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是什么动物?

花草树木061

鳖是什么动物?,第1张

鳖是什么动物?
导读:鳖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水产品。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鳖的全身均可入药,如鳖头可治脱肛、子宫下垂等;鳖甲养阴清热鳖也叫“王八”,属于王八的一种,王八是龟

鳖俗称甲鱼、水鱼、团鱼和王八等,是一种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水产品。鳖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鳖的全身均可入药,如鳖头可治脱肛、子宫下垂等;鳖甲养阴清热

鳖也叫“王八”,属于王八的一种,王八是龟和鳖的统称。二者区别如下:

1、王八,最初是鳖的俗称,后来是龟和鳖的统称。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骂人的话。也由其引申了不少骂人的话。

2、鳖外形似龟。鳖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从外形颜色观察,鳖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其头像龟,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没有乌龟般的条纹,也较乌龟为软。周围是柔软细腻的裙边。肢各生五爪。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

3、王八就是甲鱼, 是甲鱼和乌龟的总称,甲鱼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又名:鳖、水鱼,共有20多种。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乌龟俗称草龟,是我国龟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它全身是宝,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

扩展资料:

甲鱼的营养丰富,是进补食物中常见的一种。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并不适合吃甲鱼。并且,甲鱼和10种食物是不能同吃的。接下来,不如就来一起具体了解了解关于甲鱼的食用禁忌都有哪些。

不宜吃甲鱼的人群:

1、肝炎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因素,消化吸收机能大大减弱。而甲鱼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病人食后不仅难以吸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肝细胞还会大量坏死,血清胆红素剧增,血浆浓度升高,诱发肝昏迷。

2、失眠、孕妇及产后泄泻也不宜食用。虽然它具有滋阴益肾的功效,但是甲鱼性味咸寒,有着较强的通血络、散瘀块作用,因而有一定堕胎之弊,尤其是鳖甲的堕胎之力比鳖肉更强。

3、肠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应慎吃。尤其是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食用。脾胃虚弱的人,更不能多吃,否则往往使入不思饮食,肚腹胀满,甚至引起腹泻。

4、幼儿要少食甲鱼。甲鱼属于高蛋白质滋补品,儿童脾胃娇嫩,在食用时则有可能导致孩子消化不良,加重脾胃的负担,因此要少食。

甲鱼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甲鱼不宜与桃子、苋莱、鸡蛋、猪肉、兔肉、薄荷、芹菜、鸭蛋、鸭肉、芥末、鸡肉、黄鳝、蟹一同食用。

2、甲鱼与猪肉:因为猪、兔、鸭之肉都属寒性,而甲鱼也属寒性,所以二者不宜配食。

3、甲鱼与苋菜:苋菜味甘,性冷利,令人冷中损腹,而甲鱼亦性冷,二者同食难以消化,可能会形成肠胃积滞。

4、甲鱼与芥末:芥末气味辛热,能温中利气,白芥末辛烈更甚。与甲鱼肉同食,冷热相反,于人不利。所以甲鱼不宜加芥末作为调味品。

5、甲鱼与鸭蛋:鸭蛋性属微寒,而甲鱼也是寒性食物,所以从食物药性学角度来说,二物皆属凉性,不宜同食,特别是对素质虚寒的人来说,更应忌同食。

6、甲鱼与芹菜:二者同食可使蛋白质变性影响营养吸收。

7、甲鱼与橘子:甲鱼富含蛋白质,橘子中含有果酸,二者同食,会使蛋白质与果酸结合,使蛋白质凝固,不易吸收。

8、甲鱼与黄鳝、蟹:孕妇忌食,吃了会影响胎儿健康。

9、死甲、变质的甲鱼不能吃;煎煮过的鳖甲没有药用价值。

10、生甲鱼血和胆汁配酒会使饮用者中毒或罹患严重贫血症。

参考资料:

人民网-饮食必知:吃甲鱼的常见禁忌

-王八

-鳖

可以的。甲鱼饮食禁忌里面没有说有外伤不能吃甲鱼。

不宜吃甲鱼都人群:

1、肝炎患者

肝炎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因素,消化吸收机能大大减弱。而甲鱼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病人食后不仅难以吸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肝细胞还会大量坏死,血清胆红素剧增,血浆浓度升高,诱发肝昏迷。

2、失眠、孕妇及产后泄泻

虽然它具有滋阴益肾的功效,但是甲鱼性味咸寒,有着较强的通血络、散瘀块作用,因而有一定堕胎之弊,尤其是鳖甲的堕胎之力比鳖肉更强。

3、肠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应慎吃

尤其是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食用。脾胃虚弱的人,更不能多吃,否则往往使入不思饮食,肚腹胀满,甚至引起腹泻。

4、幼儿要少食甲鱼

甲鱼属于高蛋白质滋补品,儿童脾胃娇嫩,在食用时则有可能导致孩子消化不良,加重脾胃的负担,因此要少食。

扩展资料:

甲鱼的功效

人们喜爱食用甲鱼,因为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不可多得的滋补品,尤以500多克重的母鳖为佳。母鳖体厚尾巴短,甲裙厚, 肉肥,味最美,公鳖则体薄尾巴长。

鳖 *** 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能够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提高母乳质量、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及智力的滋补佳品。

人民网-饮食必知:吃甲鱼的常见禁忌

人民网-甲鱼有助提高免疫力 推荐3种家常食谱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斑鳖

  俗名:斑鼋、癞头鼋、斯氏鳖、太湖鳖

  拉丁文名:Rafetus swinhoei

  英文名:Swinhoe's softshell turtl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ray,1873

  目:龟鳖目

  科:鳖科

  属:斑鳖属  

物种信息

  背盘长360~570 mm,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或黑绿)色,具多数**点斑,其间更有无数**细点,有时形成包围前述**点斑的不规则的一圈;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斑。这种密集的**斑纹是斑鳖的特点。 生活于江河湖沼中,底栖。以水生动物为食物。卵生。我国特有种。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

濒危现状

  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WCS两栖爬行类物种项目协调员吕顺清介绍,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目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5只,全在人工饲养状态下,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1只。  

生活习性

  每年惊蛰前后,埋身池底淤泥中冬眠的斑鳖开始苏醒而出。春季的气温乍暖还寒,苏州动物园内的斑鳖只是在阳光和煦的午前浮出水面,缓慢地昂首泅游,尔后便匍匐在池中的石质小岛边缘,整个鳖体半淹在浅水中,长时间保持静止的姿势,酷似一块小岛边的岩石。通常,被淹在水下的鳖头每隔2~3分钟才抬起一次,在呼气的同时喷射出含在口中的小股水柱,然后张嘴掀鼻进行吸气,10~15秒钟后又沉首水中,这样的呼吸动作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动物园隔日定时定点给斑鳖喂食。通常饲养员下午两点于食台旁用手或木板敲击水面,在水波震荡的讯息传递下,瘦弱疲惫的斑鳖开始挪动沉重的身躯,离开小岛,游向食台,摄取投食。斑鳖的进食量与季节、气温有关,夏季气温高,斑鳖的新陈代谢旺盛,进食量就多,每餐可吞食鸡(脯)肉1~15千克,但对投喂的杂鱼类则嗜食性并不明显。饱食后常沿着池周漫游,显得较为悠闲。此时可见鳖的背部、裙边、直出的尾巴、轻盈划水的四肢、前伸的长颈及明亮的眼睛。这样的游泳有时可持续1小时左右。该鳖的裙边虽然清晰可见,但并不丰满,显然是与生活环境的水质差、营养条件不理想、健康状况不佳有关。游园者常向斑鳖抛掷各种食品,它也乐于容纳。盛暑酷热或气温低凉的日子,斑鳖对投食反应比较冷淡,即便来到食台,也显得神情呆滞、萎靡不振,毫无食欲,一般在食台附近游动两三个来回后,就沉入水底或返回小岛歇息。因此斑鳖在数日或一周内拒不进食的情况屡见不鲜。

  苏州西园寺的放生池面积较为宽阔,水质洁净,常年保持环流状态。池中饲养着两只斑鳖,它们的体质和活动能力,都强于苏州动物园饲养的斑鳖。它们经常间歇性游出水面,双双结伴而游,但因池中缺乏小岛,只是偶尔停息在池畔的假山边上,稍受惊扰,遂弃岸隐入水下。  

历史发展

  斑鳖曾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云南南部红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从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这些证据——

  相传清朝杭州藩司衙门门前有两座石栏围绕的大池,其中隐藏着藩库的水门。看守水门的大鼋就在池中,杭州人称之为“癫头鼋”。这些传说较难查证,但“藩司前看癞头鼋”,是杭州城里市井中的一景,亘亘数十年不改。

  曾生活在南京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到过斑鳖。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宝玉说:“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清嘉录·枫桥倚棹录》有一首《西园观神鼋》诗,记录着“大鼋”在西园寺放生池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内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

  但直到100多年前,斑鳖才慢慢被人类认识。

  1873年,英国学者John Gray将驻上海的一个英国领事在上海附近捕获的几只大鳖定为新种,命名为斯氏鳖(Osaria swinhoei);除获得一个博物馆标本,经过十几年的寻找,未发现任何一个斑鳖的野生种群。后来,学者梅尔兰将斯氏鳖(Osaria swinhoei)更改为Rafetus swinhoei。1880年,法国人Heude又将在黄浦江抓到的大鳖定为一新种Yuen maculatus,并撰文指出新种与大鼋迥然不同。但由于当时人们一直称呼它为鼋,所以他就入乡随俗将其叫做斑鼋。据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鳖实际上就是Heude命名的斑鼋。

  1984年,中国学者张明华对浙江省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鼋骨骼亚化石进行了研究,定名为太湖鼋。其实,太湖鼋就是斑鳖,因为他当时没有参考英、法学者的文献。

  前文提到的癞头鼋、大鼋、斯氏鳖、斑鼋、太湖鼋都是斑鳖。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国学者几乎无任何后续报道,甚至连它是否为有效种、它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一无所知,因而在我国鳖科动物分类上,曾一度呈现混乱局面——被认为是中华鳖的同物异名,虽然发现过不少个体,但都被鉴定为鼋、斑鼋等物种;中国所有动物园和博物馆里的斑鳖标本都被错误地鉴定为鼋。

  苏州动物园为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生物系建设,曾赠送了两只俗称“癞头鼋”的大鼋标本。苏州市科技学院生物系教授赵肯堂对其头骨、背、腹甲等进行了细致研究,发现这两只“癞头鼋”是斑鳖。经过多年研究,赵肯堂提出了大量证据,证明斑鳖是一个独特的物种,是为斑鳖正名之一人。1992年起,赵肯堂多方奔走,为拯救斑鳖殚精竭虑。他的呼吁引起了反响,苏州市民从此把斑鳖看做国宝。

  WCS中国项目代表解焱介绍说,目前判断斑鳖的主要依据有3个:一看体长,背甲长度达到80至110厘米或以上,但动物园昆虫馆的现有个体表现并不乐观;二看体重,达到100至180公斤,可幼小的斑鳖个体和中华鳖、山瑞鳖等非常相似,因此很难区别;三看胼胝体,腹部有两个。

  如果说人类一直不认识斑鳖是斑鳖数量难以确定的重要原因,那其数量剧减的根本原因则是栖息地——太湖等地——遭到了污染等人为干扰。而且,中国人向来喜欢进补龟鳖类,其中斑鳖个体大、目标显著,更易被捕杀。  

相关故事

  西园寺400多岁斑鳖“圆寂”

  (2007-9-4 13:36)

  “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目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5只,全在人工饲养状态下,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苏州西园寺2只、越南还剑湖1只、长沙动物园1只。”

  上述介绍来自百度网百科频道,但这已经是一条需要更新的信息——因为在不久之前,苏州西园寺两只斑鳖中的一只,在历经了4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寿终正寝。

  随着这只斑鳖的离去,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现在只剩下了4只。斑鳖更加濒危的现实让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