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懂中医的帮我看看这个药房,谢谢

花草树木019

请懂中医的帮我看看这个药房,谢谢,第1张

请懂中医的帮我看看这个药房,谢谢
导读:黄芪20g 党参15g 阿胶珠15g 丹皮15g 当归15g 甘松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羊藿15g 炒南星15g 毕茇15g 茯苓20g 红花10g 叶下珠15g 茯神15g 菟丝子20g 7付 水煎服 注:那个是叶下珠,没

黄芪20g 党参15g 阿胶珠15g 丹皮15g 当归15g 甘松15g 补骨脂15g 桂枝15g *羊藿15g 炒南星15g 毕茇15g 茯苓20g 红花10g 叶下珠15g 茯神15g 菟丝子20g 7付 水煎服

注:那个是叶下珠,没有叶上珠这个药。

‍‍

骨质增生是我们生湖中常见的现象,我们俗称这样症状叫做“骨刺”。这种现象多发于老年人身上,当然,许多体力劳动者也是高发群体。患有骨质增生后很多人的正常的生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了解骨质增生的各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这种疾病对于中医来说也是可以有效治疗的,下面就看看偏方疗法。

治疗骨刺偏方一

将陈醋500克入砂锅煮开,浸入毛巾,温热敷病痛处,或者清洗浸泡患处,每次40—60分钟,每日午、晚各1次。热敷后,再做做腰背部运动、或 *** 。同时用手压擦骨刺。

疗效:用于腰背部骨刺,一般2—3个月能见效,约半年可愈。

治疗骨刺偏方二

用料:生川乌、生草乌各50克。

治疗 *** :将上味共研为极细的粉末,装入纱布袋内缝合后扎敷于疼痛患处,隔日换1次。

疗效:疗效极佳,一般数月即愈。

治疗骨刺偏方三

黑木耳,浸入老陈醋中,每次吃6克,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或:川芎,焙研极细粉,热敷。用后再炒敷,每日3次。)

治疗骨刺偏方四

白花蛇干50克,剪碎,丹参100克,同浸白酒2500毫升,密封15天,每晚睡前服10—20毫升。(适于关节痹痛)。

治疗骨刺偏方五

桑椹750克(鲜品1000克),洗净、泡发透,加水煮,每1小时取煎液1次,加水再煮,共3次。再合并,大火烧开,小火熬至较稠粘,加蜂蜜300克,炼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次开水冲服1—2匙,每日1—2次。(适于老人气血不足、腰膝酸痛等)。

治疗骨刺偏方六

牛骨、干桑木各30克,木瓜20克,五味子12克,共研细末,以老陈醋调,加点凡士林,敷患处,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

‍‍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加当归汤 1 拼音

guì zhī jiā dāng guī tāng

2 《中医外科学讲义》:桂枝加当归汤

21 处方

桂枝 赤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22 功能主治

养血和营,温经通络。治脱疽、冻疮等由于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者。

23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摘录

《中医外科学讲义》

3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31 方名

桂枝加当归汤

32 组成

桂枝9g,赤芍9g,当归12g,甘草4g,生姜4g,红枣6g。

33 功效

和营祛寒,温经通络。

34 主治

冻疮。

35 桂枝加当归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古籍中的桂枝加当归汤 《类证治裁》:[卷之二]汗症论治

降痰汤。发汗过剂,血虚成痉,防风当归汤。汗多亡阳,身冷拘急,桂枝加附子汤。若夫风湿相搏,时自汗出,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阵]散阵

,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当归汤治肺痹上气,闭塞胸中,胁下支满,乍作乍止,不得

《证治准绳·伤寒》:[卷二太阳病]发热

与八味丸服之诸证悉退后畏冷物而痊本事方黄建中加当归汤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血却与

《伤寒证治准绳》:[卷二太阳病]发热

与八味丸服之诸证悉退后畏冷物而痊本事方黄建中加当归汤治发热头疼脉浮数而尺中迟弱者宜先服此药补血却与

《医学纲目》:卷之十一·肝胆部

威灵仙 葛根 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 豨签草 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 附子 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 柏子仁 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 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

磁石 珍珠母 各30g,先煎。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 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全蝎 蜈蚣 6只;3只 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龙 僵蚕 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川芎 露蜂房 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 蝉衣 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 青皮 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效果较小。

枳实 厚朴 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效果较大。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治气分郁滞。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治气滞血瘀。长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10~15g 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长于疏泄。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槟榔 沉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 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药力峻猛。

小茴香 沉香 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 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药力和缓。

莪术 三棱 各10g 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

鸡内金 三棱 3~8g;3~10g 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

桃仁 红花 10g;5~10g 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五灵脂 蒲黄 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 利湿祛瘀,适用于瘀湿相兼证。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

泽兰 益母草 10~15g;20~30g 活血调经、利尿退肿,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闭经病。此药对药性平和,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

乳香 没药 5~10g 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痛证,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此药对味苦气浊,易致恶心呕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

水蛭 (虫亡)虫 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症,适用于血积症块、妇人血积经闭。为峻猛破血药,孕妇禁用,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

麦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适用于凉燥咳嗽证。

牡蛎 玄参 30g(生用);15g 软坚散结、消瘤廮,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廮证。

熟地 当归 10~15g;10g 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熟地 白芍 10~15g;10g 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当归 丹参 10g(温炒);15~20g 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鸡内金 白术 3~10g;10~15g 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蜈蚣 当归 1~3g(吞服效佳);10~15g 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附子 人参 30g(先煎);10g(浓煎) 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玉竹 生地 10g;15g 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麦冬 天冬 各10g 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何首乌 仙灵脾 10~15g(2~3个月) 平补肾中阴阳、生精强身,可用于 *** 异常之不孕证。

益智仁 补骨脂 各10g 收涩、温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劳淋。

蛤蚧 紫河车 1~15g;15~3g 补益肺肾,适用于久哮、久喘劳嗽之病证。哮喘久嗽之病证,以正虚标实为多,故使用时应加些祛邪药。

菟丝子 杞子 各10~15g 平补肾中阴阳,适用于肾精不足证。

山茱萸 山药 10~15g;10g 益肾涩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点。

仙灵脾 仙茅 各10g 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证。1 和蛇床子、石楠叶药对相比,药性较缓。2 和肉苁蓉、巴戟天药对相比,均有补肾助阳之用。3 彼药对温补柔润,此药对温补燥烈。

蛇床子 石楠叶 温补肾阳、兴阳道,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女子宫寒不孕证。

仙灵脾、仙茅 1 和药对相比,药性较峻。2 宜暂用, 不宜久服。3 久用宜加苁蓉、锁阳温润之药物。

肉苁蓉 巴戟天 补肾助阳,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之优,适用于肾虚证。和仙灵脾、仙茅药对相比,均有补肾助阳之用,此药对温补柔润,彼药对温补燥烈。

覆盆子 紫石英 10g;10~15g 暖宫补肾、固精止带,适用于肾阳虚寒证。

鹿角 巴戟天 3~10g(煎服)、1~2g(吞服);10g 益肾助阳、温通督脉、填补精血,适用于肾督阳虚病证。须防伤阴之弊。

以下由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第39届许太乙同学所整理

相须药对

紫河车 鹿角 5g;3g 填补精血,温补肾督。适用于肾督阳虚,精血亏乏之证。阴虚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 禹余粮 10-20g 涩肠,固崩漏、带下,适用于久泄、崩漏、带下之病证 仅供收涩之用,若脾肾两虚者,加上培补脾肾之药。

木蝴蝶 凤凰衣 3g;5g 润咽喉,开音。适用于音喑病,对慢性喉炎、声带小节失音尤为适宜。

硼砂 乌梅 1-2g;5g 止呕,适用于胃虚之呕吐,而尤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呕吐。

柴胡 升麻 3-8g 升举阳气。适用于气陷证

槟榔 常山 10g (常山酒蒸炒熟) 截疟,并能缓和胃肠,顺胃气,引药下行,避免单用常山截疟有呕吐之弊。适用于湿疟。发作前二小时服用较好。

槟榔 南瓜子 30g;30-60g 杀虫,适用于蛔虫、绦虫、姜片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病。临卧一次,次日早 晨再服一次为宜。

葛花 枳椇子 10g 醒脾解酒毒,适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证。病情重者,尚需在辨证前提下加 入适宜方药。

威灵仙 金钱草 10-30g;30-50g 利胆排石,适用于胆结石、胆囊炎病。用于肾结石,亦有较好疗效。

黄芩 白术 10g 安胎,适用于脾虚胎热之胎动不安。剂量要度量脾虚、胎热程度而定。

麻黄 桂枝 5~10g 发汗解表,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荆芥 防风 10g 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

辛夷 苍耳子 10g 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葱白 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服后避风 。

菊花 桑叶 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大黄 芒硝 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石膏 知母 30~60g先煎;10g 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代赭石 石膏 30~45g先煎;15~30g先煎 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鲜芦根 鲜竹叶 60g;30g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甘草 桔梗 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金银花 连翘 10~15g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田基黄 垂盆草 各30g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天癸子 土贝母 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鱼腥草 野荞麦根 20g(痰热咳嗽);30g(肺痈患者)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虎杖 红藤 10g;10~15g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黄连 黄芩 3g(吞服)、 5~10g(煎服);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专治肺胃热盛。

黄连 山栀 3g(吞服)、5~10g(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专治心肝火旺。

黄柏 知母 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鲜石斛 鲜生地 各30g 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皂荚 明矾 1g;05g 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1 服药期长,2 需3个月以上。3 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鲜茅根 茅花 30g;5~10g 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藿香 佩兰 各10g 化湿解暑,适用于湿困脾胃、暑湿中阻之病症。

藿香 猪胆汁 丸剂吞服,10g 清胆通窍,适用于鼻渊病。症状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 枳实 各10g 消痞除痰,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胸痹。

制半夏 干姜 10~15g;2~8g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寒饮呕吐、胃痛。

石菖蒲 远志 5~10g(干)10~20g(鲜);5~10g 宁心、化痰,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少寐病证。

石菖蒲 制南星 10~15g(干)、30g(鲜);5~10g 醒脑开窍、解郁化痰,适用于痰浊内闭之神昏、痰湿内阻之闭经。

制半夏 茯苓 10~15g;15g 化饮降逆、渗湿利水,适用于痰饮上逆所致眩悸、咳喘。此药对与半夏、威灵仙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彼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此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浮萍 木贼草 10g;6g 祛风、利水、退肿,适用于风水病。

蝼蛄 蟋蟀 2~5只(煎服)、1~2只(吞服) 利水退肿,适用于鼓胀腹水。

茯苓 猪苓 水湿潴留在里, 茯苓30g;水湿潴留在外, 茯苓皮30g;10~15g 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潴留证。

路路通 地龙 10g 清热利水、通利脉络,适用于湿热丹毒病。

马鞭草 王不留行 15~20g;10g 活血利水,适用于湿脚气病。

石打穿 刘寄奴 10~15g 清热利水、通络散结,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鼓胀病。

槟榔 茯苓皮 10g;20~30g 行水退肿,适用于气滞水停之水肿病。

相反药对

(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

桂枝 白术 10g 1 营卫,2 发汗止汗,3 有扶正祛邪之妙。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黄耆 防风 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适用于体虚感冒。

附子 麻黄 3-5g;10g(先煎20分) 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薄荷 玉竹 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人参 石膏 1: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 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五味子 制大黄 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生地 黄柏 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当归 大黄 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黄耆 葶苈子 10-15g 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白术 泽泻 10g: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牡蛎 椿根皮 生、煅牡蛎并用各30g:10-20g 养阴清热,愈带止崩。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山药 牡蛎 生、煅各30g:30-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伤正之优。适用于脾肾阴亏,开阖失职之泄泻。煎汤代茶,频频服之。

山茱萸 石韦 10g;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摄精泄浊,消除蛋白尿,有开阖既济之妙,有摄精不恋邪,泄浊不伤肾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型慢性肾炎患者。

黄耆 防己 10-15g;肿偏上,木防己15g,肿偏下,汉防己15g 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水湿壅滞之肿胀。

白术 枳实 10g 消痞除胀利湿,有祛邪不伤正,健脾不碍邪之优。

白术 槟榔 白术成人剂量30g以上。3:1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 通利大便,有补脾胃不碍气运,助气机不伤脾胃的双相调节作用。须空腹服药,每日二次,一次250ml以上,服后多饮开水,效果更佳。

党参 石菖蒲 10-15g;石菖蒲干者10g,鲜者15-20g 强心益气,化湿开窍,有补不恋邪,通不伤正之妙,适用于气虚挟痰湿之胸痹。心气虚甚者,别直参易党参。

太子参 合欢皮 10-15g;10g 调畅心脉,益气和阴,有益气养阴不窒气机,解郁和血不伤气阴之妙。适用于气机郁结,气阴两亏之胸痹病。

鸡血藤 海风藤 10-15g;15g 除痹通络,既祛风湿,又补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适用于虚实相兼痹病。

益智仁 萆薢 3-10g;10-15g 泄浊摄精,有分利不伤肾,固摄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白浊、遗尿、遗精等病证。

黄耆 槟榔 黄耆生用10-15g;8-10g 益气退肿,有行水退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留邪之优。初服时有腹痛、耕动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毋需更药,继续服之即效。

白术 莪术 10-15g;10g 既理气又补气,既破血又利湿,适用于气虚血瘀及血瘀湿阻之鼓胀、闭经等病证。人参 莱菔子 人参改用党参10-15g;莱菔子10g 益气消积化痰。有补不碍邪,消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脾虚食积气滞、肺虚痰气阻塞之喘咳。

白芍 赤芍 养血祛瘀,柔肝泄肝,适用于阴亏挟瘀之胁痛。

楮实 丹参 10g 纠正心律,既能补肾养血,以填不足之阴,又能活血通络,以疏络脉之瘀,有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适用于老年心律不齐。

生地 地骨皮 10-15g;10g 补肾滋阴,凉血调经,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少之病证。

锁阳 忍冬藤 10g;10-15g 滋阴清热通络,有滋肾润燥不恋邪,清热通络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肾虚挟热之痿证。

龟板 铁扫帚 15g;30g 益肾清湿热,有祛邪不伤正,滋阴不恋邪之优。适用于慢性肾炎正虚邪实型。

鹿角霜 地鳖虫 6g;10-15g 温补肾阳,祛瘀止痛之力 甚宏,适用于肾亏挟瘀之腰痛。用此药对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显著。

鳖甲 穿山甲 鳖甲先煎15g;10g 消症除积聚,适用于症块积聚病。

续断 川山膝 10-15g;8-12g 补肝肾,祛瘀通经,适用于肾亏挟之腰痛、闭经病证。

桑寄生 丝瓜络 补肝肾,通脉络,有补而不滞,通不伤正之优,适用于肾虚络脉不和之腰腿痛病证。

阿胶 黄连 10-15g;黄连吞服1-2g,煎3-5g 育阴清热,水火既济,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之功,适用于水亏火炽所致不寐。

阿胶 石膏 10-15g;15-20g 养阴润肺,清热润燥,适用于温燥客肺之病证。

制半夏 半夏、茯苓 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此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彼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党参 黄耆 各10~15g 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桂枝 黄耆 5~10g;10~15g 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有温阳补中之效。

桂枝 人参 5~10g;10~30g 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二)寒热相反药对

大黄 附子 寒实便秘、关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黄后下5-10g,;10g 温通大便,利尿泌浊,有温阳不助邪,通便不伤正之妙,适用于寒实便秘或肾阳不足,湿浊上泛之关格病。关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10g。

黄连 吴萸 6:1 清泄肝火。黄连配吴萸,能直达肝经,以防格拒;吴萸伍黄连,能发挥止痛、引热下行之特长,又避药物之热性,适用于肝火郁结之胁痛。

龟板 鹿角 以熬膏为宜,各5g开水冲服 阴阳两补,生精血,强精骨,适用于阴阳两亏之痿证。每日加别直参2g效果更佳。脾胃运化力弱者慎服。

瓜蒌 薤白 10g 宣畅气机,消除痰浊,适用于痰浊阻滞,阳气不通之胸痹。

黄连 干姜 5g 辛开苦降,清热燥湿,有清热不恋湿,祛湿不助热之妙,适用于湿热互结之呕吐。加黄芩、吴萸效果更佳。

黄芩 制半夏 8-10g;10g 辛开苦降,清热降逆止痢,适用于湿热所致的呕吐、下痢证。常加用黄连、厚朴增其辛开苦降之功。

黄连 制半夏 黄连吞服3g,煎服3-5g;10g 清热降逆,消痞止痛,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胸痹。常加用黄芩、干姜之类,疗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药对

肉桂 黄连 1:10 辛开苦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根除。

柴胡 黄芩 8-10g;10g 和解少阳,有解表又清,升沟又降浊之妙,适用于少阳经寒热或少阳经发热。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结石发热,效果尚佳。

柴胡 制半夏 外感5-10g、内伤2-5g;10g 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内伤杂病中能升清降浊。

佩兰 钩藤 10g(新鲜者加倍);10-15g后下 降肝阳,升清阳,有升清不助阳上越,降肝不恋浊之妙。适用于肝阳挟湿浊之头痛。

白蒺藜 骨碎补 10g 沈降补肾不碍疏肝,升散肝热不碍滋肾特点适,适用于肾虚肝热之牙痛。

桔梗 槟榔 3-6g;6-10g 宣三焦气机,利水祛湿,有升降既济之妙,适用于湿脚气,风水病证。

葛根 槟榔 10g 理顺升降。适用于升降失调之脘腹胀、泄泻病证。

荆芥 大黄 10g;10-15g 使气化能下及,腑气能通畅,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夏枯草 牡蛎 10g;生牡蛎30g 敛阴不致郁结,升散不耗阴液,有升降既济、除邪匡正之妙。适用于肝阴亏损、风阳上扰之头痛病。

麻黄 地龙 3-45g;9-12g 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济、开合适度之妙,适用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喘哮病。

(四)润燥相反药对

杏仁 制半夏 10g 润肺止咳,燥湿化痰,润燥相济,有润肺不恋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肺燥脾湿之咳嗽。

玄参 苍术 10g 治夜盲,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妙。

生地 苍术 15g;10g 滋阴燥湿,有滋阴不碍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挟湿之痿病。

麦冬 制半夏 10-15g;5g 养胃阴、降呕逆,适用于胃阴亏损之呕吐病。

(五)散敛相反药对

细辛 五味子 2-45g;5g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一散一敛,有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之优。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

干姜 五味子 3-5g;5-8g 温肺祛饮,止咳平喘,散敛既济,有宣肺不伤肺气,温肺不耗肺津之妙,适用于寒饮咳喘之病证。

(六)其它相反药对

桂枝 炙甘草 5-10g;3-5g 温通心阳,适用于心气虚寒证。

白芍 炙甘草 30g少则效差;3-5g 酸甘化阴,适用于拘急性疼痛。

槟榔 丹参 10g;15g 行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病证。

桂枝 当归 5-10g;10g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挟寒证。

蜈蚣 白芥子 1-3g;5-10g 搜风涤痰,对疑难痼疾有一定疗效。适用于风痰挟瘀之头痛,痰瘀阻络之痛风、腰腿痛、中风、面瘫、淋巴结肿大、慢性腰肌劳损。

威灵仙 地龙 10g 既清外侵风湿热之邪,又除内蕴瘀血之患,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之病。

黄连 木香 3-6g;5-8g 治痢。

相使药对

附子 磁石 10-30g;30g(均先煎30分钟) 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适用于阳虚浮火上越之证。

茯苓 桂枝 15-30g;3-5g 只治里不治表。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温阳涤饮,适用于痰饮病。

饴糖 桂枝 30-60g;5-10g 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温建中,缓急止痛。适用于中虚脘痛之病证。

石菖蒲 郁金 鲜者10-15g;5-10g 菖蒲得郁金之使,开窗之力益宏,适用于湿温病痰浊蒙敝心包、杂病惊痫、失眠等神态失常病证。

石菖蒲 川贝母 10-15g;1-2g 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开窍之力尤宏,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

吴萸 槟榔 3g;10g 理气止痛,祛寒利湿,适用于气滞挟寒之脘腹痛、寒湿脚气。

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多呈灰黑或淡**,症状改善快。反之,症状改善慢。这是有形寒湿之物排出的缘故。

鸡内金 槟榔 消食积炒制10g、排结石生用3g吞服;10g 鸡内金得槟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适用于食滞脘腹、胆囊或尿路结石。

大黄 桃仁 酒炒10g;10g 大黄得桃仁之使,功擅祛瘀攻积,适用于血瘀实证。

石膏 麻黄 肺热轻者3:1;肺热重者5:1;宣肺止咳,清热定喘,有宣肺止喘无蕴热之弊,清肺泻热无冰伏之优,适用于肺热咳喘病证。

石膏 桂枝 10-30g先煎;5-10g 一在表祛风清热、无温通助邪、寒凉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适用于风湿热病、胃热挟寒饮病。

羚羊角 桂枝 03-1研末吞服;3-45g 清郁闭之热结,散外来之寒邪,适用于寒热夹杂之痹病。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千里光: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独活:疏风解毒,活血祛瘀,止痛。用于痘疮,跌打损伤,头痛、腰痛等证。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户臂疼痛。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腰脊酸疼,肢体痿弱,遗精,滑精,五更泄泻,虚劳,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动不安,胎漏欲堕,胎水肿满,滑胎,高血压。

姜活:发散风寒。

熟地: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止汗:用于肝肾不足之腰酸遗精、头晕目眩、月经过多以及尿频、自汗等症。

菟丝子: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用于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胎漏,跌扑损伤。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白癜风、斑秃。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止痛,助阳化气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治疗 *** :温经汤。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治疗 *** :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药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关中医怎么治疗痛经的内容介绍,虽然痛经中西医都可以进行治疗,西医对治疗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医治疗是通过内服中药来慢慢调理改善痛经状况,从而达到根治的疗效,因此中医比西医在治疗上更具优势,大家不妨可以尝试一下中药调理痛经的 *** ,希望对痛经者有帮助。

痛经一般除了通过西医药物治疗,以及通过膳食进行调理外,其实我国传统的中医对治疗痛经也是非常有效果的,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医怎么治疗痛经,下面让小编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吧。

1、肾气亏损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治疗 ***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药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若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治疗 ***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药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 *** 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治疗 *** :膈下逐瘀汤。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 *** 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