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后劲 霍林郭勒 市场调节 那么多人 入迷 罗红霉素 提过

辣椒种植  无花果种植莲藕种植野菜种植太子参种植羊肚菌栽培猕猴桃种植香菇种植金针菇种植银耳栽培木耳种植

远离尘嚣:云南阿瓦山旅游指南

发布时间:2023-12-26   来源:ssss   标签:佤族 白族 镇康 苗族 傣族 点击:4
内容提要:简介: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的边境县,属思茅地区管辖。位于该省西南部,西邻缅甸。县城位于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是云南省的“雨城”。阿佤山不是特定的山,是指云南西南部的思茅(现改名普洱)和临沧地区佤族聚居的山。这些连绵起

远离尘嚣:云南阿瓦山旅游指南,第1张

简介: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的边境县,属思茅地区管辖。位于该省西南部,西邻缅甸。县城位于横断山脉纵谷区的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是云南省的“雨城”。

阿佤山不是特定的山,是指云南西南部的思茅(现改名普洱)和临沧地区佤族聚居的山。

这些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清澈的水和诱人的青山。

山里有世外桃源般的佤族村落。淳朴善良野性的佤族,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无论魏晋。

远离喧嚣的生活

像是很久以前的化石,阿瓦山沉睡在西南方,远离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嚣,没有汹涌的人潮,古老而悠闲。

这样的地方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居所。

这样的生活民族,将帮助现代都市人理解生活的真谛。

难以割舍佤山的真实与阳光

像仙境一样美丽

四岗里和沧源岩画:揭开佤族文化的迷雾

攻略:四岗里溶洞景区距离沧源县城27公里,门票50元。山洞比较滑,注意穿防滑鞋。沧源岩画谷风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沧源以北20多公里的莱蒙乡。门票15元。

从班考村穿过国画长廊峡谷和东宗林景区,大片的甘蔗林和芦苇荡铺就了一条长达千米的木栈道。漫步中,抬头看看峡谷两岸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丹青岩画,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半考寨入口要买20元(含国画峡谷)的门票,但村口经常没人收钱。

瓦村:原始的诗意栖居地

佤族禁忌:忌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避免赠送辣椒和鸡蛋;避免随意进入木鼓房;女孩子忌讳的装饰品;禁止客人坐在鼓上或在家由女人数钱;如果门前放了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外人禁止入内。

祭品,寺庙,宝塔,教堂:尊重所有的事物和精神。

攻略:广韵佛寺,位于沧源县,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融合了汉、白、瓦、傣等民族的佛教文化,在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入场。

耿总佛寺位于耿马县城郊,又称观眠寺,是耿马南传佛教最高级别的寺庙。

存放在县文管所的沧源木鼓,由坚硬的红发树干雕刻而成,内部被掏空成两半。分别叫公音腔,公音重,元音清脆。它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简朴的生活

阿婆载歌载舞,释放野性之美。

攻略:节日的佤族山寨里,随处可见佤族的歌舞。在通常有佤族餐馆的地方,如翁丁村、立新村和落水洞,也有很多佤族歌舞表演。甚至在县城,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中心广场唱歌、唱歌。沧源本地出版的《加林赛》 VCD和DVD,里面收录了十几首新编的佤族歌舞,非常漂亮粗糙。那些歌,一听就能唱,但永远不会忘记。它们是当地最好的纪念品。

“摸你黑”,佤族的狂欢。

攻略:“摸黑嘉年华”每年五一期间在佤族聚居的沧源、西盟、耿马等县举行。使用的黑泥由政府统一调配和提供,各地游客可自由参与。伴随着木鼓祭祀、野牛祭天等传统活动。

半老大山,云海好壮阔。

攻略:在冬天,你可以在艾捷拉山的所有高处,甚至在郊区,看到云海的持久奇观

佤族美食指南:在佤山做客,热情迎接你的是“不来强”水酒和腐鸡饭,不醉不归。这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耿马、沧源等镇上的风味餐馆很少设在街边,而是设在山上、水边、田里、村里。在装修原始古朴、风情浓郁的佤族、傣族、拉祜族、景颇族的餐厅里,味道正宗、就地取材、味道鲜香的民族特色美食,配上青山绿水、潺潺溪水,仅仅一顿饭就已让你彻底回归自然,流连忘返。

阿佤山旅游小贴士

平民住宅

阿瓦山区其他著名景点

石布赫达洞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小芒关岩画群:在距离耿马县城26公里的小黑河畔八大山脚下,展示了几千年前的文化历史,反映了耿马先民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它是目前云南发现的最大的洞穴遗址。

沧源天坑:位于沧源崖谷景区中部,天坑深235米,周长720米,直径200多米。呈管状,垂直于底部,生长着桫椤、董掌等珍稀动植物。7个天坑均匀分布在同一水平线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天坑群,确定为云南第一天坑。

半列风景区:位于莱蒙镇,有茂密的热带雨林,翻滚的溪流和瀑布,美丽的高山湖泊,是避暑的理想去处。

拉蒙河风景区:位于闫帅镇,以其丰富多彩的植物和花卉,陡峭的峡谷岩画,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而闻名。

瓦山天池:位于西盟县城之巅,海拔2000米,并非高原断湖,而是由一股小泉流入山中,雨季积水而成。它的水面宽度仅次于昆明的翠湖。池水与绿树相互交融,烘托自然生态,形成一片宁静美丽的风景。

专长

耿漆盒、勐撒蒸酵素茶、砂锅、莱蒙香米、沧源牛干巴、牛萨皮、小米豆、甘蔗、红糖、菠萝蜜(牛肚果)、咖啡、辣椒、橡胶、普洱茶。

增城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增城旅游景点排名如下:白水寨风景区、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增城文化公园、二龙山花园等。

1、白水寨风景区

白水寨风景区是广州市增城区著名景点,北回归线穿越其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瑰丽翡翠。景区内崇山峻岭,群峰挺拔,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9座,其中最高峰为海拔约1088米的牛牯嶂,山体高大、山势险峻、线条挺直,集雄、奇、险、秀于一身。

2、何仙姑景区

何仙姑景区又称小楼仙源,是增城八景之一,由何仙姑家庙、庙顶仙桃、仙姑井、黄岩仙洞、何仙姑塔、何仙姑钟楼、千年仙藤园、吉洲岛及何氏梓里村、仙桂村等名胜景点组成。

3、小楼人家景区

小楼人家景区总面积20000亩,有机结合了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农耕文化,是融历史文化古迹、都市农业生产基地、滨水休闲、农耕文化展示、农家乐、商贸古村落以及山林公园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区,也是增城最好玩的地方之一。

4、增城文化公园

增城文化公园是融历史文化、滨水休闲、音乐文化展示、商贸品味于一体的城市旅游区,也是增城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公园包含增城广场、增城荔枝文化公园、增城公园三大部分,让游客展现自我魅力的乐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回归大自然的名人林。

5、二龙山花园

二龙山花园自然条件优越,森林生态环境良好,山间灌木丛生,古树成荫,山间流水潺潺流淌,原始气息浓厚,拥有古梯田、瀑布、山涧、古树林等自然风光,是增城最美的生态旅游地之一。

西昌市十大旅游景点

西昌市十大旅游景点如下:

1、茅坡樱红旅游景区位于西昌市樟木箐乡丘陵村。

2、安哈彝族旅游景区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腹地,是国家4A级景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

3、邛海泸山景区位于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境内。景区与西昌城区连成一体,组成了国内不多见的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居环境。

4、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享有“功勋塔”之称的老3号发射工位已功成身退。老3号发射工位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揭开了我国卫星通信的序幕。

5、红莓人家农家乐位于西昌市兴胜乡团结村,是一家以农业生产、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产型生态农庄。

6、 西昌龙泉人家-书夫彝寨旅游区位于西昌市黄水乡双龙村4组。

7、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红、黄、黑彝族三原色的特色装饰。

8、凤凰葡园:西昌乡村八景之一。

9、“百花深沟”景区以马道镇茶马古道文化为基础,以当地的消费水准为标准,以大众消费习惯为消费方式。

10、建昌古城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全市。西昌的古遗址主要有聚落遗址、城址、窑址和矿冶遗址四类。

以上序号没有排名的意思,仅为部分旅游地点,可供参考。

临沧旅游攻略必去景点

临沧旅游攻略中必去景点有在: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崖画、勐董景区、鲁史古镇、孟定洞景佛寺。

1、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漫湾电站附近大朝山电站西岸的临沧境内,紧靠214国道。临沧邦东公路直达景区腹地,在临沧市东面,澜沧江西岸,临翔区城东北,直线距离19千米。

2、沧源崖画

位于临沧市沧源县勐来乡崖画寨,沧源崖画历史悠久,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崖画之一。目前发现的崖画群共15处,古崖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佤族远古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动。

3、勐董景区

位于临沧市沧源县佤山风景名胜区,以秀丽的勐董坝为中心,四周群山环绕,有广允缅寺、芒法白塔、抗英纪念碑、佤族风情度假村等景点。广允缅寺位于沧源县勐董镇大街北侧,俗称学堂缅寺,建于清道光年间。

4、鲁史古镇

位于临沧市凤庆县东北部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鲁史,原称阿鲁司,历史上由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成。这里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是当时通往昆明、丽江、西藏,到印度、缅甸的重要驿站。

5、孟定洞景佛寺

位于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洞景寨,它的建筑结构及陈设属南传上座部佛教山林派,因埋藏释迦牟尼舍利子而闻名东南亚。大殿内有释迦牟尼金色大佛1尊及弥勒睡佛22尊,神采各异。

云南临沧旅游必去的景点

云南是一座优美的城市,来临沧旅游必去的景点推荐翁丁村,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原生态的村落和古建筑。我在去年的6月份去云南出差游览了翁丁村,最大的感受是:环境宁静优美,整个人轻松解压。下面,随我一起来看看~

翁丁村

景点介绍

翁丁村,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村域面积63平方千米。

翁丁村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村落格局和建筑价值,是恢弘的佤族司岗里史诗的完美呈现。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最为神秘的吸引力,也许就是任何人都要洗耳恭听的村寨心脏——寨桩、寨心、司岗里。

景点位置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

门票成人票50元

入村路线

沧源县城——翁丁

从县城至翁丁33公里,可在广允路农村信用社前乘坐专线,途经耿沧二级路、314省道、南立线,沿线耗时1个小时到达翁丁村

佤山机场——翁丁

沧源佤山机场距离翁丁66公里,1个半小时可到达,可从机场乘坐机场大巴至勐甘,后换乘沧源县城——翁丁客车到达翁丁村

村内导览

旅游线路1:寨门——广场——陈列室——佤王府——寨桩——人头桩——龙潭——2号摄影点——1号摄影点——拉木鼓处

旅游路线2:寨门——寨主家——1号摄影点——2号摄影点——人头桩——墓地——寨桩——佤王府——木鼓房——陈列室——广场

特色美食

1、佤族粑粑:粑粑佤族叫“不勒(nblāeh)”。做法:头晚上用冷水将糯米浸泡,第二天一早用木甑把它蒸熟,用竹饭勺捞出放在舂碓里,把事先舂好的苏子或者芝麻抹在舂碓和舂棒上,使劲舂,边舂边翻,直至舂细,捞出放在簸箕上撒适量的苏子面,揉成长条形后用手扭成一个个小碗口大的团子,再用手按扁,修边成圆形状,用芭蕉叶包好,隔天就可以取出来在火塘边烘熟就食。

2、火焐肉干巴:佤族杀牛或猎获麂子、马鹿,除了当时吃新鲜肉外,一般都留一些肉挂在火炕上做干巴。吃时把它焐在火灰里,闻到香味时取出,在舂碓里将花椒、辣椒、盐巴、姜、味精舂细,然后把山上采来的几片槟榔叶切细并与用火灰焐熟且已小块小块撕好的干巴一起放进舂碓舂细,便可以食用了。

推荐游览项目~建筑特色推荐

村落建筑风格统一,为全木结构茅草房,分为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民居落地房、干栏式房屋及附设建筑粮仓房、木鼓房、撒拉房、梅依吉祭祀房以及寨门等建筑构成佤族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特色浓郁,民族文化深厚,值得游览。

村寨内部分布有寨心,寨心是举行祭祀活动、节庆活动的场所;牛头桩多集中立于寨门前入村道路两侧及民俗广场;女神腾图柱立于民俗广场西南侧,其造型似高举双手站立的女神,柱顶端牛角形木柱上不同的圆点,表示天上的星辰和多依花,中部倒三角形的图案表示项圈,竖条表示衣服,横条表示腰圈,倒三角形图案组合表示裙子花纹,是佤族先民原始祭祀崇拜的图腾标记。

红色乡村旅游景点有哪些?

一、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

该纪念馆是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总共分为6个部分,分别为战前形式、运筹帷幄、战役过程、受降仪式、制胜法宝及战役意义。其中,照片和76张、板块17张、场景4个、新四军战士群雕1组、沙盘模型1个、视频2个。纪念馆陈展面积近500平方米,以照片、实物、油画、场景、微**等形式,展示了高邮战役全过程。

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该纪念馆基本陈列陈展面积达4492平方米,展线998米;展览空间分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展览区域,二层主要为专题展区和多媒体互动展区。

三、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

中国***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纪念馆藏有文物1170件,其中一级藏品100件,内有当年周恩来、董必武、廖承志、邓颖超等从1942年5月一直带在身边阅读的毛泽东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还有1946年叶剑英、李克农、徐冰在北平军调部工作时,赠送董必武的一只刻有《兰亭集序》的铜墨盒,上面并刻有上、下款。

四、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而修建的,融展览馆、影视馆、全景画馆于一体。其展览馆共分3个展室,第1展室主要介绍"大战前的态势"和"光辉的序幕战"--英勇顽强的淮河阻击战、艰苦卓绝的临沂反击战、悲壮惨烈的滕县保卫战。第2展室介绍的是"辉煌的台儿庄歼灭战"。第3展室介绍的是"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和"日军暴行"以及"台儿庄大捷的巨大影响"。

五、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井冈山位于吉安市境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既可看到红色革命遗迹,也可欣赏到绿色的自然风光。景区内分为11大景区,比较核心的是茨坪、黄洋界、主峰、杜鹃山(笔架山)和龙潭。

井冈山被誉为“共和国的奠基石”。至今仍完好保存着黄洋界红军哨口、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四军军部旧址、红四军军械处旧址、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旧址、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等1 0 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其中2 1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是哪个城市的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名族风俗呢。。。我这里有个,不知道你要不要?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绍兴民风习俗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新年新岁

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古称"元旦",又称"新正"、"大年初一",为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放开门爆竹 俗称"放开门炮仗"。旧时,此举寓有驱邪除疫和"高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且有"早放(爆竹)早发(财)"之说,故从凌晨三四时开始,爆竹声即此起彼落,比户不绝,以增添新春喜庆气氛。

贴春联 绍俗家家户户贴春联,有"元旦书红,万事亨通","新正开笔,诸事大吉"之说。旧时,春联多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套语。如今,春联仍书吉语,但内容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接神 旧时,放开门炮仗后,即于厅堂置汤团、茶叶、水果等供品,家长率家人整肃衣冠拜天地菩萨、灶司菩萨等,祈求神灵保佑,新年万事大吉。如今,此类寓美好祝愿于偶像的迷信习俗已经少见。

吃福橘、汤团、如意糕和喝元宝茶 旧时,大年初一起床后循俗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之食物)后方可开口说话。如今,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新正,主家习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拜年 又称"拜岁"、"叩岁"、"贺新年"。旧时,男主人先率晚辈入本族宗祠祭拜列祖列宗,随即返归自家厅堂叩拜除夕所悬先祖遗像。然后,晚辈按辈份、排行,依次叩拜尊长。晚辈向尊长祝福,尊长回施教诲及祝愿。最后,晚辈间交拜贺年。其时,子弟一边鸣锣击鼓(俗称"敲年锣年鼓"),一边绕圆圈行走,以相娱乐。如今,拜年遗风犹存,但礼仪大为简化。

正月初二起,携桂圆、荔枝、美酒、白糖和糕点等礼品走亲访友,巷贺新禧。亲友则以酒菜盛情款待,改日再行回拜之礼。此俗大抵以早为敬。1950年起,人民提倡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慰问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联欢会、联谊会与文娱表演及体育竞赛等。

走喜神方 正月初一开门出行,旧有"走喜神方"之俗。行前,须从历本寻出喜神所在方向,后循此方向而行。如历本言"大利东北,不利西南",则自家门出发,向东北方向进发,而不朝西南方向举步,以此求得喜神护佑,获取佳运。此俗今废。

数罗汉 旧时,有于正月初一到府城开元寺数罗汉之俗,意在卜全年凶吉,且为自娱。开元寺罗汉时,须按先跨入罗汉堂之脚,确定数罗汉方向。若左脚先跨入,则自左至右按本人年纪岁数,一岁一尊,数至与已岁数相同之罗汉,即以其名号、神态卜新年之未来。如是长眉罗汉,便为长寿;如是伏虎罗汉,则身体健壮。

赶鸡睡 实系"赶紧睡"谐音,意指正月初一夜须提早上床安睡。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庆特早,小孩亦因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故晚饭后即提前将家禽赶进埘舍,早早关门安歇。此俗沿袭至今。

禁忌 春节期间,为求吉利而忌讳甚多。如忌扫地、倒垃圾,怕扫除和倒掉财气与运气;忌动用刀、剪,怕遭皮肉病痛之苦;忌食稀饭及汤,以防出门遇雨;忌打破碗、盆等器皿,怕破财,倘有失手,则须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借以消灾自慰,还忌吵嘴,忌倒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灵。最忌讳提及"死"、"穷"等字眼。大人怕小孩多嘴失言,多于年内即行训诫,并张贴写有"童言无忌"、"百无禁忌'字样之红纸条。此类忌讳多带迷信色彩。以上禁忌之俗,今已逐渐淡化。

吉语求乞 往昔,绍兴有谚云:"讨饭是年初一到年三十夜"。乞丐于春节期间,以"送摇钱树"、"跳泥神"、"跳黄牛"、"羊扫地"、"讴顺流"等方式求乞。"讴顺流",通常为两丐合演,一人提竹篮,另一人捧巨型纸质"金元宝",于户主门前,抛接"金元宝"。

五路日 五路者,五路财神也,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诞日。是日,商家均有接财神之举,祈祷财运亨通,利市百倍,并自此日起开门营业。一般人家,亦有供奉财神者。此俗今废。

迎春 绍俗重农桑,每于立春前一日举行迎春牛活动。是日,"自府县以下之官吏,均高车大马而出","备有春牛太岁",以"占来岁农事之如何"。春牛有鼓乐前导,差役鸣锣开道,旗伞仪仗相随,太守或知县辈"父母官""持竿而驱行",地方士绅鱼贯相送,观者如潮。及至农村,农民笑脸拱手相迎,以迎接"父母官"所送春牛,作为农事伊始标志。自此,农民结束春节期间娱乐,着手备耕生产。

在绍兴府城,则"于立春前一日,府县粮捕厅各官皆朝服仪从,出五云门迎春于东郊,舁芒神土牛入城,置府署。土牛之色依钦颂历本所载《春牛图》而画,黄为谷,赤为日,青为风,黑为水,以占水旱丰歉。迎春之次日,击碎春牛,乡人拾其土块归而藏之,冀得畜牧神植之兴旺。"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 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我是这个回答的正版,有复制的别选他。这个弄得我很辛苦,麻烦选下答案,谢谢。。。。。。

傣族编辑本段 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则除了互相祝福外,还互相泼水为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届时五洲四海的宾客云集西版纳和德宏,热闹异常。白族编辑本段 人口约140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食俗: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风味菜肴很多。生皮是为白族逢年过节必备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种辛麻辣拌成的冷荤菜。毛驴汤锅,是用毛驴肉烧制而成。柳蒸猪头也是白族传统名菜之一,是用猪头放在柳条架上入锅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节特制的糕饼,用发酵面团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装: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节庆: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苗族编辑本段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服装: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杀鱼节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祭鼓节"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回族编辑本段 回族以7、13世纪东迁来的中亚、阿拉伯人为主,在与其它各族长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人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使用汉文回族民间歌曲"花儿"在甘、宁 夏和青海一带广为流传,其中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莲花乡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儿"盛会规模最大。  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丧葬食俗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地方办丧事三天不动烟火,由附近的亲戚邻居送食,禁止请客,三天后方进行纪念活动。婚俗结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讳单数,象征新婚夫妇永远成双成对。甘肃地区的新婚夫妇生头胎,男方要携带礼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亲家报信,10天内岳母要携红糖、米等营养品和小孩穿的衣物来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设宴款待来客。  食俗: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着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 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服装: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回族阿訇的经文水平达到程度时,即举行穿衣仪式,穿上绿袍,戴上象征清真寺圆顶的帽子,并缠以白色头布,称为"穿衣阿訇"。  节庆:回族民间节日主要有: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开斋节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为开斋,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即献牲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节日当天不吃早点,到清真寺做过礼拜之后宰牛献牲。献牲的牛羊,要体态端正,无缺损,宰后的牲畜按传统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济贫,一份送亲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彝族编辑本段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全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红河两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有诺苏拨、纳苏拨、聂苏拨、改苏拨、撒尼拨、阿细拨等,解放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从汉文字义上来讲,有庄重古老、丰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的节日很多,有密枝节、彝历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节、赛装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水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著作如《山海经》、《竹书纪年》和《国语》中,都有“僬侥”这个族称的记载。《后汉书》也记有“永昌郡徼外僬侥种夷内附”。“僬侥”与佤族自称“巴饶”的语音很相近。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其辖区南部和西部正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分布区。“僬侥”很可能是佤德语支各族的先民。

后汉时期,在永昌郡又有哀牢人居住。从《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看,当时的永昌郡已是民族杂居的地区,有穿胸、儋耳、闽、越、濮、鸠僚、傈、裸濮等族。哀牢人并非指某一个民族,应该是居于哀牢山区各民族的总称,也包括佤族的先民在内。

唐朝时期,云南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是各民族的杂居区,族称很多。据《蛮书》、《新唐书》等记载,有望、望苴子、望外喻、朴子蛮、木棉濮、赤口濮、金齿、绣脚、绣面、寻传、么些等等。其中望、望苴子、望外喻这些名称和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元朝时期,云南西南部有蒲蛮居住,这在《元史》、《新元史》和《云南志略》中都有记载。蒲蛮分“熟蒲”和“生蒲”。“熟蒲”分布在今保山、昌宁、凤庆、云县一带;“生蒲”分布在“熟蒲”的南部。“熟蒲”和“生蒲”之分,反映了佤德语支各族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其分布来看,“生蒲”主要指的是佤族。

明朝时期,佤德语支各族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有大百夷、小百夷、蒲人、古剌、哈剌、缅人、结些等族称。这里的蒲人、古剌、哈剌即为佤德语支各族,蒲人主要是指布朗族,古剌、哈剌则指的是佤族和德昂族。

清朝初期,佤族的族称更加明确,从《滇云历年传》、《续云南通志稿》等记载看,有“嘎喇”、“哈瓦”和“佧佤”等。

可以看出,佤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佤族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又没有文字,关于佤族的发展情况,只能根据历史传说和散见于汉文的片断记载,作概括性的简单说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辖区达到今保山市的广大地区。当时分布在澜沧江以西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已在西汉的统属之下。公元69年,东汉置永昌郡,辖区包括今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佤族分布区。魏晋南朝时,仍置永昌郡。唐代,佤族先民受南诏地方政权统治。宋代,佤族分布地区的北部,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地。

元朝时期,佤族居住的地区分别属于云南行省的镇康路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镇康路是以今镇康县、永德县为中心的地区;孟定路军民总管府包括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地区。孟定路东南又置木连路,包括了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等地区。

明代设孟连长官司。在佤族分布的其他地区又设置了镇康御夷州和孟定御夷府,后又在孟定御夷府地分置耿马宣抚司,仍属孟定御夷府。清代沿袭明制,略有变更。1887年,设镇边直隶厅,辖孟连、西盟、澜沧和沧源等地。民国时期,沧源、耿马置设治局,镇康、双江、澜沧(包括孟连和西盟)均改为县。从佤族与中央王朝历史关系的发展以及佤族居住区域的建制沿革中可以看出,两千多年来,佤族与内地各族人民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的居住地区早已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

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以后,侵略矛头指向了云南。英国以中缅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派遣武装人员、传教士潜入阿佤山区,查看地形,绘制地图,进行各种阴谋活动,甚至煽动佤族人民脱离祖国。

阿佤山区是一个十分富庶的地方,英国早已垂涎班洪、班老一带丰富的银、铝矿。1934年1月,英国公然武装侵占矿区,制造了有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班老部落首领邀集周围十多个部落,剽牛立盟,组织武装,誓将英国侵略者赶出国门之外。景谷、澜沧、缅宁(今临翔区)、双江、耿马等地的汉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各族人民组成1400多人的“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前来支援,打得侵略者狼狈不堪。但是国民党政府屈服于英帝国主义的压力,强迫遣散义勇军,压制佤族人民的反抗斗争。1936年,以班洪为首的佤族17个部落王发出了《告祖国同胞书》,严正声明阿佤山“自昔远祖,世受中国抚绥,固守边疆……我佧佤山数十万户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国之奴隶,即剩一枪一弩一银一妇一孺,头颅可碎,此心不渝……愿断头颅,不愿为英帝国牛马,此志此情坚持到底”。佤族人民大义凛然的呼声,得到举国舆论的响应,终于挫败了英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

抗日战争时期,佤族和各族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入侵云南,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支援滇西南抗日部队,并组织“耿马沧源支队”、“阿佤山区游击支队”、“阿佤山特区自卫支队”、“班洪自卫支队”等游击队与侵略者展开武装斗争。1944年,又配合抗日部队在班洪、班老等地痛击日寇,收复失地,将日军驱逐出孟定。在持续近百年的反侵略斗争中,佤族人民用长刀、镖枪、弓弩等原始武器狠狠打击了拥有洋枪、洋炮和现代装备的侵略者,为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写下了佤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历史篇章。

长期以来,佤族与汉族、傣族、拉祜族居住在同一地区,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陆续有大批汉族矿工进入阿佤山区,开采银矿,并在此落户。清初,汉族贫苦劳动人民来到这里的更多。在班洪、班老部落一带由石屏人吴尚贤开设的茂隆银厂,矿工曾达两三万人之多。内地商人前来经商的也不绝于途。1800年,清政府因害怕“聚集丁夫,滋生事端”而关闭了茂隆银厂。不久,在西盟永广一带又有汉人开矿建厂。这样大规模的开矿建厂,对佤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汉族人民带来了铁器和水稻种植的技术,这一地区的佤族锻铸铁器、冶制银器、种植水田和使用耕牛,都是从这时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各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和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和沧源、澜沧的一小部分佤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阿佤山边缘地区的耿马、双江和沧源、澜沧、孟连的大部分地区的佤族,因受傣族的影响较深或受傣族土司的统治,基本上已发展为封建领主制;居住镇康、永德等地的佤族,与傣族、汉族发生经济文化的关系密切,较早接受了傣族、汉族的先进文化,已经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水田较多,生产技术接近或基本与当地汉族、傣族相同。阿佤山边缘地区,农业相当落后,主要种植旱谷与小红米,水稻、荞、玉米、豆类次之。所用的铁制生产工具有犁、板锄、矛、铲、砍刀、长刀等。阿佤山中心地区更为落后。由于尚未掌握冶铁技术,铁器原料仰仗外地输入,因此,铁制农具不足,还兼有一定数量的竹、木农具,如耙、臼、碓、播种筒等。个别地方还不会用犁,畜力使用也不普遍。

耕地有旱地和水田之分。旱地都是山地,耕作十分粗放,有“刀耕火种”和“挖犁撒种”两种。“刀耕火种”是在长满茅草树木的荒地上,把茅草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烧光,用灰烬作肥料,不经犁挖即用矛、铲刨坑点种。刀耕火种的土地,一般种上两年就要轮歇。“挖犁撒种”是把茅草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烧光,用锄挖或犁耕松土,然后撒播种子。挖犁撒种的土地,一般要连续种三四年后才轮歇。两者的比重基本各占一半,有的地方则全是不犁不挖的“火山地”。

水田基本没有水利设施,要到雨季才能犁耙的“雷响田”,坡度大,田丘狭小。在中心地区,水田的数量极少。收割的方法也比较原始,大都是现割现脱粒。脱粒多用脚搓,所收粮食贮入大竹筒内。水田的产量一般每公顷2250公斤,旱地约每公顷1125公斤。

佤族在劳动生产中有性别和年龄的分工。春耕时,男子将荒地上的茅草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烧光,用矛、铲或竹尖器挖穴,妇女和小孩随后点种、盖土,收割、舂米也由妇女担任。劳动力的使用率不高。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区,频繁的村寨宗教活动、生产忌日和部落械斗等几乎要占去半年的时间。

在阿佤山大部分地区,手工业尚未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打铁、编篾、纺织、酿酒、制槟榔等,多半供家庭消费,仅在农闲时进行。

佤族妇女都会用手捻线和纺线,不用织机,用一套竹木工具织布,每天可织约一尺宽的布一米。所织筒裙和筒帕(挎包)都系自用。副业不甚发达,有饲养牲畜、采集和狩猎,后者主要是弥补粮食的不足。

阿佤山区形成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最早在西盟出现的所谓“烟会”,是随着鸦片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内地商人用盐、茶、烟、辣椒、线、布、牛等换取鸦片。交易的方式以物物交换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已根绝鸦片种植。

在阿佤山中心地区,生产资料私有制虽已确立,但还保留着原始农村公社的残余。每一个村社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包括一到数个自然村。每个村社的可耕地,一般有10%到20%是村社公有的,大部分耕地及生产工具、房舍、牲畜、武器、生活用具都属个体家庭及个人所有。私有的土地可以长期占有、使用、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村社公有的土地,凡村社成员都可以耕种。村社成员在这种所有制基础上,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由于佤族各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也有区别。西盟佤族在生产中有合种、换工、借种、雇佣、债务、蓄奴和租佃等关系。合种即由两家组成的共耕关系,双方平均出种子和劳动力,共同生产,产品平均分配,土地不管为何方所有,皆不计报酬。换工是在农忙季节临时组成的互相助耕关系。借种是耕地较少的农户向耕地多的农户借地耕种。雇佣和债务关系比较普遍,前者,主、雇双方多有亲戚关系;后者,债务关系主要是互相帮助和互通有无,后来逐渐变为剥削关系。蓄奴和租佃关系虽仍存在但不普遍。

由于财富不均,社会上出现了有吃有穿、雇工放债的富裕人“珠米”;自种自食或基本够吃的中等户“库普莱”;缺吃少穿、借债帮工的贫困户“普查”和奴隶“官觉克”。西盟佤族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不同而出现了社会分化状况,但是这种分化还没有达到固定和明显的程度,也没有发展成为某种阶级社会的特定的阶级,而是正处于形成阶级社会的过程中。

阿佤山边缘地区的生产水平,一般比中心地区先进。普遍使用铁制农具,水田比重已达到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旱地耕作技术也较为先进,挖犁撒种已代替刀耕火种。这类地区在生产关系上的特点是政治上享有特权的部落大头人,已具有某些封建领主的性质。沧源县班洪部落基本上可以作为这类地区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前,班洪地区封建领主性质的社会经济,大约已有一百年的历史。“班洪王”对部落辖区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所有权,依附于土地的佤族人民是他的隶属民。在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中,班洪地区的一切,包括土地、山川、甚至森林中的虎、象、鹿、豹等都属于“班洪王”所有。虽然人们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也有合种、换工、借种、雇佣、债务、租佃等形式,但性质却不尽相同。譬如合种关系中已产生了剥削因素;雇工关系比较普遍;债务关系相当严重,约有60%以上的农民借债,而富裕阶层都不同程度地用高利贷盘剥农民。

镇康、永德一带的佤族,与前两类地区的显著差别是,水田较多,土地占有集中。地主、富农依靠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占有的优势,对广大农民进行地租、雇工和高利贷剥削,早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在佤族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组织也有区别。

阿佤山中心地区的佤族,尚处于以村寨为单位的分散状态。村寨是一个地域、经济、政治和军事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从父系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原始农村公社的性质和组织形式。每个村寨内部又往往包括几个小寨,每个寨子一般包括几个家族和不同姓的个别家庭。村寨都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成员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和共同的宗教活动,还有窝郎、头人和魔巴共同管理政治和宗教事务。窝郎在最初时可能是氏族长,后来逐渐演变为村寨的首领。窝郎一般为世袭,职权很大,管理村寨中的宗教、政治和其他一切事务。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职权范围已缩小,虽然名义上还是村寨的领袖,享有一定的威信,实际上只管理宗教上的某些事务。头人是村寨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领袖,条件是经济富裕,善于说话办事,公平勇敢等。新中国成立前几十年,由于“珠米”即富裕阶层的出现,头人开始享有某些特权,管理村寨的一些重要事务,在佤族的政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魔巴是巫师,主持宗教活动。魔巴多是老年人,知道的事情多,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威信,对佤族的社会政治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

村寨的共同事务如械斗、对外纠纷、猎头等由“头人会议”解决,有的事情还得召开“寨民大会”讨论处理。村寨有不成文的习惯法,对村寨成员一视同仁,处理的范围包括泄露村寨的机密、不参加集体行动、盗窃、债务、婚姻等。对于违反习惯法行为的处理,轻则受到头人和群众的斥责、赔偿、道歉等,重则抄家、驱逐出寨或处死。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血族复仇的观念影响,西盟佤族村寨之间的械斗很多。祖辈之仇子孙不忘,常延续几代,才得到解决。械斗时,凡成年男子都要参加,能参加而不参加者,为习惯法所不容,轻则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重则受物质的惩罚。有时,在议定一定的条件后,仇家寨也进行和解。双方约定时间和地点举行和解“洗手”仪式,双方的头人或魔巴互相敬酒,互送表示一条心的牛肋骨,并栽一块石头,以后即不复为仇。

班洪地区即俗称的“班洪部落”,相当于今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班老和芒卡三个乡(镇)的范围。一百多年前,班洪地区尚是分散的小部落。胡姓家族原居住在绍兴(今缅甸境内),后来迁到了班洪,受南板头人“达伯”某种程度的控制。在胡姓家族和班洪寨势力发展之后,与南板发生了矛盾和斗争。班洪首先打败了颇有势力的富贡部落,规定富贡的百姓每年要给班洪胡姓官家劳动服役,富贡的土地,胡姓官家可以随便开种。接着,班洪又打败了南板,规定南板的百姓要给胡姓官家种地;胡家有人死,要南板的人挖坟坑、抬尸体、埋葬;南板的土地,胡家也可以随便开种。村寨与村寨、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隶属、依附关系就是这样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胡家接着又征服了周围的蕉山、老厂等村寨。其他的村寨、部落见班洪势大也就都陆续归服了。新中国成立前,班洪胡姓官家所管辖的范围被称为“葫芦王地”。在这个区域内,班洪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和脱离生产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班洪王是世袭制,一般为长子继承。首位班洪王是达本。达本传位于长子胡玉山,胡玉山传位于长子胡中汉。胡中汉死时,其子年幼,由其弟胡中华代理。1954年,胡中华被“委任”为班洪王。辅助班洪王办事的,有“达伙”(衙门)、波勐、拉勐、伙头、管事等,由其近亲臣僚协助处理政务。

永德、镇康等地的佤族从明清以来一直受傣族土司的统治,新中国成立前也实行了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

耿马茶叶中土司贡茶最出名。耿马县土司贡茶是临沧历史名茶之一,产于耿马县芒洪乡户南,因进贡皇帝而得其名,土司贡茶,即土司敬贡之意。户南古树茶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8米以上,树姿直立,主干明显。

土司贡茶的冲泡方法

烧开水,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

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影响口感,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秒。

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天尊贡芽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准备的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多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

1镇康县的历史沿革

镇康县因镇康河得名。西汉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隶属永昌郡。

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永寿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周至隋属濮部。

唐南诏国,在县境筑拓南城,属永昌节度。

宋大理国,改拓南为棣赕镇康城,属永昌府。大理国绍圣三年(1096年),镇康分属金齿镇的镇康城和永昌府的庆甸。

元至元八年(1271年),镇康置东路安抚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东路安抚司为镇康路安抚司。至正十三年(1353年)设镇康路,属镇康茫施柔远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撤镇康安抚司并入大理等处宣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镇康府,属云南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2年)降为镇康直隶州,永乐三年(1405年)省入湾甸御夷直隶州。永乐七年(1409年)复置镇康御夷直隶州,仍属布政司。

清初沿明制,为镇康直隶土州。顺治十六年(1659年)降镇康土直隶州为散州,属永昌军民府。雍正八年(1730年),永昌府属迤西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改流设委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镇康(土)州治所由永康迁至德党。宣统二年(1910年),改镇康委员为永康州,仍属永昌府。 民国二年(1913年),永康州改为镇康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镇康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将滇西道改为腾越道,镇康县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道直属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云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 1950年4月5日,镇康县和平解放;5月,镇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县府驻德党镇,隶保山专区。

1952年,设立缅宁专区,镇康县划归缅宁专区。1954年,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镇康县隶属临沧专区。 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镇康县隶属临沧地区。

2001年12月,镇康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凤尾镇迁至南伞镇。

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镇康县属地级临沧市。

2恒丰银行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

恒丰银行是2003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设在中国烟台。

目前,已在烟台、济南、青岛、南京、杭州、成都、重庆、苏州、福州、昆明等地共设有100多家分支机构,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分支机构正在积极运作之中。2007年末,恒丰银行跨入1000亿元以上规模全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之列;2008年,恒丰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之列;2009年,跨入“中国企业500强”之列,荣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和“中国商业银行第13位”,具备一流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恒丰银行成都分行于2007年6月19日正式对外营业,是恒丰银行在西部地区开设的第一家省级分行。成都分行在恒丰银行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各项银行业务,主要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以及按规定经银监会批准或有总行授权开办的其它业务。

恒丰银行入驻成都以来,始终秉承“恒久发展、丰裕社会”的经营理念,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成都,辐射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夯实基础,改善服务,强化管理,依法经营,资产规模逐步壮大,各项业务发展迅速,市场渗透力日益加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成都分行辖属分支机构3家,包括成都城区2家支行,乐山1家分行;自助银行4间,ATM27台,并正积极筹建广安恒丰村镇银行以及达州分行等其他地市级分支机构。

在“2010年中国(成都)金融总评榜”活动中,荣获“年度最佳成长型银行”和“年度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奖”两项大奖。

3高分求详细帮我说一下云南临沧佤族女性的历史情况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服饰:以黑色为基调。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男女普遍有吸草烟的习惯 佤族的农家妇女的地位与中国的其他民族的妇女相比我想可能的最高的了。

“相传女人比男人先懂得道理,那是男子听从女人的话,女子领导。后来男子才懂得道理了,女子不想领导了,才让男子来领导。

女子共领导了三十代,后男子领导了二十代,就到今天了也就是说佤族原始社会父权制确立不是很久的事。”②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积淀了千年的妇女无意识中那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观念,在佤族女人的意识或无意识中是没有的。

这千年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种缺憾,但从女人的地位的角度来说,或许正是佤族妇女们最大的幸运。她们竟然跳过了女人们忍受了千年的不平史。

佤族女人不但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聪明、善良、巧秀,更多出了大方、自由、任性和强悍。男人们在她们面前似乎占不到半点便宜。

据我个人自己的观察,在农村佤族家庭中女人掌家的家庭还占大多数。她们会耕田、种地、会织布、做依、会抽烟、会大碗喝酒、会跳舞唱歌。

集美丽秀巧、力量、强悍于一身。只让位二十代,佤族的女人们在男人面前完全还有自信。

其实从家庭角度来看,佤族的女人是最有责任心和爱的人。她们不但参与所有的劳动,还担负着养育孩子的一切责任。

这样就使得佤族女人具有了男人的刚强和大气。西盟已经养育出了两位女县长,原来的老魏红和现在的魏艺红。

魏红,佤族,西盟人。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一个女人,女强人。

一个能把握大局、背负重任的政治风云人物。1995年她背负着阿佤人民未来的希望和命运到北京参加全世界的妇女大会。

她说:“我是佤族,我的名字叫魏红,我是阿佤山来的,我背负着阿佤山的山,我背着阿佤人的深情厚谊,我背的佤族同胞的心,我说我来这里了,向全世界的妇女朋友们,向你们问候了,向你们致敬了,向你们学习来了,向你们汇报来了,向你们交流来了”。⑥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

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 佤族少女 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

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

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

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

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

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

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

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

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是先秦时期“百濮”人的后裔,”①由于地域的阻隔,他们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当近代的人们进到这里是真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自己那里知道已经落后了三千多年了。

外界人们来看到他们奇奇怪怪的生活方式时,才发觉这里还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这个只有考古和想象虚拟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存在。

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向外界散发着种种神秘的气息。

4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5佤族历史上有国家吗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

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

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 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

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

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

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

6文言文翻译历史

原句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离。

译文东北三省的海上防卫,奉天省(辽宁省)尤其重要。自从日本人占领了旅顺港、大连港,整个辽东半岛的屏障全都被拆除了。

注释

1、奉天:沈阳市的旧称,根据上下文意,这里是指奉天省即辽宁省。

2、藩篱: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后比喻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连《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

3、撤离:原指撤退离开。这里指拆除、撤除。

7佤族的民族历史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wa 三声)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

"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

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

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

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

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

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8恒丰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吗

恒丰银行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烟台住房储蓄银行,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发起,这可以看作是1。

0发展阶段;2003年,正式改制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标志着恒丰银行从1。0版本到2。

0版本的升级过渡,恒丰银行从此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蔡国华董事长2013年11月上任以来,提出了“1112。 5556”工程, 这一治行理念的提出,为恒丰银行未来发展绘制了蓝图,恒丰银行迈入3。

0版转型发展阶段 蔡国华董事长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异军突起,在给中型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因此,蔡国华董事长在提出“1112 5556”工程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落地的具体执行方案,即“12345”行动纲领,这也是恒丰银行未来三年的行动指引,标志着恒丰银行3。 0版创新转型正式启动。

恒丰银行从组织架构到考核机制、业务模块都有了彻底变革 围绕“12345”行动纲领,恒丰银行制定了“五大板块,七大银行”的整体架构设置。一是公司与投资银行(CIB)板块,包括交易银行、投资银行。

9山阴路的前身,施高塔路名的由来

一百年前,今天的山阴路所在地是宝山县的乡间农田。1903年,虹口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将四川路延伸至今鲁迅公园处,沿路两侧陆续繁衍出许多支路,山阴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它原名施高塔路。长度仅500米左右的山阴路如同一棵树的主干,它的“枝枝桠桠”里藏着许多独特的风景。到山阴路上走一走,正应了那句“山 阴 道 上,应 接 不 暇”。目前已经查实的名人故居就有14处,历史遗址9处,优秀建筑18处。还有不少尚“养在深闰”,有待发掘。

山阴路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整个山阴路路段内,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兴建的民宅占了90%以上。当时这里南有四川路,可触及商业的便利和都市的繁华;北接郊野,可享受清新空气和乡野之趣。一条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夹道梧桐树,在夏日里浓荫蔽日,可谓闹中取静。山阴路两侧的弄堂由一块块成片开发的住宅构成,以质量较好的早期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为特征,保留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可以说山阴路是一处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位于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市级保护建筑。众多的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式样,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有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和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

如今的山阴路依旧窄窄的,向来不通公交,很有些年头的梧桐斜斜地撑着天空,枝叶也没怎么修理,恣意地纠葛在一起,弥漫着一片浓绿。马路两旁也不见有什么气势逼人的大商厦,只零星散落些小铺子,售些烟酒杂货。路边,有老人闲闲地坐着,抽烟,品茶,聊天。从喧闹浮躁的四川路拐进山阴路,游人会感到时空倒错,仿佛从繁华的城市走进了寂寞的古镇,马路两旁那些老旧而形态各异的洋楼,散发着一种富而不骄的绅士气。

猜你想了解
种植专题
套种技术

套种技术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年总产量...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是反季节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作用是保护喜温植物御寒,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

生态种养

生态种养

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阳台种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酸甜,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美容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