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丸的功效及治疗范围有哪些?

植物种植011

天麻丸的功效及治疗范围有哪些?,第1张

天麻丸的功效及治疗范围有哪些?
导读: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菝葜科  Smilacaceae  菝葜属别名:光叶菝葜  土茯苓   白余粮   草禹余粮  刺猪苓  饭团根  狗郎头  狗朗头  狗佬薯  光菝葜  红萆薢  红土苓  鲎壳藤  花萆藤  花

土茯苓

Smilax glabra Roxb

菝葜科  Smilacaceae  菝葜属

别名:光叶菝葜  土茯苓   白余粮   草禹余粮  刺猪苓  饭团根  狗郎头  狗朗头  狗佬薯  光菝葜  红萆薢  红土苓  鲎壳藤  花萆藤  花萆薢  花藤  尖尾叶  金刚豆藤  金刚藤  进山虎  久老薯  蓝果土茯芩  冷饭头  冷饭团  冷饭陀  龙须菜  马甲簕  毛尾薯  绵鼻子藤    山归来  山奇良  山奇量  山尾薯  山遗粮  山遗量  山猪粪  十八陀  土萆薢  土茯芩  土苓  仙人换  仙遗粮  硬饭头  禹余粮  菝葜  草禹馀粮  光滑菝葜  光叶葜菝  九牛力  冷饭藤  千尾根  山地栗  土伏茯  土伏苓  小白土茯苓  羊舌藤  硬板头  硬饭团  禹馀粮

目录 1 拼音 2 《局方》卷一之骨碎补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25 注意 26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之骨碎补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博济》卷一之骨碎补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 *** 7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 *** 8 《圣济总录》卷一五○之骨碎补丸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 *** 9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 *** 10 《圣惠》卷二十一之骨碎补丸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 *** 11 骨碎补丸说明书 111 药品名称 112 剂型 113 骨碎补丸的药理作用 114 骨碎补丸的适应证 115 注意事项 116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117 专家点评 1 拼音

gǔ suì bǔ wán

2 《局方》卷一之骨碎补丸 21 处方

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威灵仙(去苗)半两,缩砂仁半两,地龙(去土,微炒)2钱半,没药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

22 制法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局方》卷一之骨碎补丸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2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25 注意

妊娠不宜服之。

26 摘录

《局方》卷一

3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之骨碎补丸 31 处方

骨碎补(炒)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肉豆蔻(去壳)2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杜仲(去粗皮,锉,炒)1两,山芋1两,五味子(炒)1两,牛膝(去根,酒浸,焙)1两,山茱萸1两,独活(去芦头)1两,芎藭3分,黄耆(锉)1两半。

3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之骨碎补丸主治骨极。腰脊痛,不能久立,发堕齿,槁,手足疼甚。

3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4 《博济》卷一之骨碎补丸 41 处方

威灵仙半两,草乌头半两,白附子1两,荆芥1两,仙茅1两,川羌活1两,紫花白术1两,防风(去头)1两,金毛狗脊(去毛)1两,茯苓(去皮)1两,九节石菖蒲1两半,干姜1两半,白牵牛1两半,威灵仙2钱,何首乌1两,苍术1两。

42 制法

上药各要新好者,洗择净,并生用,焙干,细辛为末,以白生沙蜜和为剂,炼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43 功能主治

《博济》卷一之骨碎补丸主治风虚攻疰,元气耗损,遍身筋骨疼痛,坐卧不能,饮食减少,行步无力。

4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20丸,冷水送下,不嚼;妇人月候不通,红花酒送下。半月见效。

45 摘录

《博济》卷一

5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 51 处方

骨碎补2两,补骨脂2两,熟地黄2两,川当归2两,续断2两,石楠叶2两,黄耆2两,石斛2两,牛膝2两,杜仲2两,萆薢2两,附子(炮)1两,白芍药1两半,川芎1两半,菟丝子1两半,沙参1两半,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独活1两半,天麻1两半。

5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53 功能主治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主治久漏疮,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

5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盐汤送下。与大偻丸同服。

55 摘录

《准绳·疡医》卷二

6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 61 方名

骨碎补丸

62 组成

骨碎补(去毛)1两半,威灵仙(洗,焙)2两,草乌头(炮,去皮)2两,天南星(炮)1两,地龙(去土,炒)1两,自然铜(煅,醋淬)1两,木鳖子(去壳)1两,枫香脂1两,没药(研)半两,乳香(研)半两。

6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主治风毒走注疼痛。

6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丸,空心温酒送下。

65 制备 ***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 71 方名

骨碎补丸

72 组成

骨碎补(炙去毛)3两,败龟(醋炙)1两,虎骨(酒炙)1两,泽兰叶1两,山芋1两,白薇1两,自然铜(煅,醋淬7遍)1两,山茱萸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切,焙)半两,熟干地黄(焙)半两,五味子半两,干姜(炮)半两,肉苁蓉(切,焙)3分,白槟榔(生,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肉豆蔻(去壳)2枚。

7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之骨碎补丸主治一切金刃伤,及筋骨风冷所中疼痛。

7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欲作散,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并空心、日午、临卧服。

75 制备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济总录》卷一五○之骨碎补丸 81 方名

骨碎补丸

82 组成

骨碎补1两,木鳖子(去壳)1两半,乳香(研)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木香1两,没药(研)1两半,甜瓜子(炒)1两1分,自然铜(煅,醋淬7遍)1两,干漆(炒烟出)1两半,苍术(米泔浸,锉,炒)1两半,芫花(醋半升浸1日,炒令焦)1两,干姜(炮)1两,血竭(研)1两。

8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五○之骨碎补丸主治妇人血风攻身体疼痛,手足??痹,筋脉拘急,或时寒热,经脉不调。

8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10丸,空心温酒送下,醋汤亦得,日3次。

85 制备 ***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 91 方名

骨碎补丸

92 组成

骨碎补2两,补骨脂2两,熟地黄2两,川当归2两,续断2两,石楠叶2两,黄耆2两,石斛2两,牛膝2两,杜仲2两,萆薢2两,附子(炮)1两,白芍药1两半,川芎1两半,菟丝子1两半,沙参1两半,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独活1两半,天麻1两半。

93 主治

《准绳·疡医》卷二之骨碎补丸主治久漏疮,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

9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盐汤送下。与大偻丸同服。

95 制备 ***

上为末,炼蜜为丸。

10 《圣惠》卷二十一之骨碎补丸 101 方名

骨碎补丸

102 组成

骨碎补1两,桂心1两,狗脊1两,木香1两,仙灵脾1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威灵仙1两,山茄子1两,当归1两,甜瓜子3两,补骨脂1两(微炒),麻黄3分(去根节),白附子1两(炮裂),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干蝎半两(微炒),天南星半两(炮裂),自然铜1两(研细),芎藭3分,没药半分,赤芍药3分,朱砂半两(研细),白花蛇肉2两(酒浸,炙令黄),羌活3分,白芷3分,甘草半两(炙令赤,锉)。

103 主治

《圣惠》卷二十一之骨碎补丸主治一切风毒走注疼痛。

104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05 制备 ***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骨碎补丸说明书 111 药品名称

骨碎补丸

112 剂型

水丸剂,每瓶60g

113 骨碎补丸的药理作用

主要有镇静、镇痛、抗炎、促进RNA、DNA的合成,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等作用。

114 骨碎补丸的适应证

主要用于治疗颈椎、腰椎、足跟、四肢关节骨质增生、慢性劳损性腰背痛、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性低钙抽搐症等病。

115 注意事项

肝肾阳虚或关节红肿者忌用。

116 骨碎补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2次/d,早晚饭后各服6g,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需服1~3个疗程方能取得显效,连续服用3个疗程效果更佳。肝肾阳虚,或关节红肿者忌用。

117 专家点评

  甘味药物是很多人都常用的药物之一,甘性的药物是有很多种类的。其实甘性药材的主要功效是什么样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作用1、甘温补气

 此法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导致的各种病症,临床往往出现四肢倦怠,院腹胀满,食后纳呆,大便溏泄,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或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泻 脱肛 ,或子宫下垂,或长期低热等症。遇此即用甘温之品,健脾益气,补脾胃之不足。常 用药 如炙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甘草等。方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益气可生血摄血,益气亦可生精,益气还可扶正以去邪,甘温补气之法,化裁活用,用药中的,是治疗慢性 疾病 的王道之法。

 作用2、甘寒养阴

 用于脾气不亏,胃阴不足之证,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 养胃 阴,在用药模式上以清养、滋养为主。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甘寒之品常常治疗口干舌燥,胃脘嘈杂,不思饮食,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口舌溃裂,干呕呃逆,胃中灼热而痛,皮肤干燥,肌肉消瘦或干瘪无力,舌质红,苔少,或舌心无苔或绛舌,脉细数或弦数等各类 消化 系统疾病。仿叶天士甘寒(甘凉)滋润之法,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生地、玉竹、莲子肉等,常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等。

 作用3、辛甘化阳

 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而内有阴邪之证。本证常由脾胃气虚而水液运行失常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伤害脾阳所致。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胃虚寒证。此法治疗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纳食减少而腹胀怕冷,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兼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胃脘有振水音,或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等各类病证,治宜辛甘化阳,温运中阳,常用药如桂枝、干姜、白术、甘草、大枣等,方如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理中汤等。

 作用4、酸甘化阴

 适用于胃阴不足而致的脘腹疼痛症。从五味所入而言,酸入肝,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又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脾胃病,可以养阴益胃。现代药理研究酸味药有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的作用。此法用于中焦营阴虚弱的胃脘疼痛,肝胃阴虚的消渴,四肢拘急疼痛等病证。常用药物有白芍、乌梅、木瓜、甘草、怡糖、大枣等,临床常以仲景的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

 作用5、甘缓和营

 适用于中焦营阴失和,阴阳两虚之证。本证常由于病久不愈,阴阳失和而导致中焦阳气不足而阴无以化,营阴不足而阳无以运。症见脘腹疼痛隐隐,痛有规律,或夜半而痛,或空腹饥饿而痛,时常畏冷, 舌质淡嫩,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濡弱。此法实际是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的合法以图阴阳并补,调理脾胃,缓急止痛。叶天士治疗此类病人,用甘缓之法,建中汤类调治,临床运用,实有良效,如《临证指南医案》说:“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甘以缓之,是其治法,归建中汤”。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寒性的 胃溃疡 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运用此法效果肯定,常用黄芪、桂枝、炙甘草、当归、白芍、高良姜、香附子,临证化裁,屡试不爽。

 作用6、甘热祛寒

 从甘味药的配伍特点看,还可以甘热相配来治疗各种脾胃虚寒病,只是此法已不属于补法。先圣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甘热相配以缓寒盛里急。方如大建中汤,人参、胶饴建中缓急,配辛热之川椒、干姜以散里寒;又如用大乌头煎治寒盛 腹痛 、乌头赤石脂丸治阴寒胸痛、乌头汤治阴寒 脚气 疼痛,均配以白蜜而甘热驱寒。常用来治疗寒积腹痛等病证。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 五行 属土 ,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

 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 方剂 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 中医 的人都知道,在 中药 组方中,使用频率更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 解毒 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中药列表

 阿胶(驴皮胶、傅致胶、盆覆胶)

 味性:甘,平。归经:肝;肺;肾经。 滋阴 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 咳嗽 ,吐血,衄血、便血,妇女 月经不调 ,崩中,胎漏。

 八宝镇心丹(大叶沿阶草、褐鞘沿阶草)

 味性:甘,平。定心安神,止咳化痰。主治心悸,心慌, 风湿 性 心脏病 , 肺结核 ,慢性支 气管炎 。

 八哥(寒皋、鸲鹆、花鹆、哵哵鸟)

 味性:甘,平。下气,止血。治久嗽,呃逆, 痔疮 出血。

 八角乌(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味性:辛、甘、微苦,凉。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乳腺炎 ,痈疖肿毒。

 八月札(燕蓄子、畜蓄子、拿子、桴棪子、覆子、木通子、八月瓜、八月炸、野毛蛋、冷饭包、野香蕉、羊开口、玉支子、腊瓜、畜葍子、八月楂、压惊子、预知子、八月果、百日瓜、牵藤瓜、拉拉果、野香交)

 味性:甘,寒。归经:肝;胃经。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治肝胃气痛,胃热食呆,烦渴,亦白痢疾,腰痛,胁痛,疝气,窟经,子宫下坠。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味性:甘,平。归经:归心、肝、大肠经。润肺,止咳,化痰,下气。治虚劳咳嗽,心腹逆闷。

 巴东岩白菜(岩白菜[湖北巴东]、岩白菜、石白菜)

 味性:味甘;性凉。 补肾 ;明目;调经。主目昏多泪; 肾虚 腰痛;月经不调

 巴戟天(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巴戟、兔子肠、巴吉天、戟天、巴戟肉、猫肠筋、兔儿肠)

 味性:辛甘;温。归经:肝;肾经。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巴茅根(大茅根、野苇子、红紫)

 味性:甘,凉。 清热 活血。主干血痨;潮热;产妇失血口渴;牙痛

 芭蕉根(芭蕉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胃;脾;肝经。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芭蕉花

 味性:甘谈微辛,凉。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

 芭蕉叶

 味性:甘淡,寒。归经:心;肝经。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 中暑 ,脚气,痈肿热毒, 烫伤 。

 芭蕉油(芭蕉汁、芭蕉树水)

 味性:味甘;性寒。归经:心;肝;胃经。清热,止渴,解毒。治热病烦渴,惊风, 癫痫 ,高 血压 头痛,疔疮痈疽,汤火伤。

 芭茅(竿青、竿芒)

 味性:甘;淡;平。清热通淋;祛风和湿。主热淋;石淋;白浊;带下;风湿痹痛

 芭茅果(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

 鲃鱼(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味性:味甘,性热。补肾阳;壮腰膝。主肾虚阳萎;腰膝酸软

 菝葜(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王瓜草、金刚骨、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霸王力、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

 味性:甘,温。归经:肝;肾经。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

 菝葜叶

 味性:甘;性平。治风肿,疮疖,肿毒,臁疮,烫伤。

 白八角莲(血丝金盆、鬼臼、九臼)

 味性:味甘;苦;性平。滋阴补肾;清肺润燥;解毒消肿。主劳伤筋骨痛;阳萎; 胃痛 ;无名肿毒;刀枪外伤

 白背三七(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大绿叶、接骨丹、枪刀药、清心菜、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磊救驾、玉枇杷、金丝枇杷、白东枫、厚面皮、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晕病药)

 味性:甘,凉。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治支气管炎,肺结核,崩漏痈肿,烫伤。跌打损仿,刀伤出血。

甘性食物推荐

 蔬菜类:苦菜、苦瓜、蕹菜、西红柿、茭白、蕨菜、瓠瓜、冬瓜、黄瓜、慈姑、竹笋等。

 瓜果品类:西瓜、甜瓜、香蕉、柿子、桑葚、柚、荸荠等。

 水产类:紫菜、海带、田螺、蟹、蛏肉、藕等。

 调味品类:淡豆豉、酱、食盐等。

 酸性还是甘性或者碱性食物的分析

 (1)大部份的 动物 性食物,属於酸性食物。

 (2)大部份的谷类,部份的坚果类,属於酸性食物。

 (3)多数的蔬菜类、水果类、海藻类属於碱性食物。

 (4)食用醋和酸味水果所含的醋酸、苹果酸、柠檬酸等进入体内吸收后,胰脏、胆汁、肠液就以碳酸钠中和,再被吸收入肝中,很快的燃烧掉,对人体几无影响,故不列入酸性食物。

 (5)柠檬、橘子、醋的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归为碱性食物。

 (6)南瓜子、葵瓜子、杏任、腰果、芝麻、核桃属於碱性食物。

 (7)烘烤过的面包、全麦面包、小麦胚芽、糙米、等全谷类食物酸度较精制后明显减少。

药物的性甘和性寒的区别

 中药上讲究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某一种药,从四气上讲,可以性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寒是针对性热,性温是针对性凉,具体什么意思可以看看中医药的书,网上也有;某一味药从五味上讲,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性甘属于四气,性寒属于五味上的讲法,这是二者本质上的区别

猜你感 兴趣 :

1 更好的养胃食疗

2 甘味药物的主要作用

3 什么是新药 新药的开发途径

4 藏药药物技术论文

5 东阿阿胶的功效作用

土茯苓1 土茯苓1的功效介绍: 土茯苓 (《滇南本草》)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陶弘景),革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仙遗粮(《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会编》),冷饭团(《卫生杂兴》),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纲目,),山牛(《本经逢原》),冷饭头(《生草药性备要》),山归来(《有用植物图说》),久老薯(《广西中兽医药植》),毛尾薯(《中药材手册》),地胡苓、狗老薯、饭闭根,硬饭头薯(《广西中药志》),土苓(《四川中药志》),山遗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狗朗头、尖光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 植物形态土茯苓攀援状灌木。 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 茎无刺。 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 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 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土茯苓,又名:红土苓。 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 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 气微,味甘淡。 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 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 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 纵切片常见花纹。 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 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 下列几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 ①暗色菝葜,产四川,又称白土苓。 ②无刺菝葜,其根茎在 *** 作土茯苓用,在云南则为红萆薢,参见红萆薢条。 ③防已叶菝葜,产 *** 。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图经》:味甘,性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涩。 ③《纲目》:甘淡,平,无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纲目》:为阳明本药。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用主治-土茯苓1的功效解毒,除湿,利关节。 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 ①《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②《本草图经》:敷疮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 ④《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 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 解汞粉、银朱毒。 ⑤《本草正》:疗痈肿、喉痹,除厨身寒湿、恶疮。 ⑥《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⑧《陆川本草》:治脚气。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胃气痛,肾炎。 ⑩《江西草药》;杀虫解毒。 治瘰疬,小儿疳积。 ⑾《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O.5~1两。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肝肾阴亏者慎服。 ①《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②《纲目》:服时忌茶。 ③《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选方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滇南本草》) 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 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 (《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 水煎服,白糖为引。 (《江西草药》) ④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 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 (《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 (《滇南本草》) ⑦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 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 忌铁器、发物。 (《积德堂经验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 水煎,当茶饮。 (《江西草药》) ⑨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 (《滇南本草》) ⑩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 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⑾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 (《浙江民间中药》) 临床应用①防治钩端螺旋体病㈠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 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 ㈡治疗:土茯苓2两(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3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 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 平均住院时间3.6天。 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1两煎服。 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 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 治疗14例,失败4例。 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 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 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②治疗梅毒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 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 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 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 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 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③其它㈠防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6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 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 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㈢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 退肿作用较好,肚后,小便增加。 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㈣治疗须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