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的特征是什么?

植物种植05

穿山甲的特征是什么?,第1张

穿山甲的特征是什么?
导读:穿山甲又名鲮鲤,隶属鳞甲目,鳞鲤科,是危害林木和堤坝的白蚁的主要天敌。穿山甲身圆腹大,身长一般为40~50厘米,尾扁而粗,长为27~35厘米,体重3~6公斤。全身除脸和腹部以外,从头至尾披着17行约600多块犹如盔甲的角质鳞甲。四肢短粗,爪

穿山甲又名鲮鲤,隶属鳞甲目,鳞鲤科,是危害林木和堤坝的白蚁的主要天敌。

穿山甲身圆腹大,身长一般为40~50厘米,尾扁而粗,长为27~35厘米,体重3~6公斤。全身除脸和腹部以外,从头至尾披着17行约600多块犹如盔甲的角质鳞甲。四肢短粗,爪强健而锐利,用以打洞搔地寻觅蚁类。它们嘴尖,头小,与南美洲森林里产的食蚁兽、树獭、犹狳等贫齿目动物,以及非洲产的管齿目的豚鼠等,都有以蚁类为食的习性,并与此习性相适应,共同具有无齿或少齿、舌很细长的特点,故又把这三个目合称为贫齿类动物,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只是生态上的一种趋同现象。

穿山甲栖息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地有森林、灌丛、草莽等的各种生境,往往选择30~50度的山坡筑造其栖身的洞穴,很少在平地上发现,在陡峭的石山秃岭上更为罕见。穿山甲随季节和食物而变化迁居。冬春季节,多住在山坡下草丛中,夏秋两季,天气热,它多住在山坡上较为凉爽而不易为流水冲刷的地段。每年4~9月,天气炎热多雨,穿山甲不住深洞,栖息于距洞不远的浅窝。冬季则睡在洞的深处,留洞时间较长。气温在23℃~24℃以下时,营巢内总是垫草或屑枝叶,甚为怕冷。

穿山甲打洞时前爪挖泥,后爪往外摊泥,速度很快。白天多卷缩在洞内酣睡,入夜外出觅食活动,一夜能行走翻越数个山体,行程达5公里左右。冷天活动较少,多居住在洞内。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速度比蛇游得还快,据观察,一条20米宽的河流只需8分钟游到对岸。

穿山甲在白天几乎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将头部和四肢缩到胸腹前,尾巴紧紧的裹在外面,这种球状的睡姿可以保护其没有鳞甲的胸腹,以防敌人偷袭。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穿山甲也是这样缩成一团,使野兽无法下口,因为它的鳞甲非常硬,加上身体呈球形,想咬也无法用力。它的长而扁的尾巴两侧长满了锋利的鳞片,像一把两面开刃的利剑,成为它们自卫或进攻的武器。若同性的穿山甲相遇,常常会发生领域的争斗。在殴斗时,把尾巴插入对方肋部的鳞片内以刺伤对方的皮肤或使其鳞甲脱落,严重者使皮肤溃烂乃至死亡。山猫、狼等野兽对于穿山甲无可奈何。一些大型的猛兽如老虎、豹子等,可以把穿山甲弄翻,穿山甲可以用尾巴来惩罚对方。曾经有猎人在大穿山甲的尾巴上发现有一只已经死去的豹,脖子被穿山甲的尾甲刺穿卡住了,原来是豹在用爪子拨弄穿山甲的时候,一不小心被穿山甲抡起锋利的尾巴,狠狠的抽打在脖子上,鳞片切断了豹的颈动脉,卡在了脊椎上,豹子就此送了命。

穿山甲的听觉和视觉差,但是嗅觉灵敏。平时走路十分缓慢,头部经常左右晃动,嗅闻空气中蚁穴的气味。蚁巢一般在1~2米深的地下,从主巢到副巢有四通八达的通道,穿山甲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可以判断出蚁穴的出口和入口所在。它一般先找到出口,挖开洞口,用吻鼻堵住,然后憋足了气,向洞内喷压气体。有人认为它们口内有感受气体压力的敏感的神经细胞组织,也有人认为其鼻黏膜能够嗅出白蚁溢出的蚁酸的浓度,总之,它们几秒钟以后就可以判断洞道的长短,若洞道长于4米以上的时候,就会放弃,若探明洞道比较短的时候,就沿蚁道挖掘,时速可达2~3米,用前爪抓碎白蚁的菌圃,然后用那富有黏液的40多厘米长的长舌快速伸缩,将白蚁吞食。白蚁是世界性的害虫,穿山甲是白蚁的天敌。据科学家观测,250余亩森林中,只要有一只成体的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穿山甲还有爬树的本领,爬树时用四肢钩住树干,再用尾巴抵住或卷住树于去寻找树上的蚂蚁,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能食蚂蚁500克。

夏季炎热,蚂蚁都爬到洞穴的外面活动,不容易集中捕食,这时,它们就将身上的鳞片张开,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引诱蚂蚁钻人鳞甲间。等蚂蚁进入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将鳞甲关闭。然后,穿山甲走到水中将鳞张开,释放出的白蚁全部浮在水面,它便伸出舌头扫食。穿山甲的口腔中虽然没有牙齿,但唾液腺十分发达,从口腔的颊部可以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皮下,唾液腺大量分泌液体,将白蚁送人特殊的胃里。胃分两室,前胃壁薄,胃容物可达4/5,主要是贮存作用。后胃有在进食的时候吃进的小沙石等粗糙的颗粒物,胃壁褶皱而厚,有角质膜,收缩时研磨食物,代替了牙齿的作用。

穿山甲 *** 交配一般夏季为主,此期间,雄兽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配偶,常在穿越山脊处拉屎撒尿,并用趾爪抓地面。常循直径追寻雌兽。每年冬季繁殖一次,每胎只产一仔,成活率低。仔的体重约10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半月后体重250克左右,这时已睁眼睛。一月后鳞甲再次角质化,并变为黑褐色,体重增到500克。两月后,仔兽扒在母兽的背颈上随母外出觅食。半年后体重1500~2000克重,这时仔兽离开母体营巢独立生活。穿山甲母性强,有幼仔时外出不远离,外出后每天仍回原地。

穿山甲

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爱好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三次都失败了。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市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替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道谢不绝。这一切都看在李时珍的眼里。李时珍20岁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把命送掉,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 *** 。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纪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摘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严重的是,竞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实地调查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宫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中风症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琉黄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玉、石、卤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谷、菜、果、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 ***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草纲目》编写后,李时珍希望早日出版,为了解决《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70多岁的李时珍,从武昌跑到当时出版业中心南京,希望通过私商来解决。由于长年的辛苦劳累,李时珍终于病例在床,病中嘱咐他的孩子们,将来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借助朝廷的力量传布于世。可惜李时珍还没有见到《本草纲目》的出版,就与世长辞了。这年(1593年),他刚满76岁。

不久,明皇帝朱诩钧,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就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仍在南京的私人刻书家胡承龙的刻印下,在李时珍死后的第3年(1596年),《本草纲目》出版了。公元1603年,《本草纲目》又在江西翻刻。从此,在国内得到广泛的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本草纲目》在国内至今有三十多种刻本。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首先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又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地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参考资料:

http://wwwbiooncom/Article/Class190/culture/200407/59071html

在N年前的生物学分类中,穿山甲和犰狳确实一起在贫齿目里呆过。不过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动物学家们果断结束了穿山甲与犰狳两个家族之间的暧昧关系,让它们在分类表里各回了各的家。

在通常一身毛发的哺乳动物当中,全身披着“铠甲”的怪咖几乎只有穿山甲和犰狳这两位老兄。它们俩似乎都在传说中的布鲁弗莱学校专修过,挖起洞来简直就是活体挖掘机的节奏。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就不约而同地蜷缩成圆球,凭借坚不可摧的硬甲来保住小命。具备如此之多的共同点,穿山甲和犰狳想必是失散多年的兄弟?非也!

对比

蜷缩成一个覆盖着硬甲的圆球,是穿山甲和犰狳的保命大招。

穿山甲和犰狳:各有各的家

世界上一共有8种穿山甲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温暖地区,它们一起自立门户组成了哺乳动物纲中的鳞甲目。穿山甲在地球上并没有近亲,马、蝙蝠这些家伙勉强算是穿山甲的远亲。

穿山甲

这只幼小的马来穿山甲来自东南亚丛林,它是哺乳动物纲鳞甲目中的一员。

一共有21种犰狳游荡在美洲大地,它们的近邻兼近亲还有食蚁兽和树懒这两帮奇葩,它们三个家族一起构成了哺乳动物里相对原始的贫齿目。顾名思义,贫齿目动物的牙口都很成问题,食蚁兽们都是“无齿”之徒,犰狳满口缺乏牙釉质的小牙也相当的不给力。

犰狳

九带犰狳是最常见的犰狳种类之一,因为身体中部的九列横带甲片而得名。

穿山甲和犰狳:鳞甲VS板甲

尽管穿山甲和犰狳不是一家子,它们却选择了类似的演化道路,有趣的趋同演化使得它们具备了相像的外观。不过只要有机会认真地比较一番,我们不难发现穿山甲和犰狳之间存在着不少区别。

穿山甲全身的曲线相当平滑,一身甲胄由皮肤上无数片坚固的鳞片组合而成。古代国人因此把穿山甲和鱼类相提并论,给它们起了诸如“鲮鲤”、“石鲮鱼”等等古怪的外号。这一身鱼鳞甲既非常坚固,又能保证穿山甲的自由活动,它们甚至能够爬上大树掠夺白蚁巢。

大部分犰狳拥有一对竖起的尖耳朵和细细的尾巴,画风颇像一只身穿盔甲的大老鼠,它们因此也被一些人称为铠鼠。犰狳的铠甲结构与穿山甲完全不同,它们的身体、头部乃至四肢都覆盖着大块的骨板与鳞板。这些大块的板甲几乎没法弯曲,好在犰狳身体中部有几列可以活动的横带甲片,所以它们也能蜷缩成一个圆球。

厉害了

上面是一身鱼鳞甲的穿山甲,下面是一身板甲的犰狳,区别还是相当明显滴。

穿山甲和犰狳:命运大不同

尽管都是哺乳动物家的披甲小武士,穿山甲和犰狳的命运却天差地别。除了倒霉的人类之外,犰狳是唯一可以感染和携带麻风病分枝杆菌的动物类群。想想麻风病的可怕,极少有老饕敢对犰狳动歪脑筋。

在我们这个大吃货帝国里,穿山甲却是名列山珍之一的传统美食。一些脑洞大开的古代名医,还将穿山甲高超的挖洞本领附会成“通”,并且把穿山甲的鳞片吹嘘成通乳活血、打通经络的神药。穿山甲因此长期惨遭大规模捕杀,所有种类的穿山甲早已成为各国法律和国际公约严格保护的濒危物种。

然而,单薄的法律条文根本无法阻止人类的贪婪。毫无节操的食客几乎吃光了国内的穿山甲,他们贪婪的目光还投向了国外。近年来,我国执法机关查获的走私穿山甲和鳞片经常数以吨计。长此以往,整个鳞甲目的穿山甲都将因为国人的贪欲而灭绝,我们也将在历史上永远留下不光彩的一页。蝌蚪的小伙伴们,行动起来保护可怜的穿山甲吧。不论何时何地看到有人交易穿山甲及其制品,请毫不犹豫地报警!

什么动物胃内有牙齿

螃蟹的牙齿长在胃里。慢慢的揭开它的胸甲,会看到一个“袋子”,那就是螃蟹的胃。在解剖镜下,你会看到螃蟹的胃分成两部分,前面的大口袋叫“贲门胃”;后面的像个小汤勺,叫“幽门胃”。在贲门胃里,有几块骨板,上面长著角质的牙齿,它们负责把食物咀嚼、碾磨成小颗粒,再运往幽门胃。整个过程像石磨一样,所以,动物学家把它称为“胃磨”。因为螃蟹的牙齿长在胃里,所以它吞咽食物时用不着细嚼慢咽,可以把食物一股脑的吞进胃里,待休息时再慢慢由胃去仔细加工。

什么动物的胃里长牙了?

蛇、 骆驼、 螃蟹

什么动物肚子里有牙齿

牛,羊,鹿,骆驼

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什么动物牙齿有毒?

蛇,老鼠,狗,猪,老虎,兔,猴

那一种动物的胃里长有牙齿 螃蟹 穿山甲 骆驼

螃蟹的胃中长有两片牙齿,便于消化食物。详情见盘锦河蟹网“盘锦河蟹消化系统最新研究”panjinhexiewang/SNews_showaspxid=761&cid=44

什么动物的牙齿是最少的?

牙齿最少 等于没有牙齿 穿山甲又叫鲮鲤,是无齿动物的一种。它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以南各省,穴居在潮溼的原野和杂树林地。它们白天在洞里睡觉,黑夜从洞里爬出来活动和觅食。穿山甲主要吃白蚁等昆虫。它的行动灵活,步行时用前足脚背着地,用爪背走路。它一找到白蚁的安乐窝后,就用坚强锐利的钩爪,小心地将蚁巢挖个洞,用尖吻 巢洞,伸出粘腻的长舌,迅速地舔食蚁群。 穿山甲的上下颌没有一颗牙齿,整个头骨光滑得象一个圆锥形的鸭蛋。它矗胃里存留几块从嘴巴进去的小石子,可以代替牙齿三磨食物。 南美洲热带林区有一种食蚁兽。它是一种口中完全没有牙齿的怪兽,全长二米多,而一个蓬松多毛、形如扫帚的尾巴,却有一米多长。它的生活挺有趣,有时吃饱了累乏了就找个较隐蔽的地方,将蓬松的大尾巴往头一蒙,呼呼地睡起了大觉来,一觉醒来已是夜幕将临,于是又忙忙碌碌地寻找食物——蚁群。如果碰上蚁巢,食蚁兽就用利爪去摧毁;当白蚁纷纷逃命时,它就用富有粘液的长舌,闪电式地将白蚁卷入口内。有人在它的胃中竟发现有一磅重的白蚁和幼虫。 须鲸胎儿时期不仅出现四肢,而且两颌的齿槽中都长有幼稚的牙齿。当胎儿进一步发育时,这些牙齿不仅停止生长,而且逐渐消失,成年后的须鲸,前肢变成鳍状,后肢消隐不见,口中牙齿没有了,上颌长有许多角质镰刀形的鲸须,用以猎取海洋中的小动物。

什么动物牙齿?

鹿托都不认识,沙壁

下面那中动物胃里长牙齿 a穿山甲 b骆驼 请问选那个

骆驼

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是什么动物有几颗牙齿

鲨鱼,大约5000颗牙齿。只要有牙齿脱落,新的牙齿会快速长出来。

不过鲨鱼牙齿很容易脱落。,一条鲨鱼在10年内需要换掉2万余颗牙齿。鲨鱼的牙齿有五、六排,最多的会有十几排。

蜗牛,蜗牛不仅有牙齿,还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在它的舌头上长著无数细小而整齐的角质牙齿,最多的有135排,每排105颗,因此它们的牙齿可以达到1万颗以上,这些牙齿很小很小,肉眼无法看到,但是却十分锋利。

螃蟹穿山甲骆驼哪个动物的胃里面长了牙齿

螃蟹的胃里面长了牙齿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疟疾,延胡索能够止痛。他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锡做盛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写作中遇到难题时还跑到实地进行观察。如看到旧本草中所说,穿山甲吞食蚂蚁是通过鳞甲来诱捕。他觉得奇怪,认为百闻不如一见,他搞到一只活穿山甲,仔细观察了它的生活规律后,发现它是用舌头吃蚂蚁。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发现里面竞有蚂蚁一升之多,于是写下了这段记载。

李时珍就这样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由于他在书中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当时皇帝大臣都信道士们的水银炼丹,所以这部著作大书商们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后于公元1596年才与读者见面。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陆续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国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

李时珍的伟大学术成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 为世界上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http://wwwdaoyicom/tcm/html/200009/15000000335600html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很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京都,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极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l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透顶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需要,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和萍逢草,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定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大似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格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活动,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几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

穿山甲又叫鲮鲤,根据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载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蔓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蔓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大脑和延髓作用,对末梢都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作用

李时珍在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条件,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无其毒;言其久服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其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由此,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疾癌,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l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整,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李时珍基地,又得到再次修整 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