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警铃 大中城市 优秀论文 管井 茹苦含辛 反洗钱 理塘县

温室栽培  无花果种植莲藕种植野菜种植太子参种植羊肚菌栽培猕猴桃种植香菇种植金针菇种植银耳栽培木耳种植

沙尘暴对我们的危害

发布时间:2023-11-22   来源:ssss   标签:沙尘暴 沙尘 天气 西北地区 地区 点击:100
内容提要: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

沙尘暴对我们的危害,第1张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编辑本段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的元凶:大气环流

  北京春天里发生沙尘暴的短暂一幕,只不过是中国北方连绵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二三百万年中每年都要经历的天气过程,所不同的是,后者的风力更强,刮风的时间更长(可以持续几天),沙尘的来源并不是50米开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个匪夷所思的游戏:他把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尘抓起来往东南方向抛去,任凭沙尘落下的地方渐渐堆积起一块高地。这个游戏从大约240万年以前就开始了,上帝至今乐此不疲(200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开始的时间推到了2200万年前)。

  事实上,风就是上帝抛沙的那只手。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编辑本段沙尘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份,例如澳洲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或许在另一层面来说,沙尘暴也许也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为研究沙暴提供塔斯曼海养分以及其它诸多效应等,澳洲曾汇集了许多气候学者。他们发现澳洲沙暴的红色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找到,并且反而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因此澳洲沙尘暴所造成的养分损失却可造成新西兰土地的养分收获。而像是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沉积物根据分析资料也可证明有许多的养料成分也是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正因为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盆地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暴能把盘石变得葱葱郁郁的秘密在于,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此外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先生曾说:“沙尘暴的确降低了酸雨的酸性。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也因此,沙尘暴虽然危害甚大,却也是地球自然生态当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因为自人类有史以来,便有沙尘暴的出现了。只是我们应该更积极的找寻异常沙尘暴频率发生的机制,以真正解决异常气候变迁所对于环境的危害性。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

近4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近年我国的大风沙尘天气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说明:

1、省级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2、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应包括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3、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有关省气象台通报,省级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央气象台及有关气象台站通报。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说起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是多方面的。沙尘暴的动力是风。物质基础是沙尘。风与沙尘各有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有足够强大的风,还要有足够量的沙尘。但是把大量沙尘吹起来,也还要求很多条件。我国西北干旱区,盛行强烈的西北风。由于古地中海抬升形成大量松软的沙尘堆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特别是干旱、风大、植被稀疏都同步发生在春季,因此春季就具备了沙尘暴发生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人为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使沙尘暴越发强烈。

建议:建造防护林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

近4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近年我国的大风沙尘天气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说明:

1、省级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2、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应包括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3、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有关省气象台通报,省级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央气象台及有关气象台站通报。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尘暴 (duststorm) 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来源及其路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1933一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在北美中西部就产生过著名的碗状沙尘暴。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15/年)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

  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 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 (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的北部。在与沙漠接壤的荒漠干旱区,沙尘暴时有发生,甚至在大平原上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黑风暴。北美洲沙尘暴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利用不当、持续干旱等。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被称为黑风暴,在这场美国历上最严重的沙尘暴中,大平原损失了3亿吨的肥沃土壤。浩劫之后,几百万公顷的农田废弃,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众多城镇成为了荒无人烟的空城。许多人被迫向加利福尼亚迁移,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

  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5%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每年平均有五次之多。由于许多地方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了土地的逐渐沙化,一旦刮起大风,沙尘暴就会发生。

  亚洲中部的荒漠区也在不断扩大,中亚五国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总面积有近400万平方公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非常辽阔,达到15万平方公里,所以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发生。

  中东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由于连年旱灾以及过量放牧和开垦,造成草场退化,田地荒芜,沙漠化土地蔓延,沙尘暴加剧,人们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频繁的沙尘暴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还有的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土壤、黄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当干旱少雨且气温变暖时,硅酸盐表面的硅酸失去水分, H2SiO4=SiO3 -2 + H2O(气)↑

  这样硅酸盐土壤胶团、砂粒表面就会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了排斥作用,成为气溶胶不能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扬砂即沙尘暴。沙尘暴本质上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畜伤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 沙尘暴

  ,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巨型沙尘暴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暴的元凶

  沙尘暴的元凶:大气环流

  北京春天里发生沙尘暴的短暂一幕,只不过是中国北方连绵约3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二三百万年中每年都要经历的天气过程,所不同的是,后者的风力更强,刮风的时间更长(可以持续几天),沙尘的来源并不是50米开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个匪夷所思的游戏:他把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尘抓起来往东南方向抛去,任凭沙尘落下的地方渐渐堆积起一块高地。这个游戏从大约240万年以前就开始了,上帝至今乐此不疲(200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开始的时间推到了2200万年前)。

  事实上,风就是上帝抛沙的那只手。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

  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危害人体健康

  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

  沙尘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可怕的沙尘暴

  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份,例如澳洲的赤色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或许在另一层面来说,沙尘暴也许也是地球为了应对环境变迁的一种症候,就像我们感冒了会发生咳嗽是为了排除气管中的废物一样。为研究沙暴提供塔斯曼海养分以及其它诸多效应等,澳洲曾汇集了许多气候学者。他们发现澳洲沙暴的红色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找到,并且反而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因此澳洲沙尘暴所造成的养分损失却可造成新西兰土地的养分收获。而像是夏威夷当地肥沃的土壤沉积物根据分析资料也可证明有许多的养料成分也是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正因为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种一般把它们撒下来。除了夏威夷群岛,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盆地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它的一个重要的养分来源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暴能把盘石变得葱葱郁郁的秘密在于,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此外由于沙尘暴多诞生在干燥高盐碱的土地上,沙尘暴所挟带的一些土粒当中也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所以往往可以减缓沙尘暴附近沉降区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自发先生曾说:“沙尘暴的确降低了酸雨的酸性。 沙尘暴的成分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能中和酸雨中的氢离子,减轻酸雨危害。 SiO3 2- + 2 H+ = H2SiO3↓ 沙尘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使中国北方降水的PH值增加08-25,韩国增加05-08,日本增加02-05。如果没有沙尘的作用,那么很多北方地区的酸雨危害要严重得多。”也因此,沙尘暴虽然危害甚大,却也是地球自然生态当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因为自人类有史以来,便有沙尘暴的出现了。只是我们应该更积极的找寻异常沙尘暴频率发生的机制,以真正解决异常气候变迁所对于环境的危害性。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四道防线阻击沙尘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第二,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地区建起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恢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和黄沙地区建起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长期合作防治沙尘暴的计划框架,设置到蒙古国的保护屏障。

  沙尘暴防灾应急

  应急要点 ●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 ●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 专家提示 ●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平时要做好防风防沙的各项准备。

  看不见的沙尘暴

  通常情况下的沙尘暴仅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但“看不见”的沙尘暴却无处不在,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远远高于可视沙尘暴。 成分: 颗粒:粉尘、雾、降尘、飘尘、痰及排泄物干燥后的可漂浮微粒、细菌、病毒、真菌、化石燃料颗粒、螨虫肢体残骸等。 气体: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一氧化碳、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甲烷、乙烷、含氟气体及含氯气体以及各种有机污染物等。 存在环境: 公共活动区域如公园、公路,以及室内如办公室、娱乐健身场所、家中等。 危害: 腐蚀性化学物质可腐蚀人体组织细胞,破坏人体正常的防御体系,从而为病毒、细菌、真菌等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 解决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室内生存的尘螨、真菌、细菌等的数 沙尘暴

  量。 2、室内装修尽量选用天然材料,不宜过多使用含有机化学物的材料。 3、从尘土较重或人群集中场所归来尽快洗鼻,清除鼻腔中各类颗粒和溶于鼻粘液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各种细菌、病毒等。 4、定时洗鼻,如晨起时及晚睡前,保持鼻腔正常的生理环境,为组织的恢复及正常运行提供条件。

  外观

  1·风沙墙耸立 大陆强沙尘暴多从西北方向或西方推移过来,也有少数从东方推移过来。几乎所有的沙尘暴来临时,我们都可以看到风刮来的方向上有黑色的风沙墙快速地移动着,越来越近。远看风沙墙高耸如山,极像一道城墙,是沙尘暴到来的前锋。 2·漫天昏黑 强沙尘暴发生时由于刮起8级以上大风,风力非常大,能将石头和沙土卷起。随着飞到空中的沙尘越来越多,浓密的沙尘铺天盖地,遮住了阳光,使人在一段时间内看不见任何东西,就像在夜晚一样。 3·翻滚冲腾 刮黑风时,靠近地面的空气很不稳定,下面受热的空气向上升,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已致于空气携带大量沙尘上下翻滚不息,形成无数大小不一的沙尘团在空中交汇冲腾。 4·流光溢彩 风沙墙的上层常显黄至红色,中层呈灰黑色,下层为黑色。上层发黄发红是由于上层的沙尘稀薄,颗粒细,阳光几乎能穿过沙尘射下来之故。而下层沙尘浓度大,颗粒粗,阳光几乎全被沙尘吸收或散射,所以发黑。风沙墙移过之地,天色时亮时暗,不断变化。这是由于光线穿过厚薄不一、浓稀也不一致的沙尘带时所造成的。

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自治区。 经济作物 棉花(南疆) 甜菜(北疆、内蒙古) 瓜果:西瓜 葡萄 哈密瓜

粮食作物 小麦 (河套平原) 通过对西北5省农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西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逐渐减少,但总产量在增加;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虽变化不大,但总产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分析表明,受政策、市场、科学技术及农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以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及市场需求为前提,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思路。 我对投资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可以给你推荐一本书。肯定对你有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上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新疆、甘肃河西等干旱区环境的荒漠化演变加剧,湖泊缩小,沙生植被衰败,沙尘暴频发,风沙危害加重,民勤绿洲已岌岌可危;黄土高原地区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模数高居不下,水土大量流失;秦巴山区的滑坡、泥石流和地表石质化日趋严重;青海、甘南高原地区的草场退化严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困难。

2、建国以来,西北人民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努力,在兴修水利、建设“三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造林种草、扩大植被、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区域性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改善了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条件,成为支撑目前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但比较起来,西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较差,科技水平不高,农民的素质低,很不适应发展大规模、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和资源的关系日益趋紧,生态环境的人口负载加重。西北地区现有耕地114013 万公顷,人均耕地192亩,高于全国平均数13亩。土地数量相对较多、但质量不高,特别是农业上难以利用的面积较大。1998年,西北地区土地的平均人口承载量为293人/km2,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7人/km2的适宜界线。在绿洲、河谷、川道、台塬、山间盆地等水地资源匹配较好的地区,人口高度密集,每平 方公里负载二、三百人。人口稀少的荒漠地区、干旱山区又不适宜于生存。按10‰的人口增长率计算,2030年西北地区人口将达到12亿,届时人口压力空前。

3、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山川秀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投资。与此同时,农业不仅要养活大量新增的人口,还要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特别要促进一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这样,西北农业担负的任务将是极其繁重的。如果还要担当起全国性农业商品基地的重任,大规模地为向外提供粮食等农副产品,显然是力不能及的。

当然,生态建设在耗费财力和人力的同时,也会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增加产出。但在农业开发与治理的过程中,生存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为了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需要牺牲一些短期的经济收益。所以我们认为,在生态问题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就要坚决防止大规模的盲目开发活动。最近国家利用粮食供给相对宽松的历史机遇,用以粮代赈的方式在西北地区的陡坡地上退耕种草,就是很好的举措。

二、关于水利建设与节水问题

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水土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土地广阔的干旱地区,如新疆、青海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北部,降水在200mm以下,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农耕地集中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多在400-500mm,可进行雨养农业,但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水份对农业生产限制大;而陕南、陇南和青南山地,降水虽在500mm以上、但山大沟深耕地少,适宜从事农耕生产的土地十分有限。

2、解决水的限制自然成为西北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①通过修建水库、渠系、泵站、塘坝、机井等基础设施,引水、提水、蓄水,灌溉农田。建国以来,西北五省区共发展灌溉农田面积5700万亩,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灌溉农业区,如关中地区、河西走廊、黄河沿岸、天山北坡等,成为西北农业的精华地带。

②通过兴修梯田、条田、坝地,建设雨水集流工程,拦截、保蓄当地的天然降雨,使有限的降水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为此做出艰苦的努力,建国以来共建成“三田” 万亩。这种措施在抗旱中发挥了好的作用。

③深耕、横坡耕作、耙耱、地膜覆盖以及选用抗旱作物品种等农业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蓄水保墒、提高水份利用效率的作用。除地膜覆盖外,这是旱作农区传统的抗旱经验。

④在天不下雨、长期干旱时,通过飞机播撒氯化银、干冰等物质,作为水气凝结的极核,进行人工增雨、增雪,可缓解持续干旱的影响。近几年青海省在黄河源头地区曾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黄河径流,取得了好的成效。

⑤为克服目前缺水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近些年节水技术越来越重要。采用特定的技术设备,进行喷灌、滴灌、渗灌、暗管灌溉、软管灌溉等,可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3、比较起来,5种措施各有利弊,

①发展灌溉对提高作物产量是最有效的,能够彻底消除干旱的危害。但进一步大规模地发展灌溉农业存在一些问题:●水资源短缺,除了长江流域以外,西北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都十分缺水。黄河上中游发展灌溉农业大量用水,减少了下游来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早、期限拉长,给下游造成水荒。下游地区要求上中游地区限制用水或不再增加工农用水的呼声日高。内陆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如甘肃河西的石洋河、新疆的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开垦,大量用水,导致下游湖区沙生植被的枯死,农田的荒芜、沙化,塔里木河比50年代已缩短了300多公里。

●投资成本较高,近年来开发的灌溉农田每亩投资2000元。过去由国家投资兴办水利工程、再由国家养起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不通了。同时,一个5口之家耕作5亩灌溉农田,承担10000元的投资债务也力不能及,受益地区的地方财政要负担起建设投资也有困难。工程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由谁承担呢?贷了款由谁偿还呢近几年提高用水价格、实行以水养水。由于农产品滞销、低价,收益不好,部分农户放弃灌溉。

●工程不配套、措施跟不上会产生土地的盐渍化。

②“三田”建设、集雨节灌和农业措施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也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抗御一般的干旱,增加作物产量。但效果不如灌溉措施,在天不下雨、持续干旱时,会出现无水可蓄、无雨可集的局面,难以抗大旱。且在干旱区起不了作用。而且,“三田”建设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工。

③人工增雨对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防旱抗旱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但成功的作业需要一定天气条件,同时需要雷达、气象卫星、飞机以及计算机分析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目前的实际应用还有较多限制。

4、西北农业要大发展,必需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大的突破。要将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并举,调水、节水双管齐下。

①节水是目前最具现实性的途径。通过渠系防渗处理、小畦灌溉等传统方式,可减少水的损失和浪费;采用暗管、软管等一般性的节水灌溉技术,可节约1/4-1/3的用水量。以上二种措施的技术成本低,是近期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技术。喷灌、滴灌技术可以实现经济、有效的用水,是节水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正在试验示范阶段。由于技术成本高,全面的推广应用还需时日,目前正在试验示范阶段。像以色列采用高新技术节水,水的利用率可达到200%以上。

②从长远来看,即便采取高技术成本的节水措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仍是严重不足的。除了农业用水外,未来工业、城镇、生态建设都要增加用水量。因此,跨流域远距离调水问题颇受国人关注。其中,“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对西北地区是重要的。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调水方案。如“朔天运河”、“雅砻江调水”西线工程、“藏水北调”等。虽然工程浩大,投资亿万,但舍此别无更好的选择。

③西北地区的天上水和地下水资源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地下水埋藏深,补给能力有限,而且矿化度较高。利用方向主要是城镇和工业用水,农业上的局部利用,总体上利用的意义不大。天上云水资源虽有好的前景,但能利用到多大程度,尚无定论。

三、粮食生产及其供需平衡

1、西北是一个长期缺粮的地区。1949年粮食总产685万吨,人均2294公斤,除50年代中期有过短暂的好转外,粮食长期供不应求,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1998年,人口增加了近2倍,粮食总产达到34346万吨,人均3858 公斤,温饱基本解决,虽出现了卖粮难,但仍是个低水平。目前,陕、新、宁三省区略有调出,甘肃基本平衡,青海有调入,整个西北地区大体可实现区域自给。现有的调出调入主要是品种上的调剂。

2、粮食的生产及供需对农业的影响是很大的。过去由于缺粮,农业生产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制约了其它生产经营,影响了农民收入。近20年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起来,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面积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建国50年来,西北粮食增长了4倍,平均每年净增55 万吨。其中,近20年的增速较高, 平均每年净增78 万吨。今后按每年净增80万吨计算,到2030年总产5995 万吨,人均500公斤,仍不是很宽松的。因此,笔者认为:

①下世纪前叶,西北地区的粮食应以总量自给为主要目标,逐步解决好区域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粮食结构,提高粮食品质,扩大一些专用型和特殊利用价值的粮食品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着重抓好关中、渭北旱塬、沿黄灌区、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天山北坡等地的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国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实行粮饲分治,将饲料粮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种植结构。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西北地区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在粮食储备上要留有余地,安全系数要打高一点。国际上粮食储备的安全系数为当年生产总量的17-18%,西北地区应保持在30%以上。

④西北地区要在2030年人口高峰时对全国的粮食供给有大的贡献,必需在节水、调水上有大的突破,消除或减轻水资源的约束。不顾资源条件约束的盲目开发,非但不能提供出大量的商品粮,而且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⑤在厉行节约、引导粮食消费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加工的档次和效益,促进粮食产品的转化。不能因为怕粮食短缺而过多存粮,影响粮食产品的开发利用。

四、畜牧业发展问题

种草养畜是西北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西北地区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总面积达98亿亩。但能否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待再认识。

1、从资源条件上看,草场面积虽大,但质量不高,大部为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场,植被的覆盖程度低。草原草场、草甸草原的面积小,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山麓地带。目前牧区牲畜超载、草场严重退化,不宜再增加载畜量。1949年,新疆每头混合畜占有可利用草场73亩,1990年下降为22亩: 青海省在50年代初,每只羊占有32亩草场,目前不到10亩。

2、改革开放20年来,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78年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93%,1998年占234%。肉、蛋、奶、皮、毛等各畜产品的产出成倍增长。但应当清楚地看到,除青海以外,西北畜牧业的重点在农区,而不在牧区。即重点是农区的养殖业,而不是牧区的放牧业。农区的养殖业主要是伴随着粮食供求形势的好转而发展起来的。

3、“种草养畜”、“草田轮作”的努力对缓解部分地区“饲料、肥料、燃料”三料俱缺的矛盾、恢复自然植被、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和畜产品的产出,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通过种草养畜致富的典型,如定西的申家山。但客观地说,西北农业的发展是在水利、“三田”建设、物质投入增加、农业科技进步等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取得的,种草养畜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在局部地区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草养畜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也有一些经济上、农事操作上的原因。一是农户的经营分散,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价格上缺乏竞争力。二是种草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在耕地面积少的地区就不好安排饲草地。三是在实际的农事操作和管理上还有一些不便。

4、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是粮食供给较为宽松的国家,因为大规模地提供商品性的畜产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做饲料,这在粮食生产能力不高的西北地区仍有一定约束。当然这不是说,西北发展畜牧业没有优势、没有潜力,通过草场改良、围栏轮牧,建设人工草地,改进饲养技术等手段,还是可以进一步增加畜产品产出的。特别是将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相结合,是可以取得好的成效的。

5、西北地区的畜牧业能不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们的认识问题,也不在于广阔草场的相对优势上。而在于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竞争和生产者的收益上,在于畜产品的加工、储存技术的改进上,在于粮食供求的形势上。近二年,市场上的牛羊肉由每公斤20元掉到10元以下,猪肉、鸡肉、禽蛋的价格都下降了,生产者获利微薄,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

所以,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的畜牧业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约束畜牧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畜牧业也难以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特色农业-西北农业发展的方向

1、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独特,良好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棉花、甜菜、果品、瓜菜、药材、啤酒原料、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性能,还有一些珍贵和稀有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开发利用这些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2、西北地区发展一般性农业难以形成大气候的原因在于: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人均占有的农产品数量不高,商品率也较低;②农业生产带有浓重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特性,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规模优势不明显;③自然条件差、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④西北地区距国内农产品消费的重心远,除新疆外,其它四省区离对外贸易的口岸也远,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3、西北地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品、绿色食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除了资源条件上的优势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拓宽了这些产品的销路;②一些特色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其它地区不适于生产这类产品;③将特色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生产者有积极性。

4、西北地区可以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的主要内容有:

①粮食类产品:●高蛋白质含量的硬粒小麦,可以用来加工面包。过去该类产品主要进口,1999年甘肃河西发展30万亩,效益良好。

优质水稻,如陕西汉中的黑米,银川贡米,

小杂粮,各种豆类、攸麦、荞麦(加工麦片)、啤酒大麦等。

马铃薯,将制淀粉的、加工薯条薯片的、做菜的品种专用化。

玉米,将精制淀粉、化工原料、做饲料的和甜玉米(煮熟后吃棒子)的品种专用化。

②经济作物类:●长绒棉,彩色棉,亚麻,啤酒花,甜菜,黑瓜子,烟叶、花卉、百合。

●反季节蔬菜,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技术,反季节生产各种新鲜蔬菜,扩大北菜南运。

●瓜果产品,哈密瓜、黄河密瓜、西瓜和葡萄、苹果、桃、梨、仁用杏、核桃、猕猴桃等产品的开发利用。

●药材,甘肃的当归、黄芪、党参,宁夏的枸杞子,甘草

③林土特产,蚕桑、花椒、油橄榄、蕨菜、薇菜、

④畜产品,牛羊肉,皮毛,从动物骨血中提取生物蛋白、

5、发展特色农业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

①处理好资源与市场的关系。产品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这种特性是动植物在长期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易被其它产品取代的特点,即资源的比较优势。要防止某种产品旺销时,适宜区、非适宜区都竞相生产,以次充好,良莠不齐,从而对适宜区的名优产品的冲击。资源的优势是相对的,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在市场看好时,要注意防止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低迷时,在积极调整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要防止一次“砍光”、在市场好转时难以恢复,造成大起大落的现象。要学会利用市场、适应市场。

②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相结合。西北地区部分独特的生物资源有品种、没批量,形不成商品优势。因此,要加强对资源品种的保护、改良、人工培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扩大产品批量,改变有资源、没产品的状况。

③重视产品的加工和外销。一些特色产品仅有初级产品是不够的,要通过发展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加工增值的效益留下来。产品要形成专业化、系列化,把小产品变成大产业,改变过去以出售原料为主的贸易格局。积极开拓外销渠道,以市场来拉动资源的开发。要用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来发展特色农业。

④要相对集中发展,按适宜区的范围,几个乡镇、几个县或一个流域地段、一个走向的山坡等,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组织规模经营,形成集中的产区,建立起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服务组织,就会形成优势、提高收益。而分散的小而全的生产是没有大的前途的。 -------------------------------------------------------查了半天,给个好评吧--------------------------------------------

1935年4月14日,300公里宽,300米厚的沙尘暴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袭击美国堪萨斯州、科罗拉多州、俄克拉亥马州和德克萨斯州,使大群鸭和鹅窒息。沙尘暴又称“沙暴”、“黑风暴”,是一种较严重的风沙现象。在春夏之交,由于极地天气系统和热带天气系统交替出现在内陆地区,大气呈强烈斜压性,经常出现大风沙暴天气。沙尘暴肆虐时挟带沙和干土,使空气变得十分污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沙尘暴常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一、“5·5”沙尘暴

1993年5月5日下午,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沙尘暴自西向东席卷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致使这些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

下面是当时报纸的报道。

《人民日报》:“宁夏银川市,1993年5月5日上午天气晴朗,蓝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一座形似黑色大山的蘑菇云团扑来,其颜色不断变换,黑色、**、红色,翻滚着迅速移动。没几分钟,银川市就陷入一片漆黑之中,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整个城市伸手不见五指……”

《中国环境报》:“1993年5月5日,一场狂风挟沙裹石,席卷了河西走廊、金昌、武威、古浪、民勤以及景泰等地。狂风狠狠卷起地表裸露的浮土,更多的是来自沙漠的沙粒,又把它们重重地抛在城市农村,将白昼变成黑夜,吞噬绿色,吞噬生命。金昌市沙尘暴中空气的粉尘含量超过正常标准的43倍,狂风中挟带的黄沙在 1万吨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降落沙尘 135吨以上。沙暴使金昌市在黑暗中消失了近3个小时……沙暴铺天盖地由西向东袭来时,古浪县的人们还不知道灾难正在向他们逼近。下午5点多钟,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们来不及作出反应,便被淹没在沙暴之中。”

《温州环境报》:“1993年5月5日,特大黑风暴袭击金昌市。地面能见度为零,风力达12级,瞬间风速达到34米/秒,上千棵碗口粗的白杨被拦腰截断,农田表层土被卷走近10厘米厚。八坝乡一位农妇‘摸’到水渠边接应放学的儿子,感觉有人被风刮入水渠,赶忙跳下水捞出4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儿子却从身边被冲走了。”

沙尘暴过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立即组成专家组,对河西走廊受灾严重地区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对受灾最重的“两市三县”(金昌市、武威市、古浪县、景泰县和中卫县)的受灾调查结果表明:

在这场沙尘暴中死亡67人,失踪30多人,受重伤近100人(死亡和失踪者中,绝大部分是少年儿童)。死亡和丢失羊约32万只,家禽家畜10万头(只)。农村房屋倒塌约4330间,引起火灾多起。成灾耕地面积64632公顷,成灾经济林面积3700公顷。农用变压器和电机等损坏89台,电杆被刮断750多根,造成停电24至40小时。除人畜伤亡外,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245亿元人民币。专家们经过多方调查发现,这场沙尘暴是在风和日丽之时突然降临的,经过受灾地区时平均风速25米/秒,最大风速34米/秒,瞬时风力最大达12级,最小能见度陡降为零。5月5日15时42分,沙尘暴席卷金昌,16时40分,危及武威市,17时整侵袭古浪县,17时50分横扫景泰县,19时26分掠过中卫县。仅在这几个市县就历时4小时57分,待“黑魔”自西向东*威耗尽,已过当天午夜。

继“5·5”沙尘暴之后,我国西北、内蒙一带又发生过多起沙尘暴事件:

1994年4月6日,河西走廊上空再次被强沙尘天气覆盖,竟持续了7天多时间。土**的沙尘弥漫在天地之间,自西向东缓缓推进,兰州市能见度骤然降低,汽车白天开灯行驶,交通严重受阻,中州机场被迫关闭,风沙前沿摧毁了大量农田。据《甘肃日报》1994年4月14日报道,景泰县二期灌区3个乡20多个村受灾农民达18万人,受灾农田面积2268公顷,灌区所有农渠全部被堵塞,发芽不久的麦苗被风连根吹起。沙尘的笼罩使室内的人都感到呼吸困难,显得束手无策。沙尘直冲肺腑,强浮尘导致了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在河西走廊复发,患病人数上升了近千分之五。人们无法顾及满脸尘霜、一身黄土和刚刚着身的时髦裙装。

据酒泉地区环境监测站4月8日全天连续4次采样监测,尘暴经过时,大气总悬浮微粒高出国家大气二级标准36倍,降尘是酒泉有监测资料以来最高值的5倍。

1995年3月30日上午11时17分,甘肃省敦煌市出现沙尘暴。当时水平能见度约为30米,风力达10级,风速达26米/秒。敦煌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的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时瞬间最大悬浮微粒为5056毫克/立方米,自然降尘24小时为6523吨/平方公里。上述情况一直持续到当日晚20时左右才有所减缓。据甘肃省农业部门估计,沙尘暴所造成的影响有:约133公顷小麦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350座塑料大棚(约10公顷蔬菜)严重受损,约3000棵树被刮断,盛产“李广杏”的杨家桥乡约20%杏树花蕾吹掉。

1995年5月16日下午3时40分,狂风怒吼,黄沙弥漫,天昏地暗,令人恐怖的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银川市。霎时间,白昼变成了黑夜,能见度只有几米。汽车不开灯就不能行驶,室内不开灯就看不清书上的字。街上摆放的自行车被一排排地刮倒,新华街两旁树枝被吹折。正在校园内玩耍的小学生惊恐万状地往教室奔跑,门窗玻璃的破碎声此起彼伏。行人脸上被沙尘吹得生痛,呛人的黄沙穿堂入室,飞入人的口中。刚出土的禾苗或被风沙掩埋,或被连根拔起。“高压线路跳闸断电,工厂被迫停工,农民精心搭制的塑料暖棚被连顶揭走。在这场历时只有几十分钟的沙尘暴中,宁夏农业、工业、林业、畜牧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

1995年5月30日,偏居西北一隅的金昌市,继1993年5月5日强沙尘暴,1994年4月连续7天罕见沙尘天气之后,第三次“消失”在风沙之中,据该市交通警察王和事后回忆:“我被突如其来的沙尘给弄懵了,仿佛是一瞬间的事,身边的邮电大楼和行人消失在朦朦的沙尘中,能见度骤降至50余米,来往的车辆都亮起了雾灯。沙尘堵得人嗓子发痒,呼吸不畅,许多车辆因看不见红绿灯而不停地鸣叫着或者停靠在路边,不敢移动。”与往年不同的是,这场沙尘暴的出现,被当地气象部门准确地捕捉到,并于当日晨间在市电视台、电台发出了预报。由于防范措施得力,造成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这场沙尘暴还袭击了敦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安西县,以及与金昌市相近的武威市、永登县等10多个县市。

二、沙尘暴的危害及成因

沙尘暴影响的范围很大,其踪迹可绵延数千公里。卫星观测表明,来自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沙漠、黄土高原的浮尘能飘流到日本、朝鲜半岛,最远则可达到夏威夷。

9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共遭受特大沙尘暴侵袭21次,经济损失达12亿元之巨,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几乎80%的地区受灾。沙尘暴以其突出的危害和难以防御的特点,成为威胁西北地区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环境问题。据统计,兰州市区年平均浮尘日43天,最多时达68天,最少18天。皋兰、永登、榆中年平均浮尘日分别为52天、30天和15天,金昌市这个我国最大的镍生产基地则达60多天。每年4月至5月是浮尘天气多发月份,强沙尘暴只是这种浮尘天气中的较少的一部分。

浮尘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最大,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降,火车、汽车运行速度减慢,有时会引发交通事故。

大量浮尘粘附在高压线瓷瓶、电线和变压器上,遇有雾或小雨,会造成“污闪”,引起跳闸停电等故障。

浮尘还会影响印刷、纺织、化工、商业和农业的正常生产,特别是使农田沃土损失很多表土层,农作物光照时间减少。

特大沙尘暴天气引发的灾难几乎不亚于地震的灾害,可吹倒房屋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牲畜受损。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大气环流。我国西北近几年来形成的沙尘暴,除了大气环流、地貌形态、气候因素外,最重要的一条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北部分地区乱砍滥伐,乱耕滥挖现象严重,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宁夏,因天牛害虫没能及时有效防治而砍伐虫木5000多万株,原来辛辛苦苦建成的农田防护林网化为乌有。由于滥挖甘草(一种中药材)直接破坏草场已达33万公顷,其中大部分土地基本沙化,这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频繁的沙尘暴又导致土壤大面积沙化。1995年,银川南部地区一些群众因滥挖甘草引发大规模械斗,造成多人受伤。许多草场被挖得百孔千疮,除了片片黄沙地,别无他物。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大量砍伐森林,大规模开垦土地,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后的景观,便是土地沙化。持久的强风是卷起沙尘的动力,沙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气象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及强对流的产生发展。西北地区的春季具备这些条件,一旦几个条件同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沙尘暴。

三、人类的对策

沙尘暴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警告和惩罚,人类在惩罚面前开始反思,开始省悟。

三面环沙,一面靠黄河的宁夏陶禾县月牙湖一带,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宁夏在1986年将“中国贫困之冠”的西海固干旱山庄1000多户贫困农民迁移到这里,命名为“吊庄”。自治区政府投资1764万元建设了扬黄灌溉工程,吊庄农民开荒1333公顷。一年打基础,二年得温饱,三年终于走上了致富路。可好景不长,膨胀的致富欲望使吊庄农民盯住了经济效益很好的中药材——甘草。吊庄周围近2000公顷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又有上千户农民采集周围的梭梭、白茨、沙蒿等沙生植物当柴烧。致使866公顷固定沙丘变成了流动沙丘,原来留存的稀稀拉拉的几丛树木也被砍掉,沙魔开始侵袭这里,人们并不知道大祸就要临头。1993年5月5日的沙尘暴,流沙一夜之间把吊庄8年来辛苦开垦出来的1400公顷农田全部掩埋,当年播种的600公顷庄稼绝收,213公里长的水渠全部被沙埋住,28户人家158口人弃家出走。

令人深思的是,与吊庄仅一沟之隔的头道墩陶禾县林场,由于造林形成了纵深达5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尽管同时遭到沙尘暴的袭击,农田却没有受到什么灾害,当年收成基本能满足需要。

上面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足以说明了自然植被和防护林在抵御沙尘暴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沙尘暴的天气过程无法改变,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恶化是可以减缓并得到控制的。事实证明,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这是预防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灾难的有效措施之一。

建立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减少沙尘暴给人类带来损失的另一有效措施。

沙尘暴虽然是突发性的,但它也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建立预警监测制度势在必行。“5·5”沙尘暴从金昌到下风向的中卫县有千里之遥,历经5个小时,遗憾的是金昌没能及时向下风向地区通报信息。另外,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十个小时,高空天气形势图上已经明显出现大风的预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及时发出预告,从而酿成了“5·5”沙尘暴的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然而1995年5月30日金昌市又受到沙尘暴的袭击,由于气象部门已经预测到,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及时把信息发布出去,人们防范措施得力;使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防止土地沙化的扩大,减少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沙源,这是防止沙尘暴发生的釜底抽薪的办法。一些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加进相应的条款,以制止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确保治沙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豆类作物主要是大豆、蚕豆、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豇豆、豌豆、刀豆、扁豆、芸豆、鹰嘴豆、木豆等。下面详细介绍几种:

1、红豆

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的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症等,李时珍称红豆为“心之谷”。

2、绿豆

含丰富的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有降血压的作用,同时对疲劳、肿胀、小便不畅有很好的功效。

3、黄豆(又称大豆)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还有卵磷脂及多种维生素。与其他食品比较,仅蛋白质一项黄豆比瘦肉多 1 倍,比鸡蛋多 2 倍,比牛乳多 1 倍。黄豆中的皂草苷可延缓人体衰老;黄豆中磷含量可观,对大脑神经非常有益,神经衰弱及体质虚弱者,常食有益;黄豆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大有裨益。

4、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黑豆营养丰富,有“豆中之王”、 “营养之花”之美称。

5、豌豆

有补中益气、利小便的功效,是脱肛、慢性腹泻、子宫脱垂等中气不足症状的食疗佳品。豌豆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食用后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 A,有润肤的作用,皮肤干燥者应该多吃。但要注意豌豆吃多了容易腹胀,消化不良者不宜大量食用。

6、芸豆

味甘平、性温,有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气等功效。适合心脏病患者和患有肾病、高血压等需低钠及低钾饮食者食用。

芸豆还含有皂苷、尿素酶和多种球蛋白等独特成分,具有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激活淋巴 T 细胞,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功能,对肿瘤细胞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因而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吃时注意必须煮熟、煮透,否则会引起中毒。

-豆类

猜你想了解
种植专题
套种技术

套种技术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年总产量...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是反季节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作用是保护喜温植物御寒,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

生态种养

生态种养

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阳台种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酸甜,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美容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