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鹿血 军警 自如 牢骚 均应 热水锅炉 机电设备

兰花种植  无花果种植莲藕种植野菜种植太子参种植羊肚菌栽培猕猴桃种植香菇种植金针菇种植银耳栽培木耳种植

神7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来源:ssss   标签:航天员 飞船 神舟 航天 火箭 点击:4
内容提要: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以下为神舟七号飞天过程的全记录。第一日 9月25日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

神7的作文,第1张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以下为神舟七号飞天过程的全记录。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 火箭抛掉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3分许,航天员成功出舱

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神七飞天全过程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 火箭抛掉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2分许,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时23分许,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于“神舟六号”着陆后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8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个飞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宇航员的生命! 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细节信息

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六”两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

“神七”航天员准备展开太空行走

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

编辑本段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 火箭抛掉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2分许,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时23分许,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

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

编辑本段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于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发射。

神州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下午17点37分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太空行走文字全记录及其重大意义

[人民网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神舟七号报告舱门气密性良好。 [17:10]

[人民网飞控中心前方报道组]:从轨道舱外的摄像机上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出现在神舟七号和地球中间。 [17:08]

神七成就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人民网9月28日电 神舟七号飞船已于9月25日21时10分成功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香港大公报今日刊发毕晓哲的文章《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说,这一次,乘神舟七号飞天的三名航天员所完成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飞天之旅——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舱活动中,中国航天员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全文摘要如下:

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我们满怀豪情、满怀喜悦,13亿中国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国航天员走出飞船舱门迈进太空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个全新的开始。

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的历程镌刻下了中国人6次完美的脚步,是中国航天事业6次新突破。从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各个关键技术环节难关一一被攻克,见证的是中国航天人前进中发展、探索中追求的不懈脚步。

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必将被历史所铭记。

这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让中国人无比荣耀和自豪。曾几何时,新中国还是那样的“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连火柴和煤油都要依赖进口。谁又能想到,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历史将记录下,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会忘记38年前的4月24日,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深邃而神秘的太空传来,划破夜空,回荡大地。也不会忘记,当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候,中国,一跃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这足以让中国人为之自豪,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跨出最坚实的一步。

预示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航天事业的发展,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一个国家在高新科技领域能否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它充分表明国家科技力量在发展和推动航空航天技术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如今,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经济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国家富足,人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荣耀的时刻,亿万中华儿女理应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留下的“第一步”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是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必然结果。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航天员迈向太空的“第一步”,将引领一个时代,开辟一个新世纪。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飞船于今晨实现变轨,中国航天员“太空第一步”有望于27日下午迈出

《财经网》专稿/记者 于达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0秒后,飞船整流罩分离;583秒后,在200公里高空完成船箭分离。20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这是长征系列火箭连续第67次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飞船在进入远地点347公里、近地点200公里的椭圆轨道后,沿着这条轨道飞行了五圈(每圈约90分钟);今天早上凌晨4点,飞船在成功变轨之后,进入343公里近圆轨道。

根据计划,当飞船完成第27圈运行的时候,两名航天员将进入轨道舱,关闭返回舱舱门。

按照每圈约90分钟计算,两名航天员将于入轨后约405小时,即27日下午2时左右进入轨道舱,关闭返回舱舱门。然后将进行约三小时的出舱准备,这一过程中飞船将飞行两圈。

大约在27日下午5时左右航天员开始出舱行走,整个太空行走预计全程大约30分钟。

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在发射成功后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出舱活动将在27日下午进行。

根据目前的普遍估计,翟志刚和刘伯明将共同进入轨道舱,而景海鹏则将留守返回舱。

其中翟志刚将身着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刘伯明将身着俄制“海鹰”航天服。出于中国专家的考虑,由于此次任务的最重要部分是突破出舱技术,将派遣身着国产航天服的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

在舱外,航天员将借助舱外活动扶手、栓系固定装置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并取回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样品。然后用CCD立体相机近距离为“神舟七号”拍照,此外航天员还进行拧螺钉、设备安装等模拟操作。

25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除出舱活动外,“神舟七号”还承担着其他三项任务,包括在太空中进行固体润滑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极板舱外暴露试验,释放围绕轨道舱进行伴随飞行的小卫星以及“天链一号”太空中继终端的试验。

“天链一号”将为中国地面测控人员增加50%的天空覆盖,建立陆海空天一体的测控网,并进而为载人航天今后从事交会对接等对测控覆盖要求更高的活动奠定更好的基础。

与“神舟六号”飞行相比,“神舟七号”的飞行手册从三本增加到七本,航天员要进行的操作单元从几百项增加到一千多项,而每个操作单元还包含数十个步骤和上百个动作。

在“神舟七号”起飞前,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国外航天员出舱前一般来说是在升空72小时后,以使宇航员适应空间失重状态。但“神舟七号”任务宇航员升空第二天就要出舱,因此“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要求特别高,航天员的水平和能力将决定这次出舱的成败。

编辑本段神七伴飞小卫星

核心提示: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回应称。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神七”伴飞小卫星示意图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顾逸东在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

顾逸东首先表示,作为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到现在为止进行得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相信在今后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伴随卫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顾逸东介绍,开展伴随卫星的试验,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应用开拓一个新途径。小卫星的伴随,比如说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可以延伸大的飞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飞卫星的试验又可以对大的飞行器,比如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服务,比如观测外表检查可能的损伤,来对大飞行器进行服务。

顾逸东还表示,中国下阶段将开展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这也是载人航天工程当中一项关键性的技术。这个小卫星将为交会对接提供一些经验、打下一些基础,包括地面系统对两个飞行器的轨道控制进行指挥、组织以及轨道预报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交会对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针对“神七”任务中释放伴飞小卫星是否有潜在的军事意图的提问。顾逸东介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德国合作,也释放了一个伴飞卫星,对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检查和诊断,进行绕飞实验。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员曾经用手释放过微小卫星,同时用搭载筒来释放科学实验的小卫星。去年,日本的月球探测卫星释放了两个伴飞卫星。

编辑本段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编辑本段飞船安全返回需过四关

安全返回是载人航天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也不容易,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在返回时失事的。对于神舟号飞船来讲,返回时要闯过四道“鬼门关”: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航天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全国人民为之兴奋,为之激昂。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不断超越的精神让“飞天”逐步变成现实,并逐步提升。如今作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之后,中国航天在世界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亮相,将实现航天员在舱外行走的又一新壮举,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新突破新跨越。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

“神七问天”的成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将突破和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的关键技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必将为下一步空间站的建设奠定技术基础,使得中国距离建造太空实验室更近一步。它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新期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憧憬,我国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轨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航天精神造就一次又一次的进步与欢欣鼓舞。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又一次生动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块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基础,也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于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发射。

神州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下午17点37分返回舱成功着陆

大哥,为了你这题,我琢磨了好久了,

神舟七号在第二十八圈是在 9月27日进行的

材料,计算,分析如下:

1神七日志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时30分:航天员出征仪式。胡锦涛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亲切看望执行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并为他们壮行。

18时许:三名航天员抵达发射场。确认技术状态后,航天员先后进入神七返回舱。

18时35分许:翟志刚开始用指挥棒尝试操作。

21时09分许:神舟七号发射进入1分钟准备,摆杆全部打开。

21时09分许:火箭点火

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升空

点火第120秒 火箭抛掉逃逸塔

点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

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

点火第500秒,二级火箭关机

点火第583秒时,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21时22分许:航天员报告:太阳帆板展开,身体感觉良好。

21时30分许: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

21时32分许: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22时07分:神七升空后第一次在轨和出舱活动空间环境预报:空间环境平静,对飞船的在轨运行是安全的。

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时04分: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轨道。

10时20分许:航天员开始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

12时0分36秒至8分46秒:远望六号船首次精确测控神七飞船。

12时47分至12时59分:神七飞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域。

21时47分许:“飞天”和“海鹰”两套舱外航天服均组装完成

21时59分许: 航天员翟志刚与飞控中心试验天地对话。

22时25分许,航天员开始穿个人装备

23时36分许:翟志刚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15时30分许:舱外服气密性检查正常,气压阀检查正常。

15时48分许:指控中心批准轨道舱开始泄压。神七轨道舱开始进行第一次泄压。

14时许:神七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决定:翟志刚为出舱航天员,刘伯明在轨道舱支持配合翟志刚出舱,景海鹏值守返回舱。

16时17分许:神舟七号和北京飞控中心对话,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航天员吸氧排氮结束。

16时22分许:航天员穿好舱外航天服。

16时24分许:出舱活动重要步骤均已结束。航天员吸氧排氮、泄压工作准备完毕。

16时26分许:轨道舱开始第二次泄压,当舱内气压降至2千帕时可满足航天员出舱条件。

16时39分许: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16时48分,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开始。

16时58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发出指令:“神舟七号,返回到轨道舱”。

16时59分许:翟志刚进入轨道舱,并完全关闭轨道舱舱门,完成太空行走。

15时01分许:轨道舱关闭正常。

18时32分许: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与神七航天员进行天地通话。

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20时16分许:伴飞卫星完成对神舟七号的20分钟拍照,图像十分清晰。

21时45分:神舟七号上的三位航天员与家人进行天地通话。

第四日 9月28日

11时06分许,航天员换好舱内航天服。

11时16分许,三名航天员穿舱内压力服,做返回准备。返回控制数据将注入飞船。

11时46分许,返回控制数据已注入飞船。

12时51分许,神舟七号返回舱舱门关闭,神七返回阶段开始。

15时26分许,担任搜救回收神七飞船任务的车队已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出发,正在向主着陆场进发。

15时59分许,四子王旗主着陆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大小路口均有执勤人员把守,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16时22分许,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开进。

16时41分许,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的10分钟准备。

16时44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发出飞船调姿指令。飞船一次调姿到位。

16时51分许,北京飞控中心宣布飞船进入正常返回轨道

17时02分许,主着陆场六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起飞

17时06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各测控点发出落点预告

17时12分许,推进舱和返回舱成功飞离

17时17分许,搜救直升机到达指定空域待命

17时20分许,神舟七号飞船飞入中国上空

17时20分许,返回舱降落伞打开

17时21分许,飞船进入黑障区,与地面指控中心的通信暂时中断。

17时22分许,飞船进入主着陆场上空

17时24分许,飞船飞出黑障区

17时25分许,搜救人员在直升机内举牌提示:搜救开始。

17时25分许,三名航天员向地面通报感觉良好

17时36分许,神舟七号完成载人航天任务,返回舱顺利着陆。

18时22分许,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

18时23分许,航天员刘伯明、景海鹏成功出舱

27大系统

《1》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驾车在北京八达岭高速路北安河出口向西一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可以看到路左侧一个银色的金属标志——“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名叫唐家岭的小村庄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设在这里。

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前身是创立于1968年4月1日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美国休斯顿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总结“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每名航天员在乘组中的不同分工,依据个人特点进行的科学选择,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航天专家介绍说,“神七”航天员是经过5级筛选才脱颖而出的,可谓“两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纪录。

飞天号航天服中国造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飞天”舱外航天服号航天服,一套是中国自主研究的飞天号航天服。飞天号航天服接口各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做的。飞天号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后航天员出舱可能依赖我们自主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罗斯的航天服。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将是我们的航天服。

《2》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

飞船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性的系统,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进行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有多项任务的上百种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飞船试验阶段的应用属试验性质,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难病症以及工业、农业等各行业之中。载人飞船系统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装有船上各分系统为飞船自主飞行和留轨飞行工作所需的设备及有效载荷。

飞船应用系统成功为气象预测服务

从1992年以来,应用系统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载荷的研制,共200多台次有效载荷设备分别参加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在轨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管理等系统全部无故障运行。建成了系统集成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光谱监视器、太阳常数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美国1999年发射MODIS之后进入空间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对其评价认为:“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跨入美国和欧共体等国际上先进行列”;“神舟”四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在轨运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试验成功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计的飞船精密定轨,达到我国低轨道空间飞行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仪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的高度评价;为我国首次实现对全球环境重要参数绝对量的探测,对太阳和地—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状态等进行了系统监测,观测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及微重力科学领域,研制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数十项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电泳,以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的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子材料的生长实验,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方面,在国内率先对宇宙及太阳的高能暴发现象进行空间观测,取得了γ射线暴探测研究的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我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测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及预报研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船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对飞船发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灾害性空间环境状态,保障了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促进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3》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构造:

1,轨道舱呈圆桶形状,是航天员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轨道舱调整了舱内布局设计以便安装应用系统设备及航天员食品和饮用水装置。轨道舱的后端底部设有舱门,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返回舱。轨道舱外部两侧装有两个像鸟儿翅膀一样的太阳电池翼,轨道舱所需要的电能就是由这两个电池翼提供的。

2,返回舱是载人飞船唯一返回地球的舱段,飞船起飞、上升到入轨及返回着陆时,航天员都在返回舱内。神舟六号的返回舱形状像钟,其舱门与轨道舱相连,航天员通过这个舱门,可以进入轨道舱。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舱内安装了航天员的座椅。飞船在起飞、上升和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躺在座椅上的。返回舱内还安装了飞行中需要航天员监视和操作的仪器设备,航天员通过这些仪表可以随时判断、了解飞船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在必要时人工干预飞船的系统和设备的工作。

3,推进舱形状也是圆柱形的,舱内安装推进系统发动机和推进剂,其使命是为飞船提供姿态高速和进行轨道维持所需的动力,飞船电源、环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统的一部分设备也安装在这里。推进舱外部两侧也安装了两个太阳电池翼,为飞船提供所需的电能。

载人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都是密封的舱段,舱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内部安装的环境和生命保障系统,将为航天员提供一个与地球环境一样的舒适生活环境。另外,还安装了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返回舱侧壁上开设了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察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察地面驾驶飞船。

《4》运载火箭系统

神舟七号将使用长征2F火箭进入太空。目前火箭已经抵达发射基地。专家一致认为,火箭功能及性能满足工程总体和飞行任务要求;产品技术状态受控,研制质量良好,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全部归零或有不影响飞行任务的明确结论;完成了规定的可靠性安全性项目试验,各项准备工作满足载人航天飞行产品出厂放行准则的要求。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指标:

火箭的可靠性为0.97,安全性为0.997:0.97的可靠性就是说100次发射里,只有3次火箭可能出现问题;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现1000次问题里,可能有3次会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是载人火箭的特性。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为0.91到0.93,没有安全性要求。

火箭起飞重量为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大。水通常占人体的60%到70%。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火箭芯级直径为3.35米:古罗马人使用两匹马拉的车,车轮在石板路上磨出两道沟。由于车轮宽窄不一样,路上留下了不同宽窄的沟。后来他们想把轮距统一起来,就把两匹并排的马屁股当成标准,即1.435米,后来英国人修铁路也把铁轨轨距定为1.435米,并被各国沿用。按照这个轨距修建的铁路,能够运输的货物最宽为3.72米,去掉车厢外壳,只剩下3.35米。因此,用标准铁路进行运输的火箭最大直径只能达到3.35米。

火箭入轨点速度为每秒7.5公里:这个速度是音速的22倍。我们通常说的“十里长街”,是指北京建国门至复兴门的距离,长6.7公里。每秒7.5公里的速度,相当于1秒钟内从长安街东头跑到西头。

火箭轨道近地200公里,远地350公里:地球半径6400公里,火箭轨道与地球的距离,仅为地球半径的几十分之一。如果站在地球外面看,飞船就像贴着地面在飞行。

《5》发射场系统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基本任务是,为运载火箭、飞船、有效载荷提供满足技术要求的转载、总装、测试及运输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发射前的生活、医监、医保和训练设施;为载人飞船发射提供全套地面设施;组织、指挥、实施载人飞船的测试、发射及飞行上升段的指挥、调度、监控、显示和通信;组织、指挥、实施待发段和上升段的应急救生;完成运载火箭上升段的跟踪测量和安全控制;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提供有关参数和图像;提供载人航天发射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酒泉发射场建在戈壁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至今,一提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许多人都会以是在酒泉。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210公里。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任务的变化,发射场在神七任务中不仅要为舱外航天服提供测试环境和技术保障,还要重新制定测试和发射流程,把舱外航天服与飞船的联试、舱外航天服与火箭的联试等纳入测试流程。

《6》测控通信系统

在“神舟”飞船七大系统中,测控与通信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航天器好比是风筝,测控站和分布在三大洋的远洋测量船就是牵住风筝的那一根线,地面的控制系统就像放风筝的人,测控与通信总体方案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 当运载火箭发射和载人飞船上天飞行以及返回时,需要靠测控通信系统保持天地之间的经常性联系,完成飞船遥测参数和电视图像的接收处理,对飞船运行和轨道舱留轨工作的测控管理。这个测控通信系统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陆上地面测控站和海上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队组成,执行飞船轨道测量、遥控、遥测、火箭安全控制,航天员逃逸控制任务额。

我国航天器测控系统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为中枢,以十多个固定台站、活动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为骨干的现代化综合测控网。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我国的飞船测控系统使用了统一S波段系统,通过同一套发射机和天线系统、接收设备发送或接收遥测和遥控信号以及话音和电视信号。探月的号角吹响后,我国的航天测控网又开始建设探月测控系统,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建设35米口径天线深空测控网,提高我国深空测控的能力。未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强深空测控领域的国际合作。

飞行任务:

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航天员出舱活动完成后,飞船将释放一颗伴随卫星。还将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试验。

神舟七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将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

《7》着陆场系统

飞船着陆场系统是指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等相关分系统的总称。

着陆场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增加的一个系统。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飞船在太空飞行后,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利用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迅速逼近返回舱,并且对返回舱进行处置,且将其安全运回基地。着陆场系统还包括: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漂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要让在300多千米高空飞行的飞船准确降落在旋转着的地球上的预定地点,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多种技术保障,要有非常可靠的控制系统、跟踪系统和安全的着陆场系统。前苏联曾有一次飞船返回时,因控制系统发生偏差,飞船偏离预定着陆点1000多千米。结果当飞船降落到距地面一定高时,3名宇航员从飞船弹射出来后(那时是乘降落伞着地,不是乘飞船直接着地),有两个宇航员落地了,还有一个宇航员掉到了森林里。由于直升机无法在森林着陆,只得专门派伐木工人紧急赶至现场,开辟一个停机坪,让直升机降落才把人救走。当时天气很冷,航天员在森林里冻了一天一夜,差点冻死。所以除了对飞船的控制、跟踪技术非常重要外,飞船着陆场地的选择和建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

当然,飞船的着陆场不是像跳伞员降落地点那样,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个圈,做个明显标志,跳伞员自己控制降落伞,落到里面就行了的。飞船着陆场的选择远不是这样简单,而且它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于9月25日晚上9时10分发射。

神州七号安全返回,于9月28日下午17点37分返回舱成功着陆

结合材料来看:

12008年9月25日23时19分许:在神舟七号飞船飞行第二圈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开展工作。

22008年9月27日19时24分:神舟七号飞船飞行到第31圈时,成功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中国首次在航天器上开展微小卫星伴随飞行试验。

从第2圈进行到第31圈的时间为(24小时+20小时=44小时)

44小时除以31-2=29圈数=1517小时/圈

1517(28-2)=39小时

2008年9月25日23时19分+38小时=2008年9月27日13时左右

所以根据材料与计算:宇航员在第28圈的时候,是在2008年9月27日

13时57分许:返回舱舱门关闭,航天员开始进行出舱前准备工作。

猜你想了解
种植专题
套种技术

套种技术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年总产量...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是反季节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作用是保护喜温植物御寒,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

生态种养

生态种养

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阳台种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酸甜,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美容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