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与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

植物种植011

脾虚与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第1张

脾虚与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
导读: 常用这3种东西泡水喝,体内湿气慢慢祛除,湿气重的人不妨试试。 1山楂干 对于山楂可能并不陌生,是我们平时经常吃的一种食物。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月经不调或是经常痛经的女性,平时可以试着多吃一些。除此之外,山楂还具有除湿的效果,湿

常用这3种东西泡水喝,体内湿气慢慢祛除,湿气重的人不妨试试。

1山楂干

对于山楂可能并不陌生,是我们平时经常吃的一种食物。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月经不调或是经常痛经的女性,平时可以试着多吃一些。除此之外,山楂还具有除湿的效果,湿气重的人不妨每天喝一杯用山楂干泡的水,可以排出湿气。因为山楂属于温性物,多喝有助于慢慢排出体内的湿气。

2葡萄干

葡萄干也是女性经常会吃的小零食,有美容养颜的功效,颇受女性朋友的喜爱,而且葡萄干中还含有维生素,对身体也有好处。除此之外,女人若是用葡萄干泡水来喝,是有排湿的功效,对于湿气比较重的人来说,不妨试着多喝一些,不仅排湿气,减肥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3玉米须

玉米须是长在玉米头上的胡须,经常被当作没用的东西被扔掉,其实玉米须并非一无是处,用玉米须泡水喝具有除湿的功效,湿气比较重的人不妨经常泡来喝,过不了多久,体内的湿气会逐渐减少,而且玉米须泡的水还有健脾的功效,脾虚者也可以适当地喝一些。

人之所以体内湿气过重,多由于生活中不好的生活习惯所致,湿气重影响的不仅是身材,湿气累积过多时也会伤害身体的器官,所以需要及时除湿,上面3种东西泡水来喝是除湿的好帮手,不妨试试。

懂点中医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主水液代谢,输布津液,为气血生化之源,还能统摄血液正常运行。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就会湿气重,湿邪不容易代谢而使人发胖,容易患有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多表现为头重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痞满,口腻不渴,不想吃饭,没精神,食少便溏、大便黏滞粘马桶,四肢关节、肌肉酸痛,皮肤湿疹、瘙痒,女子带下增多,面色晦暗,心悸,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症状。

茵陈出自《神农本草经》,属利湿药范畴,能入脾、胃、肝、胆经,其药性苦、辛、微寒,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茵陈在临床上多用于湿热黄疸阳黄证的治疗,可以和栀子、大黄同用;若黄疸湿重于热,多与茯苓、猪苓共同水煎代茶饮用。

茵陈性苦、微寒,取其利湿的功效,临床还可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风疹、痒疹,湿疮瘙痒,可以单味茵陈泡茶或者水煎代茶饮用。

@Forest医生祥子

冬瓜皮是蔬菜冬瓜的外皮,出自《开元本草》,属于利水渗湿药,其药性甘、凉,归脾、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暑的功效。

临床上,用冬瓜皮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肿,可以和五加皮、姜皮一起水煎代茶饮用;用于体虚浮肿,可以和红小豆一起水煎,再加入红糖适量,食豆喝汤,效果显著。

冬瓜皮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临床还用于夏季暑热口渴,小便短赤,用冬瓜皮、西瓜皮等量水煎代茶饮用;若治疗暑湿证,可以和薏苡仁、扁豆花、滑石共同水煎代茶饮用。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属利水渗湿药范畴,因其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三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在利水渗湿药堪当魁首。临床可以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的治疗。

@Forest医生祥子

1、水肿

茯苓甘能补、淡能渗,药性平和,具有“利水不伤正”的特点,可以治疗寒热虚实各种原因导致的水肿,可根据不同证候、不同体质加减配伍应用。

2、痰饮

中医理论认为“湿聚成痰”,茯苓善渗泄水湿,能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临床加减配伍可以治疗痰饮引起的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还可以治疗痰饮停于胃引起的恶心呕吐。

3、脾虚泄泻

茯苓健脾渗湿止泻,尤适合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多和山药、薏仁、白术配伍;茯苓善入脾经,能健脾和中,治疗脾胃虚弱,多和人参、白术、甘草配伍,如四君子汤。

4、心悸,失眠

茯苓益心脾而安神,还可以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或者心气虚引起的心悸,失眠的治疗。

具有以上这些病证的朋友可以选用茯苓水煎代茶饮用,也可以随证加减配伍应用。

@Forest医生祥子

薏苡仁出自《神农本草经》,药性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1、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薏苡仁淡渗甘利,既利水消肿,又健脾和中,临床常用于脾虚湿盛之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的治疗,多和白术、茯苓、黄芪同用;治脚气浮肿可以和木瓜、苍术等同用。

2、脾虚泄泻

薏苡仁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尤其适合脾虚湿盛之泄泻,多和人参、白术等配伍应用。

3、湿痹拘挛

薏苡仁能渗湿除痹,能舒缓筋脉,缓和拘挛。常用于风湿痹症日久引起的筋脉拘挛疼痛,可以和防风、独活等药同用;若治疗风湿久痹,筋脉拘挛,可以用薏苡仁煮粥;治疗湿邪在气分所致的头身困重,胸闷呕恶,头痛恶寒可以和杏仁、白蔻仁同用水煎代茶饮用,如三仁汤。

4、肺痈、肠痈

薏苡仁还能清肺热,排脓消痈,临床辨证配伍还可以用于肺痈、肠痈的治疗。

湿邪重,兼有以上这些症状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体质选用薏苡仁水煎代茶饮用。

脾虚和湿气重是有相互关系的,脾的主要作用就是运化水液,输送营养,一旦脾虚则不能发挥这个作用,那么就会造成水湿内停,体内的湿气则会加重,因此要想祛湿气,首先就是要健脾,在选择用什么泡水喝,那肯定要选择以健脾为主的,下面我就来介绍几个食材,来帮助大家健脾祛湿。

1、陈皮

陈皮味苦、辛,性温,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我们可以取适量陈皮,先清洗下陈皮,去掉上面的灰尘,再用凉水浸泡3分钟,把陈皮泡软一点,但是不要浸泡过长,把陈皮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烧至沸腾,倒出后,放至温热状态,即可饮用。一周可以喝个3-4次,能帮助消化,健脾和胃。

2、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茯苓比较硬,直接泡水喝不是很方便,效果也不是太好,我们可以将茯苓捣碎,用开水闷泡10分钟左右,有条件的可以用蜂蜜调和下口感,因为直接喝,可能不一定能喝下去,用点蜂蜜调和,口感比较好,也能坚持喝下去,一周可以喝个3-4次,对于健脾,祛湿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在这主要就介绍这2种泡水喝,如果要想快速健脾祛湿,光靠这2味食材泡水喝还是不够的,日常还要多加强运动,饮食上要远离肥甘厚腻,生冷硬,甜腻的食物,情况严重的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点中成药,健脾祛湿也是件长期的事情,有时候你一旦松懈,很容易造成反复,因此日常的好习惯,要坚持下来才行。

很高兴回答

生活中我的经常听到脾虚这个词,可好多人觉得很抽象,那么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胃受纳,脾运化,食物入胃,脾要吸收营养物质,供于全是使用。脾还要帮助胃运化食物,脾虚运化失常,一则出现食物入胃,吃了不吸收,二则出现吃了运化不了,堆积体内,所以脾虚会出现一吃就胖,或者干吃不胖。脾虚有什么症状呢:乏力体倦,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首先出现乏力体倦。脘腹胀满,脾主运化,脾虚不运化,食物吃进去就会出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脾虚不运化,旧的去不了,新的进不去,所以会出现食少。便溏,脾运化水谷,脾虚水液代谢失常,则会出现大便稀薄,便溏。

湿气重和脾虚有什么关系呢?脾运化水液,脾虚水液运化失常,水多则成湿,所以湿气重和脾关系很密切,临床中去湿气,首先解决脾虚,首先运脾,只有脾运化正常,才可以从根本解决水湿,解决湿气重!

脾虚,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得知,脾虚是造成湿气重的根本原因,而湿气重也是造成脾虚的因素,湿可以困脾。要想解决脾虚,湿气重,首先要选择可以健脾的药物,健脾的同时又可以祛湿更好。可以用下列物品泡水:

一、白术

白术可以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用白术泡水,从根本解决脾虚,可以健脾,而本身又可以燥湿,所以白术为祛湿,健脾之一药。

二、陈皮

陈皮可以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陈皮泡水喝,可以行气健脾,防止湿气困脾,出现气滞,又可以燥湿化痰,去除湿聚成痰的问题。

三、茯苓

茯苓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祛湿健脾怎么能少茯苓,茯苓淡渗,可以去除体内水液,可以渗湿,又可以健脾,解决脾虚,水湿的问题。

以上三味,为治疗脾虚,湿气重最常用的药物,可以平常泡水,已达到健脾,祛湿的目的!

脾虚湿气重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那么为啥脾虚基本伴随着湿气重呢?

咱们先来了解下脾的主要功能即可了解其中缘由。脾主运化,而这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湿。

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脾虚了,那么就会出现营养不能得到很好的吸收,机体缺乏能量,出现 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疲乏无力 等症状。

另一方面由于脾的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就会出现水湿停聚的表现,湿气停留在体中,会出现舌苔淡胖伴有齿痕、肢体浮肿、头晕不适等症状。

1、陈皮茶

陈皮作为中药,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利水通便等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尤其适合夏季饮用。

而且,陈皮可搭配其他中药材泡水,如 乌龙陈皮茶 ,可宽中理气、燥湿化痰;陈皮搭配党参、白术一类的药物可健脾; 山楂陈皮 茶,可燥湿、化痰、理气; 陈皮茯苓茶 ,有健脾利湿等功效。

不过,中药泡水代茶饮需在医生的建议下根据自身体质合理搭配,选择合适的剂量。“是药三分毒”,不建议大家随意饮用。

2、红茶

红茶富含茶碱、茶多酚、钙、磷、镁、钾等多种矿物质和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以及各种氨基酸。

适当喝点红茶,有助于提神醒脑、消炎杀菌。因为红茶属于比较温和的茶,对脾胃 *** 小,还具有养胃护胃的作用,尤其适合胃寒体质的人群。

3、红豆薏米茶

红豆性质偏温,含有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及铁元素,红豆搭配薏米,有清热除湿,利水消肿,健脾和胃,补气养血等功效。

红豆薏米茶,对于平常脾虚湿重、容易有腹泻,伴有轻微水肿的朋友比较适合大,但不太适合内热比较重,大便黏腻的人群。

红豆薏米可以一起泡茶也可以熬粥喝,不过因其本身偏寒凉,不太适合秋冬季节饮用,孕妇、女性月经期、脾胃虚寒的人也更好不要食用。

4、桂花茶

桂花茶性温,具有温补阳气、美容养颜、提神醒脑等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缓解脾胃虚弱,适合脾胃虚寒以及脾胃功能弱的患者饮用。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桂花茶汁中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和钙离子、铁离子,适当饮用,可以帮助肠道蠕动,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当然,如果脾虚湿气重的情况比较严重,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健脾益气的药物来进行调理,比如健脾益气的基础方——四君子汤,即用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来泡水喝。

另外,黄芪、人参、山药等都是健脾的中药,而茯苓、泽泻、猪苓等可去湿气,也能搭配着泡水喝或煮水喝。

脾虚湿气重跟患者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平日首先需要改善饮食及生活习惯。

首先,饮食上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 比如山药、薏米、芡实、赤小豆、茯苓等,饮食要清淡,三餐定时定量,少吃辛辣、寒凉、 *** 、油腻的食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早睡早起,规律作息不熬夜,不要住在潮湿的环境中,积极运动,排出身体多余的湿气。

其次, 如果通过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脾虚湿气重的情况没有改善,必要时可以吃一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物 ,如归脾丸、健脾丸、参苓白术散或者右归丸、木香顺气丸、参苓白术散等进行治疗,具体用药以面诊医生指导为准。或者结合艾灸、针灸来调理。

小结: 脾为后天之本,养好脾胃很重要。对于脾虚湿气重的情况,需要从改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入手,做到避风寒、勿劳累、愉悦心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同时可以配合饮用一些具有健脾去湿作用的茶饮,必要的时候服用健脾祛湿的中成药物。

我以前也是脾胃虚弱,湿气重,舌头经常是胖胖的,又长痘痘,手上有时候还长湿疹,还肚子胀,后面有个老中医让我吃山药,用陈皮泡水喝,我用的都是十多年的老陈皮,说来也是神奇,坚持了大概一个暑假就真的好了,没有那种早上起来没力气,舌头胖大,还长痘痘的情况了。后面第二年的时候我每年都长得湿疹居然也没有长了。

中医理论与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属土,土克水,因此脾脏健壮的人不容易被湿邪侵袭,反之,湿邪久治不愈或反反复复,则意味着脾虚湿盛,应该在祛湿的同时健脾。

脾虚、湿气重常表现为湿疹、舌苔厚腻、舌体胖大、大便粘腻、气短懒言等。脾虚湿气重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

1、山药百合大枣粥

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苡仁30克及大米适量共同煮粥。山药可健脾和胃,百合清热润燥,薏苡仁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湿热患者服用。

2、胡椒猪肚汤

将猪肚洗净,内装入胡椒后用线缝合,然后将猪肚和红枣一起放入锅中并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再小火慢炖3小时,起锅之前加入适量盐。胡椒祛湿,猪肚、大枣补中益气健脾胃,适用于脾胃虚寒、湿盛的人群。

3、红豆薏米山药粥

由红豆、炒薏苡仁、山药、茯苓、莲子、红米等可共同炒制泡水喝,也可磨粉冲泡或共同煮粥。在红豆薏米的基础上加上茯苓、山药、红米等补中益气健脾的药材和食材,共同服用有除湿和健脾的双重功效。

4、茯苓膏

由茯苓、菜菔子、山楂、山药、陈皮、当归等中药材经过秘制而成,取茯苓膏温水冲服具有健脾除湿的效果。

如果脾虚湿盛的情况非常严重,建议就医诊治,以上为几种药材或食材配伍,功效更为全备,要比用单一药材、食材泡水效果更优。

1、脾气虚:黄芪、甘草、大枣、山药、山楂、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开胃

2、湿气重:赤小豆、薏苡仁、山药、茯苓、山药、麦芽

你好,我是专业且幽默的天呈康康l罗药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有在问:“ 脾虚、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 ”这个问题,天呈康康l罗药师给您如下讲解

请听天呈康康l罗药师的具体讲解

脾虚湿气重比较多见的表现为 食欲、消化差,身体困倦,四肢乏力,也可见头昏胀不适、口淡、腹胀、大便粘、苔厚 等。

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表现不尽相同,需专业中医诊断,较轻者可用一些具有健脾除湿功效药材泡水饮用,如 山楂、陈皮、茯苓、薏苡仁、莲子 等泡水当茶饮用、普洱茶等,不宜过浓,长期饮用,并可根据自身情况变化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及时调整使用时间和量。

亦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服用方便对症的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理中丸等,症状仍无缓解需中医调理,脾虚、湿气重是我们平日生活习惯或长期居住环境所导致,应同时 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少吃油腻重味食物、多运动可减少湿气积累、加快身体已有湿气代谢,少熬夜、保证休息时间,湿润的衣服应及时更换,阴雨天气适当食用生姜、辣椒,注意防寒保暖 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脾虚湿气重的发生息息相关。

以上就是我关于“ 脾虚、湿气重,用什么泡水喝好? ”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是天呈康康l罗药师,您的家庭 健康 管家,乐于与您分享 更多有趣、优质、严谨的 健康 资讯 解决家人 健康 问题,康康与您一同努力!关注@天呈康康l罗药师,分享更多 健康 干货给您

姜片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

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

“温药”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甘温药物,能补、能和、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和之”的角度来理解

《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取其平和、调和之意。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和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

温阳化饮法 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当选小半夏汤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当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当选肾气丸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 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当选大青龙汤以发汗清热除饮。

疏导肠胃法 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当选厚朴大黄汤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泻水逐饮法 对于支饮不得息者,当选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当选甘遂半夏汤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可选十枣汤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 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当选木防己汤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当选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这五种具体治法的选方用药看,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 历史 的检验。

痰饮(retention of phlegm and fluid、phlegmfluid retention)为病名。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湿*所盛……民病积饮……。”奠定了痰饮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方论》首创痰饮病名,予以专篇论述,其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去的为留饮,伏而时发的为伏饮,但实际仍属四饮的范围;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痰饮的发病机理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痰饮的辨证首应根据饮停部位,分别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同时还当掌握体虚邪实的特点,从症状区别标实与本虚的主次。

痰饮的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详见百科词条:痰饮病 [ 最后修订于2016/9/20 14:00:23 共100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痰饮腹胀的穴位 1 拼音

tán yǐn fù zhàng

2 注解

痰饮腹胀 病证名。指因痰饮留滞而致之腹胀。《金匮要略》有用己椒苈黄丸主治痰饮病腹满,肠间有水气的记述。《症因脉治》卷三:“痰饮腹胀之证,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痰饮腹胀多因脾胃传化失职,不能温化痰饮所致。宜祛痰化饮为大法。胸闷怔忡者,宜小半夏汤、二陈汤;喘逆倚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呕恶痰涎,平胃二陈汤;腹中漉漉有声,导痰汤;腹胀满,肠中有水气,己椒苈黄丸。参见痰饮、腹胀等条。

治疗痰饮腹胀的穴位 关门

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别名:关明(《

关明

肿,脘腹胀满,绕脐急痛,身肿,泄痢,遗溺,便秘,痰饮,纳呆,胃痛,呕吐,遗尿,腹水等。别名:关明(《

梁门

大便溏薄,呕吐,呃逆,纳呆,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心痛,疝痛,脱肛,泄泻,便溏,肠炎,痢疾,消化不

食窦

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别名:命关(《扁

命关

1、阴虚津亏者慎用。

2、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3、性滑利之品如薏苡仁、冬葵子,孕妇慎用或忌用。

如:茯苓 薏苡仁 扁蓄 冬瓜皮 香加皮 滑石 车前子 瞿麦 地肤子 金钱草 猪苓 海金沙 石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萆薢 茵陈蒿 虎杖 关木通 赤小豆 等。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

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关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疽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切配伍。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中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的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停留所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闭、淋浊、痰饮、黄疸、湿疮等证。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

1. 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平或微寒。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泻泄、痰饮等证。

2. 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主入膀胱、肾经。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 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用于湿热黄疸证。

粉萆薢 垂盆草 地耳草 玉米须 虎杖 金钱草 茵陈

活血丹 苘麻子 车前草 川木通 绵萆薢 灯心草 冬葵子

石韦 海金沙 地肤子 扁蓄 瞿麦 通草 关木通

滑石 车前子 椒目 小通草 大腹皮 西瓜翠衣 赤小豆

抽葫芦 冬瓜皮 泽泻 猪苓 薏苡仁 茯苓

痰饮(饮流胃肠) 脾阳虚弱证 治法:温脾化饮,方药: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痰饮(饮流胃肠) 饮流胃肠 治法:攻下遂饮,方药: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

溢饮(饮溢四肢) 脾阳虚弱证 治法:发表化饮,方药: 小青龙汤

支饮(饮停胸肺) 寒饮伏肺证 治法: 宣肺化饮,方药:小青龙汤

支饮(饮停胸肺) 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方药: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悬饮 (饮流胁下) 邪犯胸肺证 治法:泻肺祛饮,方药:椒目瓜蒌汤+十枣汤或控涎丹

悬饮 (饮流胁下) 络气不和证 治法:理气和络,方药:香附旋覆花汤

悬饮 (饮流胁下) 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沙参麦冬汤+泻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