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冒牌货 团里 水床 百度查找 妙不可言 噩兆 官派

辣椒种植  无花果种植莲藕种植野菜种植太子参种植羊肚菌栽培猕猴桃种植香菇种植金针菇种植银耳栽培木耳种植

风流人物

发布时间:2023-11-22   来源:ssss   标签:孟子 孔子 的人 他的 自己的 点击:7
内容提要:选一个你要写的人。然后用一句名言,诗句引出这个人。然后简单的介绍他的生平,并指出你最佩服或影响最深的事件。然后经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要真实,不能写空话,最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这个人,最好引用名句或者用修辞,结尾很重要,要尽量写得漂亮!以

风流人物,第1张

选一个你要写的人。然后用一句名言,诗句引出这个人。然后简单的介绍他的生平,并指出你最佩服或影响最深的事件。然后经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要真实,不能写空话,最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这个人,最好引用名句或者用修辞,结尾很重要,要尽量写得漂亮!以上只是我的看法,你试试看

你可以参看下文

希望能帮助你

风流人物故事——男人孟轲(刘江滨)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读《论语》与读《孟子》,感受迥然有别。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三千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孟子更多的是向不可一世的君王陈说自己的为政之道,故尔常常踔厉风发、意态亢昂,有时甚至带有火气,言辞犀利,显露出十足的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大思想家的个性,有一种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尽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他的嫡传弟子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该是男人的本色啊!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让人“不足观”,不大瞧得起。然而,在文人老祖宗孟子身上能寻出半点窝囊的影子吗?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糟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子孙不肖的。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者,男子汉也;大者,巍巍乎崇高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苦心孤诣的教诲,一直使得后代文人们进退有据。不管身在魏阙,还是远处江湖,都不应失去了做人的立身根本,培养浩然正气。孟子身上那种有棱角、有个性的哲人风采、英俊气度、男人本色,成为一条汲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更行更远还生。

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话题 写一篇感悟文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这句知看似现在的社会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让人不敬佩吗? 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联系自己实际写下去。

2 以孟子的一句话为话题的作文

孟子云“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孟子的这段话,反映了孟子对人生智能的观点。在孟子看来,人生充满着抉择,而种种决定都依靠着我们的智慧与行动的勇气,为与不为,是变动权达的,端视人的智慧。

古代有个故事,说的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煮粥,让许多饿得快死的人来吃。有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怕人家看到他,给人的感觉是挺有自尊的。此时,黔敖随口说“嗟,来食”,但那个人说,他就是那个过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才饿到这个地步;此时,黔敖很不好意思,赶紧赔礼,道歉,请那人原谅,但那个人还是坚持不吃,结果饿死了……

这不得不让人想,“不受嗟来之食”可以体现一种宁死不屈的尊严,但如果别人已经承认错误,却仍旧坚持,以至失去生命,又是不值,所谓留得青山在,将来才有可能有所作为呀。

(已经写了一半了哦,剩下的,你根据上面的结合你的现实,写完就好了呀)

3 以孟子名言为话题的作文关于孟子名言的作文

两篇作文随便选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 、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4 以我对孟子说为题作文

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我读了以后,觉得受益非浅特别是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格言,对我的教育意义最大

这个格言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是北宋时大文学家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对自己的文章十分满意后来他的朋友李泰伯看了文章,建议把“德字改成“风字,这样做既可以与前边的“云山、“江水相呼应,并且更有韵味范仲淹觉得李泰伯言之有理,便接受他的意见经过这个故事,更可说明,当自己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应当不耻下问,向人多请教无论是谁,只要有学问,都该去向他们请教

我平时就没有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正因为这样,我还失败过呢记得有一天,我正在做奥数题,做着做着,一道题把我给难住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可我还是一边思索,一边在草稿纸上比划着:“一定要把这道题给解出来大约过了十分钟,突然妈妈回来了,看到我正在做题,就不打扰我了,可又看见我愁眉苦脸,问我:“怎么了,解不出来了,我跟你一起解,好吗?“不用了,我自己做我答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还是没有把那道奥术题给解开妈妈又走了过来,看了看那道题,思索了一会儿,“我知道了!妈妈说道她把那道题的解法和意思全部告诉了我,我这才豁然开朗还有一次,我记得我画了一幅画,自己认为画的很不错,就得意洋洋地拿给爱画画的妹妹看,妹妹看了以后说:“画得真好,我还画不出这样的画呢!我高兴地笑了,妹妹也高兴地笑了妹妹又仔细地看,她说:“哥哥,你好象有一处地方画错了“哪里?我看看我说妹妹指着画说:“你画得是春天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吹的是西北风,这可是牛头不对马尾了吧“哎呀,我真粗心啊!妹妹你真仔细啊,你可以做评画专家了我赞叹着妹妹“哈哈地笑了

我读了这本书,真是大有收获我以后一定改正这个缺点,一定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我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使自己更加完美

5 有关孟子《民为贵》的作文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 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 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笔者曾指出: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社会协调、天人和谐。(参见拙著《亚圣智慧一孟子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孟子坚持的是和谐哲学。

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略述已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在个体问题上,其中孟子突出强调追求高尚独立自主人格, 树立不被他人予夺的人格尊严, 推崇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和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孟子继承、发展孔子关于仁者爱人、广泛地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思想, 把爱人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强调得志之时要「兼善天下」,「与民由之」; 不得志之时要坚持仁义之道而「独善其身」。

在这里, 孟子所说的爱人,就是尊重人和承认人的尊严及价值, 表现了推已及人的人道主义和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孟子的爱人, 强调了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统一、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把个体价值的实现置于社会群体之中。

这种个体与群体统一的人生观,既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社会群体对个体的重要作用, 从而把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强烈责任感与社会群体对个体的关心紧密联 系在一起。在这里, 孟子主张的穷困之时坚守仁义和保持高尚人格的过程, 就是不断完善个体自我价值的过程; 显达得志之时施恩泽于百姓和造福于天下的过程, 就是追求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社会价值过程。

又如在生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继承、发展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认为「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上述孟子对生与死的深刻认识告诉我们, 生与义即人的生命价值与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价值,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 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就应该为坚持仁义节操而献身。 这表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高于生命价值。

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被后世无数思想家、志士仁人继承与弘扬。 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绝唱当是秉孟子思想而来。

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高扬了人的不可屈服的人格尊严,积淀为中华民族刚键有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人生攸关的紧急关头,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坚持节操、抵御侵略、英勇献身的道德精神力量。

在中华民族奋进崛起的过程中, 吸取上述孟子思想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 二 追求社会和谐是孟子思想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关于天下有道、近悦远来、天下归仁的主张, 极力追求一个政治清明、天下统一、君仁臣义、君民同乐、崇尚圣贤、道德高尚、风尚淳朴、百姓亲睦的美好理想社会。同时, 他又提出了一套发政施仁、任贤使能、减轻刑罚、制民之产、薄取税敛、加强教化、争取民心、移风易俗的治国、平天下的仁政方案。

其中,他突出强调了君臣协调、君民同乐、父慈子孝、夫唱妇和、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 认为只有人们遵循各自不同的等级名分和履行自身的职责, 竭尽自身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而有利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社会和谐的思想, 不仅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至今对我们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仍具有积极的 意义。

它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我们知道, 社会的稳定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 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 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6 有没有关于我心目中的孟子的话题作文

有啊

结合现在的国家治理方式,如何看待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实施。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育。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子学成后居邹为士,收徒讲学。门生中著名者就有18人,公孙丑、万章等都是他的高足弟子。当时诸侯混战、七雄争霸,孟子便怀着实行“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游说诸侯。约44岁时,他率领弟子,首次出游齐国,50岁时出游滕国,然后返邹。不久又拜访了代理任国(今济宁)国政的季子;接着由任到梁(魏)见梁惠王,55岁左右,由梁再次到齐国。据历史记载,孟子游说诸侯时名气很大,;“凡出行,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曾在二次游说齐国期间在齐做客卿数年,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但由于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因而,对于当时“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齐)宣王不能用”,“梁惠王不果其言”,其他各国也都未采纳。

到公元前308年,孟子已年高65岁。其政治抱负仍然没有实现,只好停止自己20多年的游说生涯,象孔子晚年那样,退居邹国,从事教学与著述。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言,作《孟子》七篇,以诏来世。”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大约活到84岁。他去逝之后,安葬在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

宋代以后,封建帝王不断赐予孟子封号。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封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同时,还建造了占地66亩的孟庙。孟子是邹城市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孟子》一书早已被中国学者和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世界各地,并对全世界的精神文明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7 孟子的以和为贵的作文500字

以和为贵

几千年前,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和”仍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更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在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依然是“和”的追随者。

古人云:和为贵

“父皇,让我去和亲吧!千万别发动战事了!”这一幕正是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情景。

唐太宗时期,吐蕃一带不时发生战乱,唐太宗很是头疼。这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提出了和亲的要求。作为父亲,唐太宗不舍得将女儿嫁到遥远且又贫穷的地方;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让自己的国家战火连天、妻离子散。正当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文成公主走了出来,于是,出现了上面那一幕。

文成公主入藏后,西藏再没有任何战事,同时文成公主又为西藏带去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种子,纺棉、织布也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使西藏逐渐从贫穷走向富有。

一桩美满的婚事,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难道不是“和为贵”的最好诠释吗?

8 求作文:以"我们向孟子学习什么"为话题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

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

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读《论语》与读《孟子》,感受迥然有别。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

孔子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三千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孟子更多的是向不可一世的君王陈说自己的为政之道,故尔常常踔厉风发、意态亢昂,有时甚至带有火气,言辞犀利,显露出十足的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大思想家的个性,有一种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

尽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

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他的嫡传弟子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该是男人的本色啊!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让人“不足观”,不大瞧得起。然而,在文人老祖宗孟子身上能寻出半点窝囊的影子吗?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糟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子孙不肖的。

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

《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

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

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英雄气概,溢于言表。

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者,男子汉也;大者,巍巍乎崇高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

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

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

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种苦心孤诣的教诲,一直使得后代文人们进退有据。不管身在魏阙,还是远处江湖,都不应失去了做人的立身根本,培养浩然正气。

孟子身上那种有棱角、有个性的哲人风采、英俊气度、男人本色,成为一条汲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更行更远还生。

一、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国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的职务,并在外交上有卓越的表现,被国际上称为最难对付的政治家!在职期间日理万机,勤俭朴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没有任何的存款,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连骨灰都撒入大海,这样的廉洁是无人能比的,可以说他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他的一切,他的智慧、他的忠诚、甚至是他的生命,风流人物第一名,除了总理还能有谁? 二、孔子 孔子是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和前5世纪的一个诸侯国里。他希望当时分裂的中国能重视出现统一强大的中央权力,主张上层阶级以礼、仁政、德行来维持统治,全体人应遵从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条,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但他未能把他理想与理论变成现实。在他死后七百年,汉武帝正式把他的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自此,历代帝王纷纷效法。到公元7世纪,唐朝大兴孔庙,孔子被奉为半人半神的圣人。这种习俗沿袭约一千三百年。在西方人眼里,孔子是中国传统的象征。他的思想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相当影响。孔子思想对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也有过重大影响。 三、岳飞 契丹人有句老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此话印证了女真人战斗力的强大。但如此的神话却被一个叫岳飞的中国人打破了。谁说女真满万不可战,十万金军照样在岳家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且还是女真人最擅长的野战,而且岳家军每次的参战兵力还远远少于女真人。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时的岳飞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抗战的,今天的人更难想象,堰城大战两万岳家军击败女真人精锐的辉煌是怎样书写出来的。那是中国人勇敢反抗外来侵略的铮铮铁骨,那是中国人在忍受了近百年异族欺压后发出的强国之音!金朝大将金兀术感叹“从军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劲旅也。”女真人更是在民歌里悲哀的唱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四、李白 也该有个文学界的风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凛然傲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文人志士。他的诗歌的豪放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出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有不可更替的不朽地位。 五、林则徐 林则徐是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连头号鸦片贩子英国商人在如此清廉的钦差大臣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在中国政治家中,这种情形是闻所未闻的。” 林则徐官场40载,行迹踏遍14省,统兵40万,到头来仍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产书》中所述:“田地家产折价三百银有零”,“况目下均无现银可分!”实在令人可钦、可佩!所有这些,正如他故居厅堂悬挂的那幅亲笔所书的格言所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六、诸葛亮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八、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建立了影响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铁腕的始皇征民纳税,大兴水利土木。他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强大的秦朝名播海外,外国以"秦"(支那)来称呼中国。他是中国第一位声誉震全球的政治家,也是第二位最有名的君主。 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他堪称中国的凯撒、亚历山大或屋大维。 九、李牧 他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李牧是赵国人,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经典战例~ 十、项羽: 项籍,字羽,中国古代第一猛将,司马迁《史记》中为十二本纪之一,成为中国正史以非帝王身份入本纪的第一人。 项羽少有大志,力能举鼎,自言:“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又有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京剧《辕门射戟》中,吕布有一段摇板转二六的唱段,第一句是“将军休要逞刚强,刚强怎比楚霸王。”可见连吕布都敬畏项羽。他仅以八千江东子弟兵起事,后拥兵数十万,号称“西楚霸王”,先灭秦,后与刘邦争天下,败于九里山前,终于乌江自刎,却留下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可称得上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深情,算得上风流人物 !

二)风流人物故事——男人孟轲(刘江滨)

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读《论语》与读《孟子》,感受迥然有别。前者循循善诱,吉光片羽,如雨露之养,时风之化,是典型的温柔敦厚的儒雅风范;而后者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其势不可当,“其锋不可犯”(苏洵),雄辩无碍,一泻千里。孔子更多的时候是教育自己的三千弟子,故心平气和,大言炎炎,诲人不倦,在人们眼里是一个“至圣先师”、蔼然仁者。孟子更多的是向不可一世的君王陈说自己的为政之道,故尔常常踔厉风发、意态亢昂,有时甚至带有火气,言辞犀利,显露出十足的刚直不阿、磊落恢弘的大思想家的个性,有一种睥睨王者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气度。尽管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为争霸天下,莫不纷纷采取功利主义的攻伐之术,以为孟子的“仁政”治国方略“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不肯采纳,但在孟子义正辞严的强大思想攻势下,不能不一时心悦诚服。而孟子并不为了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见而屈尊阿附,他无意于取媚讨欢,弄个一官半职干干。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反而常常直刺君王的痛处,陷这些愚不可及的家伙们于尴尬难堪的境地,不得不“王顾左右而言他”。每读书至这样的段落,便情不自禁再三嗟叹:孟子孟子,何其智勇!孔老夫子曾批评他的学生子路过于勇,而他的嫡传弟子孟轲,其勇较之于子路则更胜一筹。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讲勇,但是,勇,实在该是男人的本色啊!

不知怎么回事,一提起文人书生,就是一副文弱、寒酸、迂阔的窝囊相,让人“不足观”,不大瞧得起。然而,在文人老祖宗孟子身上能寻出半点窝囊的影子吗?他若知道后世文人把自身形象糟蹋成那种样子,肯定会怒发冲冠,大骂子孙不肖的。孟子实在是为后辈文人树立了刚直英武的楷模。男人的形象不只让剑客游侠武装专美,文人亦男人也。《孟子》中记载,一次,孟子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正好派人对孟子说:“寡人本应去拜访你,但不巧感冒了,怕风吹,如果你能来朝,我可以接见你。”孟子一听这话,反而不想去了,于是回答说:“刚好我也病了,不能上朝见王。”第二天,孟子却到东郭大夫家吊丧。公孙丑说:“你昨天托辞有病,今天却去吊丧,这样不太好吧?”孟子理直气壮地说:“昨天病了,可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以臣子的身份公然与君王较劲,没有一身的正气、骨气、胆气是不行的。孟子曾引一位勇士的话说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都是男人,谁怕谁呀!又有一次,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便大模大样端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理他,趴在几上装睡,那人很不高兴,孟子就坦率地教训他:对一个年长的老头子应该懂得礼数!在孟子看来,一些峨冠博带的君王,只不过是贪财、好色的草包蠢货,或者是率兽食人的独夫民贼,哪里值得老百姓仰望尊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英雄气概,溢于言表。孔子制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礼数,孟子并未昏愚地全盘接受,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他遗世独立,傲岸宏达,凛然不可侵犯,完全不把一些平庸的君王放在眼里。

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者,男子汉也;大者,巍巍乎崇高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说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孟子这一特点,是他的精神导师孔子所不及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苦心孤诣的教诲,一直使得后代文人们进退有据。不管身在魏阙,还是远处江湖,都不应失去了做人的立身根本,培养浩然正气。孟子身上那种有棱角、有个性的哲人风采、英俊气度、男人本色,成为一条汲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更行更远还生。

猜你想了解
这篇风流人物的文章若对您有帮助,请分享:
种植专题
套种技术

套种技术

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年总产量...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

温室栽培是反季节作物的一种栽培方法,作用是保护喜温植物御寒,促使生长和提前开花结果等...

生态种养

生态种养

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

阳台种菜是现代家庭园艺生活的一部分,阳台种菜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种植

猕猴桃也称奇异果,口感酸甜,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钾、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美容皮肤...