣:《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5月 第18卷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部)

载《亚洲农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小麦是我们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那小麦如何 种植 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小麦的种植 方法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小麦的种植方法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小麦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 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 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此外,免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 措施 。

 2半旱式栽培 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下湿、烂泥田厢宽170~200cm,一般为27~40cm,沟宽33~40cm,沟深27~33cm。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cm,后期18cm),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亩。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小麦的种植过程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小麦品种,一般选择一代小麦作为种子,这样到第二年小麦的亩产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

 小麦种子应该没有虫、籽粒饱满、为一代新小麦、干燥。

 小麦选择好以后,在播种前要拌种,意思就是给小麦拌药以防小麦被虫害吃掉。如图,在拌种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拌种时水份不能太大以免影响播种时下种不顺,影响每亩的种子用量,二是要拌匀,要让每一粒小麦都要拌上农药,以免被虫吃掉,三是在拌种结束后小麦要晾晒一下。

 在播种前要对地进行整理,如果是玉米地,需要把玉米杆全部粉碎,如果是棉地需要整理平整,这样小麦长势会好些。

 现在一般都是机器耕地,要深耕,肥要撒匀,每亩一般100斤肥料。

 在播种前地要耕两遍,第一遍主要是把地里的大节杆打碎,第二遍主要是把地整平,这样土地更松软,如图。

 在播种时土地的水份要适中,这样有利于小麦的发芽。

 在播种时注意:小麦放进料斗时一定要两边都有,以防在播种期间短腿现象,就是有的腿里有小麦,有的没有小麦,瞎了。

 要调整每亩小麦播种多少,一般一代小麦种每亩播20斤也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一代,可以多播一点,可以是25-30斤。

 在播种过程中最好看一下每个腿里是不是都有小麦。

 根据每亩的小麦播种量,可以适当控制播种机器的速度。

 如果水份适合的话小麦一般在七天之后就可以看到出芽了。

 小麦等到冬季时大约在每年下 大雪 时要追肥一次,在开春的时候要进行虫害管理两次。

 这样到第二年就可以收到优质的小麦了。

小麦的栽培技术

 (一)施肥

 在施肥中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和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起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补充钾素的作用。有的农民朋友把玉米秸秆烧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太可惜了。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总施肥量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左右;化肥用量,一般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6—8公斤、氧化钾(K2O)45—75公斤、硫酸锌1公斤。

 上述总施肥量中,应将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的全部和氮肥总量的50%,作底肥于耕地时使用,第二年春季看苗于小麦起身或拔节期再施总氮量的50%

 根据上述施肥用量,秋种底肥的化肥施用方案为:方案1:亩施尿素13-15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75-125公斤。施肥方案2:亩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各15%)40-50公斤。 方案3: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10公斤+氯化钾75-125公斤。过去施肥量高于推荐施肥量高限的、土壤肥沃的选施肥量的低限,相反,选高限(这个原则适用于以下施肥量选择)。

 (二)良种的选择

 "科技助农,良种先行。"我们知道,影响小麦单产的三大因素分别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而能直接影响这三个因素的唯一客观物质条件就是小麦种子。

 根据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选用品种,做到良种对路,良法配套有的人一听说某一品种好,不问种性、适宜范围,就盲目种植,结果高产品种种到中肥地力,肥水满足不了,产量潜力不能发挥,或者是春性品种在早茬种植,暖秋冷冬年遭受冻害,损失很大,反过来却说品种不好。选用良种时必须考察自然栽培综合因素,良种良法一齐推。

 一是根据当地气候生态类型特点选用品种。各地气候生态类型不同,对品种的要求也不同。处于北方与南方冬麦区过渡地带的黄淮冬麦区,一般宜选用分蘖成穗率中等,产量三要素协调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间类型品种。

 二是根据生产条件和水平选用品种。选用良种,首先要考虑丰产性,而小麦良种的丰产性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选用品种时首先要考虑本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在水肥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应选用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在大面积中产区应选用适应性较强、丰产性较好的品种;在肥水条件差的山区、沙碱地应选用耐旱、耐瘠能力强的良种。

 三是根据耕作制度、作物茬口选用良种。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对小麦品种有新的要求。如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种。在间作套种区要求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的品种。又如在黄淮麦区腾茬早的早播麦田,选用半冬性品种,在晚茬用春性、弱春性品种。

 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选用良种。选用品种应注意分析本地区病虫害、自然灾害特点,选用的大面积推广良种必须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寒、旱、湿、干热风、穗发芽等)以及病虫害有较强的抗耐性,以达到丰产丰收之目的。

 选用品种必须综合评价选用和推广品种既要以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又要辩证客观。不能单纯以试验中的产量高低和长相好坏取舍品种;不能片面追求免疫品种。要全面衡量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稳产性。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应该是优点多、缺点少,特别是综合性状优,遗传基础丰富,对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抗主要自然灾害、产量高而稳。即群众欢迎的"丰年大增产、平年小增产,灾年不减产"的品种。

 (三)整地作畦

 整地质量直接影响播种质量和幼苗生长,而且通过耕作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性能,提高地力,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高产麦田要求深耕翻,打破犁底层,一般要求耕深23—25厘米,并做到随耕随耙,耙细耙透,做到上松下实。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应适当扩大畦宽,以25—30米为宜,畦埂宽不超过40厘米。为节约用水,提倡短畦,畦长以50—60米为宜。

 (四)做好种子处理

 提倡使用包衣的良种。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和防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没有种衣剂的要采用药剂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即100公斤种子加02公斤药剂)拌种。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散黑穗病等病害发生地块,可选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15%(即100公斤种子加01-015公斤药剂)拌种,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即100斤公斤种子加015公斤药剂)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以上药剂(杀菌剂十杀虫剂)混合拌种。采取药剂拌种的播种量应适当加大10%—15%。

 用麦巨金3-5毫升兑水03-05公斤,可以拌10公斤种子,晾干播种;春小麦:用麦巨金4-6毫升03-05公斤,可拌10公斤种子,晾干播种;

 (五)适期播种

 播种过晚,蘖少、根少、苗弱,形不成壮苗;播种过早,苗旺长、缺位、病虫害严重、易发生冻害。不同项目县冬前积温和前茬作物各不相同,难以统一确切的时间,适宜的播期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17—16℃左右,若是冬小麦冬前≥0℃积温650℃,越冬时能形成6叶1心的壮苗为宜。

 以下是各地区播种时间参考表

 东北春麦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内蒙东北部 4月中旬

 北部春麦区 内蒙古中部,河北、陕西、山西北部 3月中旬-4月中旬

 西北春麦区 甘肃、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青海部分 3月上旬

 北部冬麦区 河北、山西大部、陕西南部、辽宁、宁夏、甘肃部分、北京、天津 9月中旬

 黄淮冬麦区 山东、河南大部、河北、江苏、安徽部分、陕西部分、山西、甘肃部分 10月上旬( 寒露 后)- 下旬

 长江中下游冬麦 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大部、上海、浙江、江西、河南信阳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

 西南冬麦区 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大部,陕西、甘肃、湖北、湖南部分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华南冬麦区 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云南南部 11月中下旬

 新疆冬麦区 新疆 南疆冬麦:9月中旬左右

 北疆春麦:4月上旬

 南疆春麦:2月下旬至3月初

 南疆冬麦:7月底8月初

 北疆春麦:8月上旬左右

 南疆春麦:7月中旬

 (六)足墒播种

 适宜的土壤墒情是培育壮苗的关键措施,小麦出苗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手感标准为:手抓能成团,松手落地能散开)。墒情不足的,应采取多种形式造墒,反对抢墒播种或沟墒播种,确保适墒播种。当墒情和播期发生冲突时,宁可晚播3—5天,也要造墒播种,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七)确保适宜的播种密度

 每亩基本苗应根据不同品种特点,千粒重、发芽率、出苗率等情况确定,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适期播种的高产麦田适宜基本苗每亩10—12万基本苗,每亩40万穗。对于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每亩13—18万,每亩30万穗。为确保适宜的播种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每亩播种量(公斤)=[要求基本苗×千粒重(克)]/[1000×1000×发芽率×出苗率]

 地力水平一般,整地水平差的可用半精播栽培,每亩13-18万基本苗(一般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千粒重40克左右的,以斤籽万苗计算即可)。

 做好播种机具的调试,建议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

 (八) 前期(冬前)管理要点

 1 、保证全苗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有缺苗断垄的,要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种子,同时拔除疙瘩苗,这是确保苗全的第一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

 2 、化控或深耘断根 若越冬前麦田群体偏大超过80万/亩,有旺长趋势,可在气温降至零上5℃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麦巨金或镇压,或深耘断根,以缓解生育中后期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深耘断根的方法是去掉2齿的耘锄隔行深耘,深度10厘米,耘后将土搂平,压实,接着浇冬水,防止透风冻害。一般长势正常的麦田也可采用这一措施,但群体偏小、长势较弱的麦田不宜采用。

 3 、冬季水分管理 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使早春保持较好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主动。对于部分抢墒播种的麦田,及群体偏小长势较弱的麦田,应于立 冬至 小雪 期间浇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浇过冬水,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防止地表龟裂,疏松土壤,除草保墒,促进根系发育,促苗壮。对造墒播种,麦田冬前墒情较好,土壤基础肥力较高且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一般不要求浇冬水。

 ( 九) 中期(返青-孕穗〈挑期〉)管理要点

 拔节期追肥浇水项目区麦田返青期、起身期一般不追肥不浇水,主要进行划锄,以通风、保墒、提高地温,利于大蘖生长,促进根系发育,使麦苗稳健生长。还可以使用一次麦巨金,全面调控小麦的生长。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拔节肥、水的具体施用时间,还要根据地力水平和麦苗情况灵活变化。对于土壤肥力差,群体较小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进行第一次浇水追肥,亩施尿素8公斤,在拔节后期结合第二次浇水再追尿素12公斤,以促穗大、粒多、粒重。地力水平高、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结合浇水追肥,亩施尿素20-25公斤。对于地力好、产量高、群体偏大、春季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追肥时间可推迟到拔节以后进行,一般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

 对于冬前生长过旺有脱肥现象的麦田,返青期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拔节期再追尿素10-15公斤。

 对于播种过晚,基本苗多,冬前无分蘖的麦田,可在拔节前期(春生4叶前后)浇水施肥,亩施尿素16公斤,开花至灌浆初期再随水追施尿素4公斤。

 (十)后期(孕穗〈挑期〉-成熟)管理要点

 浇好挑旗水或开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小麦挑旗墒情较好,也可推迟至开花期浇水。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跨越黄河、海河、淮河等流域。华北平原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5省、2市地域,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华北平原自古以来即为我国人口、城市高度密集和工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郑州、济南、石家庄、唐山、徐州、邯郸、商丘、开封、保定、新乡、安阳等。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114°~121°。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1/5。中国首都北京即位于大平原北部。

地貌特征

华北平原 地图(5)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5000米。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积而成。黄河下游天然地横贯中部,分南北两部分: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还不断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地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平均每年2~3千米。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东微斜。主要属于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积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以致黄河决溢、泛滥、改道频繁。1949年后进行了改造治理。由于春季蒸发量上升,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少,加之以人为原因,华北平原常会出现春旱的问题。

形成过程

华北平原 景色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同时边缘断块山隆起;新生代相对下沉,形成较厚的沉积。

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

黄河在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扇缘向东直逼鲁西南山地丘陵的西侧。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历史时期黄河频繁迁徙,北至天津、南及苏北的广大平原遍受黄河影响。黄河冲积扇上尚保留有决口改道所遗留的大量沙岗、洼地、故道等地形。

土壤成份

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变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及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黄土(褐土)或潮黄垆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为黄潮土(浅色草甸土),冲积平原上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风沙土;河间洼地、扇前洼地及湖淀周围有盐碱土或沼泽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苏北、山东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带尚有水稻土。黄潮土为华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矿物养分丰富,在利用、改造上潜力很大。平原东部沿海一带为滨海盐土分布区,经开垦排盐,形成盐潮土。

气候状况

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状况

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0℃积温为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状况

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状况

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状况

华北平原 地形图(6)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毫米,为易旱地区。黄河以南地区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基本上能满足两熟作物的需要。平原西部和北部边缘的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可达700~800毫米,冀中的束鹿、南宫、献县一带仅400~5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降水年际变化甚大,年相对变率达20~30%,京、津等地甚至在30%以上。

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频繁,限制资源优势发挥。本区灾害以旱涝为主,其中旱灾最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频率最高。夏涝主要在低洼易渍地,危害重。

主要资源

自然资源

植被

华北平原大部分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原生植被早被农作物所取代,仅在太行山、燕山山麓边缘生长旱生、半旱生灌丛或灌草丛,局部沟谷或山麓丘陵阴坡出现小片落叶阔叶林;南部接近亚热带,散生马尾松、朴、柘、化香树等乔木。广大平原的田间路旁,以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等组成的草甸植被为主。未开垦的黄河及海河一些支流泛滥淤积的沙地、沙丘上,生长有沙蓬、虫实、蒺藜等沙生植物。平原上的湖淀洼地,不少低湿沼泽生长芦苇,局部水域生长荆三棱、湖瓜草、莲、芡实、菱等水生植物。在内陆盐碱地和滨海盐碱地上生长各种耐盐碱植物,如蒲草、珊瑚菜、盐蓬、碱蓬、莳罗蒿、剪刀股等。

经济作物

华北平原 冬小麦华北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和甘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烟草等。华北平原是中国的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

华北平原是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黄河以北以二年三熟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和花生。随灌溉事业发展,一年两熟制面积不断扩大。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可一年两熟,以两年三熟和三年五熟为主,复种指数居华北地区首位。粮食作物也以小麦、玉米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沿淮及湖洼地区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芝麻、棉花、大豆等。

华北平原还盛产苹果、梨、柿、枣等。河流改造的成就 、农业用水提供了水源保证,特别是跨流域的引滦入津工程,缓和了天津市用水紧张的状况;中、下游平原区开挖、疏浚了数千条大、小河道,使66667万公顷低洼易涝耕地基本解除洪、涝威胁,盐碱化的土地也显著减少。漳卫新河、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的治理或开挖,使海河五大水系分流入海的泄洪能力由4600立方米/秒提高到247万立方米/秒。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新沭河及淮河入江水道的开通,使水系纷乱的淮河下游平原具有较畅通的排水出路。

黄河中下游

小雪节气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

根据小雪晴雨预测后期天气,江南各省各有不同的说法。如浙江省的“小雪无云大旱。”湖南省的“小雪晴天,雨至年边。”湖北省的“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节气农谚 小雪 农事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

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

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

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

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猜你想了解
种植专题
套种技术

套种技术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年总产量...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是反季节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作用是保护喜温植物御寒,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

生态种养

生态种养

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阳台种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酸甜,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美容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