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自哪个年代开始

植物种植06

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自哪个年代开始,第1张

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自哪个年代开始
导读: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上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的麻黄研究和相继进行的几十味中药的研究是开创性工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研究思路,即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250-80年代,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

1上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的麻黄研究和相继进行的几十味中药的研究是开创性工作,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研究思路,即提取化学成分,通过筛选研究确定其药效和有效成分,与植物药的研究模式极为相似。

250-80年代,开展了中药对呼吸、心血管、中枢、抗感染和抗肿瘤的研究。

3进入90年代,复方、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研究增多。形成了两条清晰的研究思路:

植物药研究思路和复方整体研究。复方研究明确中药复方药理作用多层次、多靶点的概念,强调中药复方作用的多效性,并通过整体复方的分离提取寻找有效部位或单体。

1对大量单味药进行了研究

2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

370年代后期开始注意中药治则治法的研究

482年之一本《中药药理学》教材出版,作为 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强调要在中药理论指 导下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

519889年开设中药药理专业

690年以来,复方、作用机理和不良反应的研 究增多

如何发展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相关论文介绍如下:

中药药理现代研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 *** 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目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二是研究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这两个目标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基本框架。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研究 *** 和技术。其中,最基础的是药理学实验 *** ,包括体内外实验、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这些 ***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我们还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处理和分析大量的药理数据。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药效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药理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在发展中药药理现代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高中药药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我们需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 *** 和理念,提高中药药理研究的创新性。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中药药理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药药理现代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中药,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利尿的中药有很多,它具有能把体内多余水分导向偏于下行,走下焦,也就是最后以小便的形式排出的这种药物。利尿的中药还具有很多兼有的功效,如用于消除水肿,还有体内有痰饮等,还可以用于消除体内的淋症,兼排结石,使结石从尿道排出,还兼有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可以使湿热从小便排出。常用到的利尿的中药有茯苓,茯苓可以利水渗湿,药性比较平和,利水不伤正气,它是利水渗湿很重要的药物。玉米须也具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可以治疗水肿、小便淋漓涩痛、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这些疾病。薏仁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泄泻。冬瓜皮也具有利尿消肿,可以用于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车前草,具有利水退黄的作用。这些就是经常用到的具有利尿作用的中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治疗请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药理学的分支 4 科学背景 5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6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7 新药开发与研究 1 拼音

yào lǐ xué

2 英文参考

pharmacology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药理学是由希腊字Pharmakon和Logia两字合并而成;

前者之意义是指药物或毒物,而后者之意是研究。所以药理学狭义的定义,是指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理或生化之变化的一门科学。虽然药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但它与其他学科之关系密不可分。

故广义的药理学是指研究药物之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作用、作用机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治疗用途、毒性、剂量、抗病机理等的科学。

药理学与药剂学、药学(Pharmacy)是不同的概念,即使两者经常被混淆。

3 药理学的分支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

主要研究药物对于人体的临床作用

神经药理学与心理药理学(Neuro and Psychopharmacology)

主要研究药物对于神经系统与行为的影响

毒理学(Toxicology) 理论药理学(Theoretical Pharmacology)

4 科学背景

药理学的研究与生物系统的背景知识密切相关。随着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的发展,药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充实与完善。通过对药物受体在分子水平上的分析,根据特定细胞信号传导或代谢途径进行药物设计已经成为可能。这种药物设计通常针对细胞表面的能调控或介导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控制细胞功能的受体。

药理学观点认为,作为药物的化学物质有多种性质,包括药物动力学和药物效力学。其中,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ics)描述人体对药物的影响(例如半衰期与药物分布体积),而药物效力学(pharmacodynamics)描述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例如毒性和活性)。

当描述一种化学物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之时,药理学家经常研究以下方面:(简称ADME)

吸收(Absorption):药物通过何种途径(皮肤、小肠或口腔黏膜)人体吸收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如何在器官中扩散 代谢(Metaboli ):药物是否在人体内被转化为其他产物,这些产物是何种化学物质,是否有毒性,是否有活性 排泄(Excretion):药物通过何种途径(胆汁、尿液、呼吸或者皮肤)被人体排出

5 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物(drug)是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及保健药。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前者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后者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ics),简称药动学。可见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属于广义的生理科学范畴。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生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 *** 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6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意大利生理学家FFontana (17201805)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得出了天然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选择作用于机体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的客观结论。这一结论以后为德国化学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从**中分离提纯 *** 所证实。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植物药中不断提纯其活性成分,得到纯度较高的药物,如依米丁、奎宁、士的宁、可卡因等。以后还开始了人工合成新药,如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ch从近千种有机砷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纳明(914)。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从德国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之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之一本药理教科书,也是世界上之一位药理学教授。其学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继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受体原是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药物作用学说,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药理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近年来药动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biopharmaceutics)的发展。药效学方面逐渐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7 新药开发与研究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来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都在20种以上。我国近年来引进新药品种很多,但需要加快创新。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临床有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例如抗高血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降压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需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 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过去选药主要 *** 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在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病人按随机分组、设立已知有效药物及空白安慰剂双重对照(对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损病人健康的空白对照),并尽量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与其同时还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计算药动学数据(详第三章)。受试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先在一个医院以后可扩大至三个以上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合作研究。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新药,应有50~100例病人累积用药半年至一年的观察记录。由此制定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

中药药理学研究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探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升中药现代研究水平、验证中药临床应用效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1、探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草药的药效多数由不同的分子和化合物所组成,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探究中药各个组分的物质基础,有助于科学评价其药效,从而对中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临床应用进行更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2、提升中药现代研究水平: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的进展,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和 *** 手段。

3、验证中药临床应用效果: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传统对于中药功能的论述与实验、临床研究的结果常常难以相符。

4、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文化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究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

中药药理学研究对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和推广。

中药药理学研究包含的方面

1、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成分:中草药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理学研究旨在探究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的结构、生理活性质、生物合成及代谢、作用机理等方面,为研究药物作用机理提供基础。

2、中草药的药理特性:中草药的药理特性包括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中药药理学研究对中草药的药理特性进行明确、准确地描述,可以为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基础。

3、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涉及多个方面,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中草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以及作用机理。

4、中药药用规律和适应症:中药药理学研究可对中草药配方及中草药药用规律进行阐释和验证。

5、中草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中草药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毒性和副作用等不良反应,中药药理学研究可深入探究中草药副作用的发生原因和机理,以及防御性的解决措施,为中药科学发展和中草药的安全应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旨在对中草药的成分、药效、规律及应用等进行研究,以便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掌握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价值,从而促进其临床应用及推广。

早期经验积累

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之一部药典,收载药物884种。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科学巨著,历时27载,全书190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00多条、插图1160幅。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相关学科发展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如 *** 、奎宁、阿托品、依米丁、士的宁、可卡因等。化学、生理学的进展促成了药理学的诞生,RBuchheim创建了药理学学科,成为全世界之一位药理学教授。|

药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和促进,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

发展史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来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都在20种以上。我国近年来引进新药品种很多,但需要加快创新。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临床有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例如抗高血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降压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需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 *** 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过去选药主要 *** 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在经过

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病人按随机分组、设立已知有效药物及空白安慰剂双重对照(对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损病人健康的空白对照),并尽量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与其同时还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计算药动学数据(详第三章)。受试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先在一个医院以后可扩大至三个以上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合作研究。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新药,应有50~100例病人累积用药半年至一年的观察记录。由此制定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药问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药物只能依靠广大用药者(医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历史性评。

(一)目的和任务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理学的 *** 研究中药对机体各种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重点研究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通过研究和实验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医务工作者在用药时进一步认识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验研究,弄清中药的作用性质和活性强度,有助于阐明祖国医药学理论。

 (2)将中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中药学的发展。

 (3)用实验药理学的 *** ,结合中药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配伍应用、改良剂型、提高疗效、减少毒性,提供科学实验依据。

 (4)通过实验药理学 *** ,发展新的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老药新用。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之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泻下等,都是有价值的科学记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间药物的应用日趋广泛。汉、晋时期,华佗、李当之、吴普等人对药物均有较大贡献。公元六世纪初,梁。陶弘景汇集当时流行的《名医别录》和本草经,整理编写了《本草经集注》,收药73O种,不仅增加了药物品种,而且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等自然来源分类,开创了本草学药品的自然分类法,一直为后世本草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所效法。它还设有“诸病通用药”一栏,对于辨证用药,甚为方便。书中并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 *** 、制药规范及用药 *** 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说明,这在药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七世纪,本草学著作已近三十种,编写体例和内容取材出现了某些重复,证治和解说也互有短长,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苏敬、李勩等二十余人编纂了《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并收集了全国各地药材标本绘图,于公元654年颁布,又称《唐本草》是中国之一部由 *** 颁布的药典,比《纽伦药典》早877年,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对于国内外的影响甚大。

 北宋时期,更为重视整理重校古代医籍,先后编纂了《开宝详定本草》和《开宝重定本草》。嘉祐年间,掌各种禹锡主编《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绘《本草图经》,唐慎微据此两书并参考其他医方类书,汇编成大型综合的药物学书《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受到此后历代医家的重视。宋朝先后几次由国家派人修订,续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等,后世将上述二书统称为《证类本草》,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学大成的药书,保存了许多古代名著的精华,保留了早期文献的原貌,是《本草纲目》问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书中所引的古代医书有的现己失传,而从本书尚能窥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意义。 考试大网站整理

 明,刘文泰等奉命编纂《本草品汇精要》,取材简明精当,是继《新修本草》后由 *** 组织编写的第二部本草书。稍后,李时珍鉴于《证类本草》之后五百年间出版多种本草学著作,涌现大量实用药物,对药的功能主治又有新的发展,加以他本人积累丰富的采药、辨药、制药和用药的实践经验、乃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经史百家图书近八百种;实地调查研究,鉴别真伪,编成《本草纲目》52卷,分16部,62类,收药1892种,药图1120幅。于1590年初刻于金陵。此书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出版后三百多年来历经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译本,蜚声国内外,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问世后,清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础上撰写了与其有关的本草学著作,如增补纠误的《本草纲目拾遗》,删繁就简的《本草纲自摘要》、《本草汇纂》,还有临床实用小型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吴其澞的《植物名实图考》作者以实物为依据,精绘药图,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图绘的错误,“长编”部分摘录了历代本草及文史杂书中的有关记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普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解放后, *** 对中医药事业十分关心,先后颁布了中医政策,设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开办了中医药院校。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资源调查,品种鉴定,化学及药理研究,临床观察等,均积累了大量资料。中央卫生部编纂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的规格、功效、主治、剂量用法及质量控制,都做了明确规定。不少中药书籍,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等,均从不同侧面作了初步总结。还出版了大型综合药物书,如《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和《中药大辞典》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药研究的成就,而后者还摘录了古代本草文献,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书。

中医学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主要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标本兼治。具体治法包括益气、除湿、利水、化浊、祛瘀、清热等。中药方剂如二妙散清热燥湿,治疗高尿酸血症属于湿热下注症状,见足趾关节红、肿、热、痛等。四妙散清热利湿,通淋利痹,治疗湿热下注,阻止关节红、肿、热、痛或者破溃。当归拈痛汤祛风定痛,清热除湿,治疗高尿酸血症,湿热相搏证,临床见关节红肿,发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等。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治疗高尿酸血症,属于气血虚弱证,症见四肢酸楚,倦怠乏力者。芍药甘草汤,调和肝脾,缓急止痛,治疗高尿酸血症,属于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者。泻心汤清热泻火,治疗高尿酸血症,属三焦火热、目经痛、便秘、溲赤、怕热、多汗等。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利湿的作用,治疗高尿酸血症,属气化不利,水饮内聚,关节肿痛,尿少便溏者。这些药物都可有效地降低尿酸,预防痛风发作。单味中药,例如葛根、益母草提取物、金钱草、车前子、萆薢等,在药理研究方面具有促进肾脏尿酸的排泄,降低血清中尿酸的含量等作用。还有针灸疗法,耳穴贴穴,推拿等综合外治法。对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预防的作用胜于治疗,做到未病先防,治病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