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精是什么中草药,有图片可以参考吗

植物种植053

山精是什么中草药,有图片可以参考吗,第1张

山精是什么中草药,有图片可以参考吗
导读:  《神药经》记载山精就是白术。现在一些老中医还有用山精代替白术名字的。  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更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

  《神药经》记载山精就是白术。现在一些老中医还有用山精代替白术名字的。

  白术

  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于潜产者更佳,称为“于术”。冬季采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切厚片,生用或土炒、麸炒用。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苦性温,主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之一要药”。脾主运化因脾气不足,运化失健,往往水湿内生,引起食少、便溏或泄泻、痰饮、水肿、带下诸证。本品既长于补气以复脾之健运,又能燥湿、利尿以除湿邪。治脾虚有湿,食少便溏或泄泻,常与人参、茯苓等品同用,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脾虚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者,宜与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品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对脾虚水肿,本品可与茯苓、桂枝等药同用。脾虚湿浊下注,带下清稀者,可与健脾燥湿之品同用。

  2.气虚自汗。本品对于脾气虚弱,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者,其作用与黄芪相似而力稍逊,亦能补脾益气,固表止汗。《千金方》单用本品治汗出不止。脾肺气虚,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宜与黄芪、防风等补益脾肺、祛风之品配伍,以固表御邪,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脾虚胎动不安。本品还能益气安胎。治疗脾虚胎儿失养者,本品可补气健脾,促进水谷运以养胎,宜与人参、阿胶等补益气血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失运,湿浊中阻之妊娠恶阻,呕恶不食,四肢沉重者,本品可补气健脾燥湿,宜与人参、茯苓、陈皮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治疗脾虚妊娠水肿,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利水消肿,亦常与健脾利水之品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

周杰伦有首歌叫《本草纲目》,很多不知道这本医书的人也因此歌了解了《本草纲目》,知道了李时珍。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依旧为我国中医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经典古籍。那么,李时珍是在何种情况下编撰此书的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怎么编撰的

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

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最终,历经三十年,阅读的书籍八百余家,书稿订正三次而著成《本草纲目》一书。

李时珍其人生平简介

作者李时珍,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死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他一方面精研历代的医书(读过将近一千种这类的书),订正古人的谬误,吸收古籍的精神;一方面借着行医的经历,到处采集药物,还经过他多方的探访、观察、实验、比较、阅读、亲尝以及自己临症的印证,费了将近三十年的工夫,才把这本书编写完成。

本草纲目里都是些什么内容

本草纲目全书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纲),六十二类(目)。卷一至四是全书的附录,收入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一千八百三十二种药物分为十六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每一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二类。其中植物一千九十五种,动物四百四十种,矿石三百五十七种。

中国的生药,一向以草木为主。本草纲目所收的药物将近二千种,除了草木以外,还有米谷、豆类、花果等植物,以及虫、鱼、鸟、兽、玉石等等的动物和矿石;用“本草”来概括它们作书名,大概和汉书艺文志上的“径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等的话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收集的药物,数量多,分类繁,在这里不能一一详述。我们只拿书中动物类的药材来举例,以见一斑。动物类的药有四百四十种,除了更高等的人以外,李时珍还把它们分类为:虫、鳞、介、禽、兽五部。

很多人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时候,会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并且近年来,中药凭借自身治疗痛风效果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推崇和信赖,很多患者都会使用中西医结合的 *** 来治疗痛风。那么中药方面该怎么治疗痛风呢?

关于痛风,中医史上也记载颇多,汉代以前,中医就对痛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记载。最初,从病机上来看,痛风应归属“痹症”范围,《说文解字》中解释“痹,湿病也。《素问》,《内经》等对于痹病的描述也挺多,但今日所描述的“痛风病”仍有一定的区别。后来隋唐时期国力鼎盛,中医学也迎来极大的发展。隋朝医家巢元方著有《诸病源候论》,唐代医家王焘《外台秘要》等对痛风有更深入的了解,随后宋元明清各朝代也对痛风有各自的见解。

目前中医药对于痛风的治疗有中药外敷、中药熏洗治疗,中药内服饮用等方面。使用较广泛的是通过饮用中药来调理。那么中药是怎么调理痛风的呢?中药治疗痛风主要是通过调理体质,因此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体质不同来调整药物、剂量等。容易患上痛风的体质有湿热蕴结型、脾虚湿阻型、湿浊瘀阻型,来看看该怎么调理。

1、湿热蕴结型, 调理重点为清热除湿, 活血通络。一般使用黄柏、苍术、怀牛膝、薏苡仁、土茯苓、粉萆薢、桑枝、木瓜、丝瓜络、丹参、赤芍、甘草、山慈菇等中药。目前使用的中成药有:四妙丸、湿热痹片、痛风定胶囊等。

2、脾虚湿阻型, 调理重点为健脾祛湿,通经活络。一般使用黄芪、 桂枝、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炒薏苡仁、茵陈、泽兰、百合、山慈菇、炙甘草等中药。目前使用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香砂养胃丸等。

3、湿浊瘀阻型, 调理重点为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一般使用土茯苓、扁蓄、豨莶草、桔梗、黄芪、赤芍、泽泻、山慈菇、川牛膝、鸡血藤等中药。目前使用的中成药有:三七止痛片、血塞通胶囊、扎冲十三味丸等。

提醒: 是药三分毒!以上药物的使用要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或者痛风患者想要通过中药来调理,先要去有资质的中医院或者专业的中医医生辨别体质,根据体质来抓药,不可自行抓药。

专业医师团队,专注科普痛风,解决患者困惑。欢迎私信我们,帮您解答疑惑!

本书收录较常用、功效较确切的中草药600多种,按照中草药功能分类编排,每种中草药按别名、来源、原植物形态、采收加工、药材或饮片形状、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的顺序阐述,并配有精美、清晰的原植物和药材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