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精症中医怎么治疗?莆田

植物种植017

血精症中医怎么治疗?莆田,第1张

血精症中医怎么治疗?莆田
导读:中医对血精的认识多从湿热、瘀阻、虚火立论。出血之症多因于火,血精之病多因下焦湿热、瘀热互结及阴虚火旺等扰于精室所致。论治原则,阳盛伤络者以凉血清热为主,瘀血阻滞者以化瘀清热为要,阴虚内热者以滋阴降火为妙。对顽固性血精的治疗,应根据出血之症可

中医对血精的认识多从湿热、瘀阻、虚火立论。出血之症多因于火,血精之病多因下焦湿热、瘀热互结及阴虚火旺等扰于精室所致。论治原则,阳盛伤络者以凉血清热为主,瘀血阻滞者以化瘀清热为要,阴虚内热者以滋阴降火为妙。对顽固性血精的治疗,应根据出血之症可与火邪有关,出血之病必导致瘀血,瘀血可贯穿于血精病各证型之中的病机特点。

  因此,血精之治,关键在掌握“清”、“化”二字。清者有三:或清湿热,导火下行;或清郁热,泄散火邪;或清虚热,以治阳光。化者有二:止血化瘀而不凝滞,化湿利窍而不伤阴。故血精之症的治疗用四乌贼一芦茹丸加蒲黄和滑石,方中乌贼骨收敛止血兼化瘀血,尢善治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的出血症,苯草活血化瘀止血,二者合用化瘀止血作用更捷。滑石与蒲黄相配,为《金匮要略》中的蒲灰散,蒲黄为化瘀止血之良药,滑石清利下焦湿热,二药合用化瘀利窍泻热尢妙。两方合用,使热邪得清,瘀滞得行,精室得利,则血精自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的方剂 32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为1240%。其中可进行剂量转换的为30 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剩余水量无相关性,这与麻黄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黄的剂量计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同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

因此,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思想。

此外,从六经分布来看其在阳证、阴证、阴阳合证中均有使用,与《伤寒来苏集》认为“太阳有麻黄症,阳明亦有麻黄症,则麻黄汤不独为太阳设也,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是仲景大法”的认识相符。因此,麻黄配伍特点及其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麻黄与杏仁配伍

麻黄为主药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3两,杏仁为70个(165 两)。非主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2两,杏仁为40个(094 两)。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剩余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黄与杏仁配伍时无量效关系。一方面当表邪突出或里邪并不严重时麻黄需要在组方中居于更大剂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当配伍药物的药量大于麻黄时,并不影响其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 味药,每日2次,如麻黄为主药,则其服药剂量为 1029 g(≈10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

麻黄为主药的为麻黄升麻汤,其中麻黄25两、芍药025 两、桂枝025两,治疗“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药以葛根汤为代表,其中麻黄3两、芍药2两、桂枝2两,方中更加葛根 4 两,区别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时则需用麻黄以发汗解表。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药味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时,其主要作用仍为发汗解表。若表无外邪,可以通过调整配伍和用量发挥其“散”的作用而作为主药使用,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均突出其“散”的功效。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 296g(≈3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附子配伍

麻黄为主药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其中麻黄 2 两、附子1 枚(076 两)。

非主药时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代表,其中麻黄2两、附子1枚(076 两)。

胡希恕教授认为六经八纲体系中的太阳证和少阴证分别为表证的阳证和阴证,故在甘草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阴证则需加用附子。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各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麻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亦为发汗解表,加 *** 黄的用量组成麻黄附子汤则发汗力强,若寒证明显则增细辛之热、去甘草之缓,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发汗。

虽然临床应用时,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 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524g(≈15g)明显大于其为非主药的服药剂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味数为7个所致,因此在应用此方剂时应仍按照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使用 *** 进行辨证应用,不能减少其用量。

麻黄与石膏配伍

麻黄均为非主药,以越婢汤为代表,方中麻黄6两、石膏8两,此二药均是《伤寒杂病论》中更大用量方。说明麻黄与石膏配伍时用法较为单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热,且程度均较重,其中麻黄的作用为发汗解表。

此外,麻黄与石膏配伍时应作为非主药使用,二者使用的更佳比例为 3∶4。

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麻黄服药剂量为2760g(≈28g)。

麻黄与半夏配伍

从半夏麻黄丸二者等量来看,麻黄在此方中为主药,在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则均为非主药,其中麻黄均为4两(552g),半夏均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认为此方证见于表实见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说明麻黄具有散水气的作用。

而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均治“咳”,麻黄的作用仍为“发汗解表”。

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则麻黄服药剂量为613 g(≈6g)。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仅用于表证,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仅麻黄升麻汤、半夏麻黄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黄无明显寒热属性 ,出现合并证时则通过配伍其他药物达到治疗复杂临床症状的目的。

量效关系研究发现, 麻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呈非剂量相关 ,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进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黄不与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大黄、芒硝合用,可见发汗时禁与“和法”或“下法”同时使用。 因此,严格遵守麻黄的药物配伍规律,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灵活掌握其使用 *** 。

1 外感发热

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仲景治以 麻黄汤 ,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 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 等。 大青龙汤 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黄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其用量多为三至四两,常配伍细辛、半夏、干姜,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表寒里饮日久,饮郁化热则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 主之。”此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故以麻黄三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痰涤饮。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与小青龙汤证相比,病程更长,里饮郁久化热,热壅气逆而出现“烦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热。

仲景用麻黄亦治疗外邪束表,里热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热上壅,则“喘”;里热蒸津外出,则“汗出”。方中麻黄用四两,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而畅表,二者温寒相制,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3 身黄

仲景亦用麻黄治疗身黄,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单用麻黄,方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等。对于伤寒表实无汗,湿热蕴郁于内而发身黄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下而出,麻黄用二两走表祛湿,使湿邪从皮肤外泄, 与赤小豆分消湿热 。

《千金》 麻黄醇酒汤 用治伤寒表实无汗,风寒湿滞于肌表成黄之证,单用麻黄三两发汗,并用清酒助之,行阳开腠,使黄从表解。

4 浮肿

仲景用麻黄治疗浮肿,其用量较大,多配伍白术、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 主之。”本条为皮水挟热之浮肿。肺失宣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下输膀胱,故脉沉、小便不利,水湿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达,郁滞化热,泛溢肌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方中重用麻黄六两发越水气、通调水道,伍白术健脾除湿,使湿从下走,二者合用可内利外散一身表里之水,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旨。再配伍石膏,与麻黄合用可透表里郁闭之热。

对于风水挟热之浮肿,仲景用麻黄六两开鬼门,伍石膏清郁热,如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大青龙汤 治“病溢饮者”。

对于素体阳虚,复感风邪之浮肿,则治以 麻黄附子汤 ,方中麻黄减为三两伍炮附子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5 肢节疼痛

仲景用麻黄治疗肢节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乌头、附子、黄芪、薏苡仁、白术,代表方如 乌头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千金》 三黄汤 、 麻杏苡甘汤 、 麻黄加术汤 等。

仲景用 乌头汤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测证,其病机当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症以关节疼痛,遇寒加剧,屈伸不利为主,故以麻黄三两祛风发汗,通阳宣痹,祛逐寒湿,配伍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则用治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伤阴之关节肿痛,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中用麻黄二两伍附子开泄行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知母养阴清热。

《千金》三黄汤 则用于素体表虚,风湿困表,化热内郁之证,症见“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五分配伍细辛、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以息风祛湿,佐黄芩以清热除烦。

仲景治疗寒湿痹阻之“身烦疼”,方用 麻黄加术汤 ,以麻黄三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配伍白术,使湿亦从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黄过汗。 麻杏苡甘汤 之表证较前者轻,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经络,从阳化热之“一身尽疼”,方中用麻黄半两解表祛湿,配伍薏苡仁清热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还用麻黄配伍升麻、干姜、黄芩发越阳郁、清上温下治疗上热下寒之喉痹,如 麻黄升麻汤 ;用麻黄配伍半夏通阳蠲饮治疗饮盛阳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黄丸 ;用麻黄配伍人参、当归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两虚兼风中腠理、痹阻营卫之风痱,如 《古今录验》续命汤 ;用麻黄配伍牡蛎发越阳气、软坚消结治疗牝疟,如 牡蛎汤 ;用麻黄配伍桂枝、附子、生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治疗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之臌胀,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历来有多数医家言麻黄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畏其峻烈之性,特别是温病学家惧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药束之高阁。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发现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且其根据不同的病机,灵活地选择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为我们临床更好地使用麻黄提供了指导。

“方证相应”理论源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阐明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将方剂与证候的这种特殊性的对应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证相应”理论。该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证”为原则,以“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为特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逐渐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施治的用药准则。

1 麻黄配桂枝

麻黄味苦辛,性温,宣肺平喘,能开闭郁之肺气,祛在表之风寒,为伤寒发表之一药 。麻黄配伍桂枝含义有二:一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正如《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桂枝不仅可以助麻黄解表,增强发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温经止痛,可畅行营阴,缓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伤寒论》中麻桂是仲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经比较发现:1)麻桂辛温发汗的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以开泄太阳表邪;2)若恶寒发热重,急需发汗,如大青龙汤证,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意在麻桂相须,发汗解表开郁闭;3)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4)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2 麻黄配升麻

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比较特殊的方剂——麻黄升麻汤。本方是《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并且药物剂量也很小,以麻黄和升麻为君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当今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毒的作用,善于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黄,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温之药上行入颃嗓,抵咽喉从而达到实卫固表,宣散肺热之功;二可升散阳明清阳,下至厥阴,培其元气。此般配伍在寒热错杂的一个环境中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3 麻黄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伤寒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应用中,更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汤,见表 2。该方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 2 倍。此方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联合,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故需配伍适量石膏以清热散表,可以治疗风寒表实证。表 2 中其余二方均是由于表郁里热过重而成疾,治疗上应以发汗解表为重,兼清里热。故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体现了仲景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黄配附子、细辛类

《伤寒论》中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仅有治疗少阴伤寒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表3得知,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之功。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

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5 麻黄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为治疗咳喘之要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对经典组合。经研究发现,仲景应用麻黄配伍杏仁的方剂中,杏仁用量最多的当属麻黄汤,用至70个,相当于今天的23g,两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汤,见表 4。方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龙汤中,因主证见“不汗出而烦躁”,重点在发汗,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其余二方则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黄,微微发汗治疗在表之微邪。

6 麻黄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养血柔肝而止痛,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见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除了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外,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二是根据陈永财等的研究发现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药的有效成分 — 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黄类方中是个佐制药。在用量方面,仲景应用白芍与同方麻黄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两至三两。若因内有里寒出现疼痛症状则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

7 麻黄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诸多作用,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调节着每一首方剂中的诸多药物,为仲景常用配伍,见表 6。在《伤寒论》中麻黄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缓解药性,补脾扶正。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又可补中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汤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寒热,避免其寒凉伤胃;小青龙汤中麻草配伍不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还可以预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二是发汗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不仅可助麻黄少许发汗解表之力,还可配伍附子以温阳;三是缓急止痛。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缓和筋脉之急,为佐使之用。仲景应用麻黄配伍甘草时后者的用量多在一两至三两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以麻黄: 桂枝: 甘草 = 3:2:1 为宜,根据麻黄用量多少可以适量进行调整。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麻黄类方治疗不同证候麻黄的配伍规律初步分析如下:应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可以根据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开泄太阳表邪;治疗寒热错杂的证候可以配伍少许升麻以宣透阳郁;治疗肺热咳喘证候可以配伍适当石膏宣肺清热,兼配合麻黄解表开郁;治疗少阴伤寒证则需要配伍附子、细辛类以内补命火,外散风寒;治疗肺逆咳喘证候时配伍适当杏仁与麻黄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调和营卫,甘草可缓解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为佐使药,配合麻黄及全方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避免汗之大过而伤正。

应用禁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 一般老人 、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 也应慎用麻黄 。

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 凡气虚外感风寒, 症见恶风恶寒 、气短乏力、动则自汗 、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 应慎用麻黄。

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 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 即使有胸闷咳喘, 也应慎用麻黄。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 、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

凡心血虚衰 、心神不宁, 症见心悸、胸闷气喘 、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 应忌用麻黄。凡阴虚血热, 症见咯血、吐血、呕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 虽证属外感风寒, 或见咳嗽胸闷, 也应忌用麻黄。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

药理研究表明,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凡有心情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 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 甚至尿潴留或尿闭, 故凡小便不畅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 :成人水煎剂每日3~9g, 一般中毒剂量为30~ 50g, 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 、震颤及心绞痛发作,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 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

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甙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由免疫反应而引起的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性损害,多由链球菌感染或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后引起。好发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男多于女。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本病大多预后良好。

急性肾炎一般属于中医“水肿”(阳水)、“尿血”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多因感受外邪,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风遏水阻,溢于肌肤而发水肿;湿热蕴结膀胱、灼伤血络而发尿血;脾失健运、肾气不固而现蛋白尿。病位在肺、脾、肾,累及膀胱、三焦。治疗上根据辨证,分别采用宣肺利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收涩固精等 *** 。

方一坤草茅根汤(钟新渊)

出处《名医名方录第四辑》

组成白茅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益母草30克,车前草30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利水。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方解茅根能“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与益母草“消水行血”为主导,辅以车前草通五淋,利小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四药合方,集甘寒、辛微苦之味,俾利气机灵动,行而不伤正,奏澄本清源、邪去正安之功效。

药理白茅根能缓解肾血管痉挛,使肾滤过增加而产生利尿作用。白花蛇舌草能 ***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使网状细胞、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而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益母草可以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消除水肿、蛋白尿。车前草可抗菌消炎利尿,降低血肌酐水平。

用法上方分2次煎,合两煎药液浓缩约150毫升,分3次空腹服,日2次、夜1次。

方二宣肺靖水饮(张志坚)

出处《名医名方录第四辑》

组成荆芥10克,连翘15克,僵蚕10克,蝉衣10克,生黄芪15克,防风10克,生白术10克,石苇30克,生地黄10克,炙鸡内金5克,生甘草3克。

功用宣肺祛风,扶正洁源。

主治急性肾炎。症见尿蛋白长期不消失,反复感冒,咽痛,面肢浮肿,舌苔薄,脉细或浮细。

方解本方用荆芥、连翘、僵蚕、蝉衣宣肺祛风,散结破聚,开上焦而逐恋邪,宣肺气以净水源;石苇助肺肾之精气,上下相交,使水道行而小便利。方中合玉屏风散,旨在益气固卫以调整免疫机能;加甘草、鸡内金,调和诸药,健脾助运;生地黄以滋养肾阴扶助下元。全方合奏宣肺祛风、扶正逐邪、洁源净水之功。

药理荆芥、防风、蝉衣对于链球菌有抑 *** 用。连翘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 *** 用,还具有抗炎、利尿作用。石苇具有抗组织胺作用和利尿作用。黄芪能增强免疫机能,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量及滤过率增加。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共约400毫升,分早晚2次于饭后1小时温服。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守原方隔日服1剂,或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为丸,分早晚2次,于饭后各取6~9克吞服,以资巩固,以尿蛋白持续消失3月停药。

方三疏风利水汤(邹云翔)

出处《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

组成金银花、连翘、茯苓、玄参、石斛、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共研细末混匀)各9克,苡米12克,芦根30克,桃仁、红花各3克。

功用疏风清热,和络渗利。

主治急性肾炎。症见眼睑浮肿,精神萎靡,口干欲饮,脉细。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桃仁、红花和血化瘀;苡米、茯苓、六一散、芦根渗湿利水;玄参、石斛顾护阴津。上药合用,则能疏风清热,和络渗利。

药理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性炎症,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促进肾脏病理损害的修复和纤维蛋白的吸收作用。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其利水渗湿作用还与对机体水盐调节机制的影响有关。芦根对溶血链球菌有抑 *** 用。桃仁、红花扩张血管,改善肾脏血液循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方四芳化清利汤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蝉蜕10克,牛蒡子20克,佩兰10克,苍术20克,薏苡仁30克,白茅根30克,益母草30克,萆薢20克,牛膝15克,陈皮6克。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湿热证。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连翘、黄芩、蝉蜕、牛蒡子清热解毒,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佩兰、薏苡仁、苍术、萆薢利湿热而健脾;益母草、白茅根、牛膝活血利水而益肾;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全方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消散血结气聚。

药理药理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清除抗原、抑制抗体,抑制活性免疫细胞产生及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等作用;白花蛇舌草等还能 ***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牛蒡子等可清除尿蛋白,抑制免疫复合物形成对肾脏的损害;益母草、牛膝等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并有对抗自由基损伤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麻桂苏蝉白术汤

出处《河南中医》

组成麻黄、桂枝、苏叶各10克,蝉衣6克,白术30克,生姜3片。

功用解表利水。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有风寒表证者。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桂枝调和营卫;配苏叶、蝉衣宣通气机;白术、生姜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开鬼门,洁净府”,宣上达下之功。

药理麻黄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增加,并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桂枝抗炎、抗过敏,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苏叶、蝉衣对于链球菌有抑 *** 用。白术水煎剂和流浸膏灌胃或静脉注射对大鼠、家兔、犬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2~4次服。

方六麻黄连翘赤小豆加丹参汤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组成麻黄4~9克,连翘8~15克,赤小豆15~25克,桑白皮9~12克,苦杏仁6~9克,生姜3~6克,益母草9~15克,大枣4~6枚,丹参9~15克。

功用清热解表,活血利水。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湿热兼表证者。

方解方中麻黄宣肺利水消肿,杏仁降肺气;连翘清热解毒,与桑白皮合用泻肺行水;生姜既能助麻黄宣散水气,又可助杏仁降肺逆;大枣安中和中,赤小豆利水,两药合用可使脾肾功能渐复;益母草活血利水;丹参活血祛瘀。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消肿利水之功。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使肾血流增加而利尿。连翘抗菌、消炎利尿。桑白皮有利尿作用,可使动物尿量及钠、钾、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益母草可以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消除水肿、蛋白尿。丹参是氧自由基的强力清除剂,还有降血脂、降压、强心、抗炎、抑菌等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方七芪丹茅苓汤

出处《湖南中医药导报》

组成生黄芪10~30克,丹参10~20克,白茅根20~60克,土茯苓50~200克,益母草6~20克,麦芽20~40克,牛蒡子6~10克,白芨6~15克,茜根6~10克,鱼腥草6~20克。

功用健脾利水,凉血活血,解毒。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表证已除,唯留水肿、蛋白尿、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者。

方解方中生黄芪、土茯苓、麦芽健脾利水,合乎“其制在脾”之机理;丹参、白茅根、益母草、茜根为活血化瘀之品,伍以白芨,活血止血而不留瘀,有利于血尿的消除;牛蒡子、鱼腥草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功,配伍于活血化瘀药之中,可预防毒瘀互结,以防疾病缠绵转为慢性。

药理据近年有关资料报道,生黄芪、土茯苓、鱼腥草、益母草、茜根有消蛋白尿之功用。白茅根能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改善肾血流,使肾素产生减少,具有降压利尿、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减少蛋白的排出。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本方重用土茯苓,源于任继学教授之经验。

方八三仁汤加味

出处《中国中医急症》

组成杏仁15克,白豆蔻15克,薏苡仁20克,半夏15克,川朴15克,通草10克,滑石15克,竹叶20克,石苇30克,白茅根30克。

功用宣畅气机,湿热分消。

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方解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白豆蔻芳香苦辛,能宣中焦;配半夏、厚朴苦温除湿,恢复中焦升清降浊之职;薏苡仁甘淡,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石苇甘苦性凉,清肺金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白茅根味甘性寒,能透郁热,导热下行,清上通下,凉血止血。

药理现代药理证实,薏苡仁可增强体液免疫,促进抗体产生。石苇具有抗组织胺作用和利尿作用。白茅根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通透性,利尿、消蛋白。厚朴煎剂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等均有抑 *** 用。通草可增加尿中钾离子的排出量,从而发挥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九枇杷叶煎

出处《河北中医》

组成枇杷叶15~30克,北杏仁、焦栀子皮、淡豆豉、通草12~15克,茯苓皮20~30克,滑石25~30克,薏苡仁18~30克。

功用肃肺化气,行水消肿。

主治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方解方中杏仁、枇杷叶辛开苦降,能使壅塞之肺气得以宣通,清肃之令行,三焦水道通畅无阻;栀子、豆豉能“宣其陈腐郁结”(王孟英语),清泄郁热,和中化浊;配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等淡渗而性凉,使气化湿除,溺畅肿消。

药理药理研究表明,枇杷叶、栀子有抗菌消炎作用。通草可增加尿中钾离子的排出量而利尿。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调节机体水盐代谢。薏苡仁增强机体免疫力。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